摘 要:科幻小說作為晚清小說的新型文類之一,其出現(xiàn)與興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種合力的結果。既有中國古代小說的樸素幻想因素作為基礎與鋪墊,又有西方科幻作品譯介中國化的推力,同時又處于小說界革命的浪潮之中,等等,這些共同孕育出科幻小說的中國本土化創(chuàng)作。
關鍵詞:晚清;譯介;科幻小說;本土化創(chuàng)作
作者簡介:李小葉(1992-),女,碩士研究生,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中國當代文學、科幻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02
引言:
晚清時期,作為中國社會的大轉型時期,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成為各類小說在中國興起、成長的沃土,為后來文學的發(fā)展孕育了無限可能。正如王德威所言,“我以晚清小說的四個文類——狹邪、公案俠義、譴責、科幻——來說明彼時文人豐沛的創(chuàng)作力,已使他們在西潮涌至之前,大有斬獲。而這四個文類其實已預告了20世紀中國“正宗”現(xiàn)代文學的四個方向:對欲望、正義、價值、知識范疇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對如何敘述欲望、正義、價值、知識的形式性琢磨?!盵1]
這四個文類大致概括出了晚清小說的主要類型,但稍加研究便會發(fā)現(xiàn),“狹邪”與“公案俠義”并非肇始于晚清,“譴責”小說因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將其概括為“揭發(fā)伏藏,顯其弊惡,而于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并及風俗”得名并引起一定重視,唯獨“科幻”這一文類,獨具展望未來與想象一個新社會的特點,受到的關注卻不夠,本文將試著對晚清時期科幻小說何以興起進行梳理與分析。
一、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樸素幻想因素
中國古代小說已然包含了相當?shù)幕孟氤煞?,例如《山海?jīng)》、《封神演義》等古代神話作品,就“閃耀著人類原始萌芽狀況的科技和對于未來科技幻想的東西”[2]。在其它一些被稱為“異聞雜錄”的古代文學作品中也多見樸實又大膽的“科學幻想”因子,例如《列子·湯問》中的《偃師造人》,《南史·齊本紀》中的《廢帝東昏侯紀》,張黫《朝野僉載》中的《能飛的木鷹》,沈括《夢溪筆談》中的《返老還童的藥》,段成式《酉陽雜俎》中的《發(fā)光的紙片》,洪邁《夷堅志》中的《自沸的瓦瓶》等。
但也有一些科幻文學研究者認為,洪荒時代的神話雖然包含著一些樸素的科幻因素,但是與誕生于工業(yè)革命時代的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有著質的區(qū)別,真正的科幻小說的產生,有它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也離不開現(xiàn)代科學的基礎,當然它自身還得具備“小說”的特性。孔慶東也認為,中國古代神話志怪中的那些幻想,“既不是妖魔鬼怪的胡思亂想,也不是感情世界的‘白日做夢,而是用創(chuàng)造發(fā)明手段提高生活質量的種種‘技術愿望。因此盡管它們還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科幻,這些樸素的幻想?yún)s為后來中國接受西方科幻小說和創(chuàng)作近現(xiàn)代科幻小說奠定了相當高的思想基礎。”[3]
二、西方的科幻作品之譯介
1900年,法國作家凡爾納的《八十日環(huán)游地球》由逸儒和薛紹徽翻譯引進中國,1903年,梁啟超和魯迅分別翻譯了凡爾納的《十五小豪杰》和《月界旅行》。
包天笑、周桂笙等人也在同時期翻譯了凡爾納的作品。這些都是較為人知的名家名作。之后,中國人才開始了自己的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如此看來,科幻小說的翻譯似乎呈現(xiàn)出一種集中的爆發(fā)現(xiàn)象,但若將李提摩太于1891年翻譯的《回頭看紀略》一并考慮進來,這一現(xiàn)象就并不突兀。
據(jù)中國海洋大學翻譯研究所任東升、袁楓研究,1891年,Looking Bachward:2000-1887由來華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①翻譯引入中國并在《萬國公報》上連載。研究認為,這本經(jīng)典烏托邦小說不僅為維新人士提供了理想社會的范本,也開啟了晚清士人寫作“理想小說”的先河。因此他們認為,盡管《回頭看紀略》稱不上絕對意義的科幻文類,卻可以被視作科幻漢譯的試水作品[4]。
談及科幻漢譯,與王德威的研究相一致——“然而,晚清文人對于何為翻譯工作,并沒有一個嚴謹定義。當時的翻譯其實包括了改述、重寫、縮譯、轉譯和重整文字風格等做法?!盵5]任東升、袁楓將這種尚未規(guī)范化的翻譯稱為歸化譯法,同時認為,科幻小說翻譯是顯見改寫的痕跡?!白g者常常隨意對原文進行添加、刪減乃至修改,以便最大限度地達到同化效果,使自己的譯文如原創(chuàng)般順暢通達,適應中國讀者的閱讀和思維習慣?!盵6]
可舉魯迅翻譯的《月界旅行》為例,他將28章的日文譯本改成了14回,相應篇章被截長補短,并用俗語摻雜文言,對原文進行潤色、刪減等調整。研究還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突出現(xiàn)象,譯寫往往是多人合作的結果,譯者并非獨力完成譯作。就像陳壽彭、薛紹徽夫妻合作完成了《八十日環(huán)游地球》,前者口述,后者筆錄;盧藉東、紅溪生、披發(fā)生合作完成了《海底旅行》,三人各司其職,分別承擔了譯意、潤文、批注等工作?!峨娦g奇談》的面世更是幾經(jīng)改寫,方慶周將日文原作譯成文言后吳沃堯又以俗語改寫,且在文中插入議論,人名地名修改后亦更便記憶。
關于此一時期科幻作品的翻譯者緣何采用這類譯法,或許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考量:首先在語言方面,許多譯者對原文的語言不甚了解,對科幻術語也不太熟悉,只能采用較熟識的語言系統(tǒng)進行翻譯;其次在文體方面,譯者們對西方文體接觸有限,多根據(jù)翻譯外國作品進行自己的翻譯創(chuàng)作;最后在思想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強烈的實用主義和文化優(yōu)勢思想,可能對原作者以及原文尊重不夠。
