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
凡是到過頤和園的人,無不對其精妙的人工建筑和率真自然的園林布局嘆為觀止。這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處皇家公園,也是中國最值得一去的園林之一。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清漪”二字皆出于水,事實上,清漪園建造的初衷和建成后廣受贊譽都與水有關。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了籌備慶祝母親的六十大壽,以治理京西水系為借口下令拓挖京城西郊的西湖,并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yǎng)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并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之水。乾隆皇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并耗銀480余萬兩在此修建亭臺樓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園建成,后經戰(zhàn)火焚毀,慈禧重修拓建正式更名為頤和園。
在中國的近代史中乃至今日,頤和園一直都沒有走出人們的視線。如果說圓明園是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那么頤和園亦足以稱得上“水與園林結合的經典之作”。毫不夸張地說,頤和園中的水——昆明湖,賦予了頤和園靈魂,使它逃脫了平庸的命運而顧盼生輝,而流轉生動。它是頤和園的靈氣所在。
與生俱來的皇家貴族身份讓頤和園的建筑不免端莊肅穆,若不是那昆明湖的碧波蕩漾,恐怕乾隆皇帝并不會經常臨幸至此,慈禧太后亦不會在其被焚毀后心心念念地執(zhí)意復建。
單從占地面積上看,水域面積220公頃的頤和園是個絕對的水景園林。昆明湖是園內的主要湖泊,也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這來源于造園者迎合帝王的求仙之心。據說,當年乾隆皇帝及慈禧均在湖上操練水軍。
橋堤和島嶼以及頤和園周圍的建筑只有在園中有著這么一汪昆明湖才能給人浪漫旖旎的風情和朦朦朧朧的意境與情趣。
昆明湖碧波蕩漾,西堤一帶垂柳依依,十七孔橋橫臥湖上與玉泉山的秀麗山影倒映湖面,此時,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在晴空麗日泛舟昆明湖上,湖光水色,瀲滟流波,山影秀麗,游人佇立湖畔遠眺,撐傘的女子行走在十七孔橋上,讓人恍如置身畫卷之中,不知是湖中人看岸上美景還是岸上人看畫中人呢?
頤和園那些穿越了百年歷史滄桑的建筑,屹立不倒,仿佛中華民族傲岸的脊梁,它們是頤和園的筋骨,而昆明湖是頤和園彌漫的靈魂,被水環(huán)繞的園林有趣了,也可愛了。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寫道:“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環(huán),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fā),以煙云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誠然,水的靈動,活化了園林,渲染了園林氛圍,假如頤和園沒了昆明湖,那沿岸的亭臺水榭、瓊樓玉宇便成了散落四周的玉珠,而園內蜿蜒的水,將散落的珍珠串聯了起來,整個園林有山有水有建筑,瞬間就活了。正如明人陶允嘉云:“山僧不放山泉出,繚繞階前聲瑟瑟?!惫植坏弥袊脑靾@者歷來都怕水流逃逸而去不復來,都費盡心機地借潭、池、沼、溪、澗留住水流,為園林引入靈氣。
中國造園手法講究水令人遠,這一點頤和園得到了十足的印證。煙波浩渺的昆明湖波光粼粼,岸上的山石、建筑甚至是游人的身影都倒映在湖中,相映成趣,這樣一來園子的表現空間就從地面上延伸到湖中,大大擴大了視覺感,讓人感覺頤和園的園林空間十分深遠,用古人詩句“雙手推開窗前月,一石擊破水中天”來形容此地湖水倒映山影的畫面再合適不過了。
如果說,頤和園中的昆明湖只承擔為園林“造景”的功能,就遠不足道也。殊不知,昆明湖更有一些現實意義。
正如清代著名文人尤侗在《水哉軒記》中對園林中水的概括,昆明湖在園中有著潔凈之能、虛靈之形、動觀之態(tài)、水紋之美,“當暑而澄,凝冰而冽,排沙取塵,蓋取諸潔;上浮天際,水隱靈居,窈冥恍惚,蓋取諸虛;屑雨奔云,穿山越洞,堅匍有聲,蓋取諸動;潮回汐轉,瀾合論分,光彩混漾,蓋取諸文”。
乾隆年間,昆明湖即是調蓄洪水,給農田灌溉的水庫,為京城百姓提供生活之水,為周邊農田提供灌溉之水,又為頤和園、圓明園輸送造景養(yǎng)護之水,甚至曾是演練水兵之所,今日依然可供人游覽賞景。
漫步園內,山石巍峨,花樹掩映,那一汪碧池清流滋潤得仿佛讓空氣都有了芳香,頤和園被譽為“東方古典皇家園林博物館”馳名國內外一定有昆明湖的功勞,而那讓游人垂涎此處的靈氣,必然來自昆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