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采訪龍泉寺時,望著動漫中心墻上密密麻麻的賢二的水墨畫,只覺得新鮮有趣,沒想到后來,便拖著大箱子,開始了臨時義工的體驗。用佛教用語講,這大概就是機緣吧。
早上4:00,寮房的燈準時亮起,半個小時之后開始做早課,通常是一個小時。居士和法師是分開的,男居士和女居士也是分開的,所以法師會實時廣播。一位法師先起調(diào),聲音渾厚而明亮,眾人跟著念,從少女到老嫗,每個人的臉上都虔誠而莊嚴。
周末的早課是一個半小時,念經(jīng)的語速由慢變快,中間有很多跪拜儀式,有人體力不支就坐了下來,也有人直接跪著念,但依然對經(jīng)文保持專注。
寺里管工作叫“承擔”,我所承擔的動漫中心,會自發(fā)組織“經(jīng)行”,在慢走中覺察內(nèi)心,以提高專注力。
7:15開始用早齋,稱作“行堂”。晚餐叫做“藥石”,佛家稱是為了治療餓病而用齋。用齋前會“供養(yǎng)”,即禱告,之后行堂人員會分發(fā)食物。碗口做切的動作表示一半,拇指掐住小指表示一點點,吃飯的人依據(jù)需求來做動作,做到隨量取食,不浪費不挑揀,如果還有需求可舉手示意。佛教里講一粒米猶如一座山,因著對戒律的遵守和內(nèi)心的自省,佛教徒會自我約束。
午休之后,13:30開始,有半小時的“拜懺”,在跪拜中反思過失,這個過程跪拜的次數(shù)更多,頗有一種“痛定思痛”的感覺。學誠法師曾說,后悔是活在過去,懺悔是為了未來;做錯了事,要懺悔而不是后悔。
在寺里,無論是清華大學的博士,還是種莊稼的老農(nóng),都是平等的,要互稱“師兄”。無論是從事IT工作的腦力勞動者,還是做飯燒菜的體力勞動者,都要“出坡”,即“干活”。承擔完一項工作后要“回向”,將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轉(zhuǎn)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
初到寺里,也有一些尷尬之處。山上用水緊缺,所以一周中只有三天可以洗澡,恰逢我洗澡那天蓬蓬頭難出熱水,又忘記帶臉盆進去,洗頭的時候只好蹲下來,暖瓶扛在肩上往下倒,洗漱間看自己的狼狽相,不禁自嘲道:“這都是自己平時浪費水的報應?!?/p>
寺里的東西幾乎都是共享的,共同勞動,共同分享。佛法講求“善”,主張利他和體察自己的本心,而這些我在龍泉寺的常態(tài)中都看到了,對于一個在世俗里糾結(jié)煩惱的人來說,或許,應該暫時放下手邊事,來這里找找最初的自己。
@滴答滴答:這個“隨便一個掃地僧都能嚇死你”的地方,用輕松幽默的方式打開廟門,幫助人們重新思考佛教的社會價值 ,這就是賢二誕生的意義。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圍棋里輸贏的“挫折教育”是殘酷的,北漂學棋,本身也是一場殘酷的賭博。要成為頂尖棋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每 年定段的孩子走上頂尖的也是鳳毛麟角。而這些孩子為了渺茫的希望,犧牲了成長過程中的自由輕松和文化課教育。與不足 5%的勝出率相比,棋童們的犧牲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一百不嫌多)
休刊啟事
適逢五一,本刊2016年5月9日休刊一期。祝廣大讀者節(jié)日愉快。
《中國新聞周刊》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