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人的生活,生活活動的主體是生活方式結構中最核心的部分。生活方式在一定意義上表現為一種對物的消費方式,藝術設計創(chuàng)造物,直接服務于消費行為。藝術化的生活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tǒng)合,物質產品因藝術設計的品質而具有更多的精神功能,藝術設計正是實現人類藝術化生活的手段。
關鍵詞:生活方式;產品消費;藝術設計;藝術化的生活
藝術設計的目的是為人,具體地說就是為了人的生活。人從降生的時刻起就開始了生活,開始與各種物或者說產品打交道,開始在一個既是自然界,又是人造物的世界中生活。生活有兩種意義,一是活著,作為生命體而活著;二是人所從事的各種生產、生活的內容、過程、方式和形式。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并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和形式。
1 藝術化的生活
藝術化的生活是人類生活的理想, 是人類向往的一種自由的、藝術的、更為符合人類本性的生活。作為人類的理想, 其追求可以說從人類文明誕生時就已經開始萌生了, 它的標志是造物中對美的追求與物化, 通過產品和造物得以實現。原始人在生活極為艱苦的狀態(tài)下, 制作串飾, 精心地修整工具、在粗陋的陶器上裝飾紋樣直至設計制造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紡織品、家具, 建造宏偉的宮殿和住所, 這一切無不表現為對藝術化生活的努力與追求。正是這種通過造物得以體現和實現的追求, 從點到面, 從少到多, 從一件產品到系列產品, 從室內到室外, 從個人生活空間到公共生活空間, 人們一直為此進行著努力。至今, 藝術化的生活已經離我們不遠。
藝術化的生活是美的生活, 是一種理想化的生活形態(tài)或生活方式, 是物質之美與精神之美相結合的生活。物質之美是指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物質產品和物態(tài)環(huán)境都是經過美的設計的、藝術化的, 既符合生態(tài)要求, 與自然融合為一, 又是人造美的第二自然。在這樣一個美的環(huán)境中, 物質產品和空間為我們提供了完善的功能服務, 同時又有超越其上的美的價值。每件用品, 每個生活空間因設計都可以成為一件藝術佳作, 給人以美的感染和享受, 即物質產品因其藝術設計的品質而具有更多的精神功能。當然, 藝術化生活的精神之美, 不僅是指物質產品的那種美的精神屬性, 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生活者作為主體所必須具備的精神追求, 是那種超越物質之美的自由的、美的、藝術化的精神追求。在這一意義上, 藝術化的生活又是一種哲學化的生活智慧。美國偉大的思想家梭羅認為美好的生活不是通過知識積累和占有更多財產達到的, 而是通過對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銳感受達到的, 藝術化生活重要的精神世界之善與美。藝術化的生活是人類文明生活的最高形式。人類文明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方式在不同的文明社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農業(yè)文明中的生活形式與農業(yè)文明相適應, 工業(yè)文明中的生活形式與工業(yè)文明相適應,這種生活都可以稱之為文明生活。未來信息社會的生活同樣會適應信息文明的要求, 形成信息時代的生活形式和方式, 但這不一定就是藝術化的生活方式。藝術化的生活是物質生活環(huán)境藝術化和精神生活同樣藝術化, 兩者結合統(tǒng)一而形成的生活
形式, 是人類文明生活的最高形式。在一定意義上, 藝術化生活將一直是一種理想, 一種人類生活的理想。它永遠在人類生活的高處引導著人們的生活和創(chuàng)造; 另一方面, 生活又總是個人的、變動的、有時代性的、發(fā)展的, 藝術化生活的內容和形式也不斷在變化, 因此, 藝術化生活因人而異, 因時代而異, 它一直具有理想性。
2 生活方式與產品消費
生活方式在一定意義上表現為一種消費方式,一種對物的消費方式,而藝術設計和生產實際上是直接為消費服務的,因此,生活方式與藝術設計和生產密切相關。當代西方學者將對消費和消費方式的研究作為研究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和內容。韋伯曾指出,特定的生活方式表現為消費商品的特定規(guī)律,所以研究商品消費可以認識生活方式。一定的產品為一定的群體所消費,這種“地位群體”的消費無疑給相應的產品打上了“地位群體”生活方式的烙印。這在西方現代設計中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一方面是“我買什么,則我是什么”,我買名牌,證明我是買得起名牌的特殊消費群體的一部分,名牌的購買和使用行為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確證;另一方面,產品的藝術設計總是針對特定消費群體的,即使是主張面向大眾的現代設計,其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產品尤其是前衛(wèi)性的設計產品,其消費對象主要是富裕的、文化層次高的有閑階級。