三、受西方?jīng)_擊的本土科幻創(chuàng)作
所謂的“西方?jīng)_擊”其實是具有兩重性的,一方面是指西方侵入中國顛覆了國人此前對世界、國家與社會的想象,另一方面則是指域外文學翻譯、引進帶來的思想沖擊。前者在此無需贅述,而后者當然是與“小說界革命”的浪潮息息相關。
據(jù)考,1897年,嚴復和夏曾佑在《國聞報》發(fā)表了《本館附印說部緣起》,成為“闡明小說價值的第一篇文字”[7],1898年梁啟超發(fā)表了《譯印政治小說序》,又于1902年發(fā)表了《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這三篇文章奠定了小說界革命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翻譯小說的興起營造了聲勢,文章大力提倡對西方文學作品進行譯介,同時,認為小說具有“開啟民智”的作用,改變了小說的“末流”地位,并做了將其推舉為文類中心的努力。在具有發(fā)端意義的《新小說》的創(chuàng)刊號中,有七篇不同類型的小說被梁啟超收錄進來,包含了四篇翻譯小說,這四篇中又包含了兩篇科幻小說,分別是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和佛琳瑪麗安的《世界的終結》。在1902 至1906 年短短四年間,科幻譯作頻頻在《小說林》、《繡像小說》等期刊上亮相,總數(shù)達30 余部、篇[8]。
其中,荒江釣叟創(chuàng)作的長篇章回體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自1904年起連載于《繡像小說》月刊,是現(xiàn)今查到最早的中國科幻小說。1905年,徐念慈(東海覺我)出版了《新法螺先生譚》。隨后又涌現(xiàn)了多部具有時代特征的作品,例如蕭然郁生和吳趼人的主張立憲的改良派小說《烏托邦游記》和《光緒萬年》,肝若不滿晚清的賣國外交路線,在其作品《飛行之怪物》中得到體現(xiàn),還有擊退列強、復興中國的渴望亦可見于《電世界》,作者許指嚴(又名高陽不才子),其中充斥了借助科技威力自強的幻想。其他還有無名氏的《機器妻》、陸士諤的《新野叟曝言》等。鮮明的晚清時代特征通過這些作品得到了呈現(xiàn),一個是對科學的好奇和崇尚,一個是對通過科學來富國強兵的強烈渴望,“帶有濃厚的改良群治的啟蒙色彩”。[9]這也呼應了魯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所指出的:“導中國人群以行進,必自科學小說始?!盵10]
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及晚清文學革命的述求相呼應,不可避免的,晚清本土化的科幻創(chuàng)作具有烏托邦色彩。此以吳趼人的《新石頭記》為例,這是一部極具新意與創(chuàng)意的《紅樓夢》的續(xù)書?!缎率^記》仍以賈寶玉的經(jīng)歷為主線,講述了1901年賈寶玉復生后在中國的幾個主要城市游歷的見識,因為故事的發(fā)生背景正值近代中國內憂外患之時,所以賈寶玉的游歷經(jīng)歷揭示了許多深刻的現(xiàn)實問題,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社會雖然動蕩不安、落后腐敗,但同時復雜多變,具有孕育新觀念、產生新事物的無限可能。作者借由賈寶玉帶我們一窺當時的時代風貌,并構筑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王國,這就是“境界之內都是孔子之道”的文明專制國——“文明境”。盡管也有研究者認為,這表達了作者“恢復舊道德”的終極目的。
但有關于此,在此并不必深論。因為,作為有關于科技與未來雙重想象的新文學式樣——科幻小說,在中國已然興起,它將走過怎樣的發(fā)展道路,無論是出現(xiàn)之時的“科技強國夢”的寄托與失落,還是之后肩負著科教性質的“少兒科普化”的探索,乃至現(xiàn)如今回歸文學自身的“多元化”嘗試,畢竟晚清之興只是其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小說中雖然蘊藏了豐富的樸素幻想的因素,但始終未能獨力孕育出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受到西方雙重沖擊的晚清知識分子,大力倡導小說界革命,以期“改良群治”,并投身于域外小說的翻譯、引進,科幻小說的本土化創(chuàng)作終于在晚清應運而生。其出現(xiàn)之初,帶有明顯的科技強國與烏托邦幻想的色彩,雖不成熟,但恰如蹣跚學步的孩童,正一天天長大并將愈行愈遠。
注釋:
①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英國浸禮會傳教士,在中國宣傳西方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擔任過《時報》中文版的主筆,繼而主持上海廣學會的工作長達25年,將其締造成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新式出版機構??涤袨?、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曾頗受其思想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16.
[2]尹慶紅.中國科幻百年.[I].中國科技月報,2000,(3).
[3]孔慶東.中國科幻小說概說.[I].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5).
[4]任東升.清末民初1891-1917科幻小說翻譯研究[I].上海翻譯,2010,(4).
[5]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16.
[6]任東升.清末民初1891-1917科幻小說翻譯研究[I].上海翻譯,2010,(4).
[7]阿英.晚清小說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8]任東升.清末民初1891-1917科幻小說翻譯研究[I].上海翻譯,2010,(4).
[9]王燕.近代科學小說論略[J].明清小說研究,1999,(4).
[10]魯迅.月界旅行.《魯迅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