經濟學家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中已經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他認為,有閑階級把錢投入象征他們高人一等的實物(產品)消費即所謂“炫耀性消費”,這種消費并不是維持生活必須的而是特殊化的,使用這些更加精美的物品既然是富裕的證明,這種消費行為就成為光榮的行為;相反地,不能按照適當的數量和適當的品質來進行消費,意味著屈服和卑賤。這里,消費的不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關系,一種消費者與商品之間、集體與世界之間的一種關系。消費者與商品(對設計而言,即設計的產品)的關系應是一種使用與被使用的關系,使用價值是主要的,但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要求商品必須具備超越于使用價值之上的象征價值。對于消費的這種特殊現象,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鮑德里拉德認為當代消費已成為工業(yè)文明特別是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的獨特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滿足需要的過程。因此,消費成為一種系統(tǒng)的象征行為,這種消費行為不以商品的實物為對象,商品的實物僅是消費的前提條件,是需要和滿足所憑借的對象,即實物是象征的媒介,象征為主,實物與象征結合才構成完整的消費對象。這里,消費成了一種操作商品實物以及人們賦予其符號意義的系統(tǒng)行為。在這一意義上,產品的藝術設計所完成和創(chuàng)造的就不僅僅是它的使用價值,而是通過品牌、標志甚至通過精心、高雅的特殊設計本身,去賦予產品的一種高價的品質和形象,以滿足一部分人的上述消費需要。一件不同凡響的經過精心設計的作品,一個非凡的創(chuàng)意、一個區(qū)別于已有產品的新的形象或由這些新的創(chuàng)意所形成的新的符號系統(tǒng)都為特定消費者的選擇提供了條件和依據。20世紀西方發(fā)達國家真正現代的、前衛(wèi)型的設計作品,總是高價的、數量稀少并僅為少數階層接受和消費的東西。在一定意義上,不同凡響的藝術設計本身就為產品建立了一個外在的顯著的符號形象,消費者選擇的不是商品實物,而選擇的是設計,是一種非凡的創(chuàng)意,正是這種藝術設計的創(chuàng)意以及其所形成的產品樣式和風格使消費者獲得了消費的象征價值。即藝術設計使消費對象變成符號,藝術設計的過程是對象符號化的過程。消費與藝術設計的關系實際上是藝術設計與生活方式的關系。著名設計師索特薩斯曾說過,設計是生活方式的設計。如果聯系到消費中的象征價值,這種所謂的生活方式的設計起碼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或意義:一是產品的藝術設計中所形成的新的使用方式或這種新的產品導致人的使用方式的改變,使用方式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二是藝術設計本身賦予產品以符號性和象征價值,使產品的消費成為一種象征價值的消費。這是另一層面上的生活方式的設計。對于藝術設計而言,設計不僅要關注使用功能的使用價值,還要關注精神價值或者說象征價值。在未來的社會中,藝術設計的這一功能將會繼續(xù)被強化,這種強化與藝術設計本身的藝術成份的增加和符號化手段的增強成互為關系。人造物或者說產品構成了人生活方式的物質基礎,是生活結構要素中環(huán)境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生活活動形式的重要物質力量。
3 藝術設計的發(fā)展趨勢
當代設計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藝術化的發(fā)展趨勢, 這種趨勢在時裝、家具、建筑與室內、平面設計與廣告、產品設計諸方面都有明顯的表現, 設計更注重個性化、體驗化、情感化、生態(tài)化, 其本質都是設計的藝術化。肩負著建構人類藝術化生活重任的藝術設計事業(yè), 是一個具有無限美好前途的事業(yè), 它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聯系在一起, 與人類藝術化的生活需求聯系在一起。因此, 對藝術設計的重視, 實際上對人類自身未來的重視, 設計的未來即是人類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李硯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2 高丙中:《現代化與民族生活方式的變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 凡勃倫:《有閑階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作者簡介
段淑君(1994-,)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