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霞
摘 要:如何充分認識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和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優(yōu)化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努力使用信息技術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加以闡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數學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3(c)-0121-02
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相整合,把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數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形成,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彌漫著喜悅、興趣、團惑、成功等情感體驗,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動機。創(chuàng)設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情境,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他們才會熱愛數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多媒體手段,將聲、形、情、境融于一體,來創(chuàng)設、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例如:在教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可能性”時,先用多媒體演示小朋友喜聞樂見的投“骰子”,人(學生)機(計算機)共同參與,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以多媒體情境導入,能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探究欲望,將學生帶入更加寬廣的數學世界。學完“可能性”后,教師設計一道題目:盒子里有紅、綠、藍三種顏色的跳棋9個,從中摸出1顆棋,要使摸到綠色跳棋的可能性為1/3,可以放綠棋、紅棋、藍棋各幾個。學生通過設計,有了不同的答案:
3個綠色 3個紅色 3個藍色;
3個綠色 1個紅色 5個藍色;
3個綠色 2個紅色 4個藍色。
教師又提問:“你能找出解題規(guī)律嗎?有的學生馬上說綠色的跳棋占總數的1/3,也就是3個,剩下的紅色和藍色總數只要是6個就可以了。最后用媒體演示整個過程,既直觀又形象,讓學生一看就明白。
又如,在教學《梯形的認識》時,筆者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課件出示教材第89頁例9的情境圖)(見圖1)
師:同學們,這些是什么圖形?(梯形)對,這就是我們認識的梯形。生活中還在什么地方見到過梯形呢?
學生舉例。
師:梯形有什么特征呢?(板書課題:梯形的認識)
提問:根據大家的經驗,我們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去研究梯形的特征?
生:我們可以從邊和角來研究梯形的特征。
課件出示探究要求:
(1)先獨立思考,利用手中的梯形紙片、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從邊與角人手研究梯形特征。
(2)在小組內說說你的發(fā)現,將研究結果整理在探究卡上,并選擇兩位同學來匯報你們的探究成果。(見表1)
小組同學匯報展示。
生1:梯形有四條邊,而且我們用畫平行線的方法,發(fā)現梯形有一組對邊互相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學生投影展示操作過程)
師:誰還有補充?
生2:我們小組發(fā)現,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不相等,但是另一組對邊雖然不平行但有相等的情況。
生3:老師,我們小組也有這種梯形。
師:同學們,梯形有四條邊,只有一組對邊互相平行,但是它們的長度不相等,這組對邊分別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另一組不平行的對邊,它們是梯形的腰;兩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如圖1)
師:梯形的角有什么特征呢?哪個小組來匯報?
通過對比,找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異同點。
課件出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異同點。
2 借助媒體,激發(fā)思維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小學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多感官功能來激活課堂氣氛。數學教學,其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有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在實踐中應用、學習、完善。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也是這樣,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計算機課以及信息技術基礎課教學只是為學生應用打下一個基礎,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的技術上的問題,需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掃清障礙,這樣,會更實際,也更能體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
如教學五年級數學第一學期第五單元《幾何小實踐》中的“梯形的面積”。要求學生在自學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匯報把“梯形的面積”轉化成學過的圖形的面積計算。很多同學還感到迷惑不解時,馬上用媒體演示七種轉化的過程。體驗了知識發(fā)生、發(fā)展與形成過程,同時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在學習數學中的積極性。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游戲的形式來進行課堂教學,可以順利地達到具體的教學目標。而多媒體就提供這一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
如教學認識分數“分一分”這一教學內容時,利用多媒體將練習設計成“闖關游戲”,按練習的難度把題目分為幾關:第一關,送分數寶寶回家,即從給出的分數中選出能表示圖中涂色部分的分數;第二關,火眼金睛判斷對錯,看表示圖中涂色部分的分數是否正確;第三關,看分數給圖涂色設置了只有闖過第一關才能闖第二關,關關都有鼓勵的程序,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完成習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正確解答問題,順利過關的愉悅,達到了練習鞏固掌握新知的目的。
又如,在教學《除法的演算》時,媒體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情境圖,讓學生列式計算可以裝多少輛車。
學生用乘法計算,發(fā)現只能裝11輛車,11輛車用44個輪子,還剩下1個輪子,其實這正好也巧妙地理解了驗算方法。
緊接著我提問:“至少需要幾個輪子就能又裝一輛車了?”這個提問讓學生理解余數的含義,還剩下1個輪子,而每輛車裝4個輪子,所以還需要3個輪子。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余數1的含義,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用信息技術設計變式練習便于保存和展示,又可以在增加練習量的同時,用其新穎的呈現方式,使學生不易厭煩,積極投身到練習中,體驗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愉悅。
3 感知過程,引導探索
利用多媒體模擬自然、社會的規(guī)律和現象進行教學,特別適用于常規(guī)教學方法難于實現或控制的微觀過程、環(huán)境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抽象概念或過程的視覺化等。尤其對于數學概念的教學,信息技術的優(yōu)點就更加突出。數學概念的特點是抽象而嚴謹,然而由于傳統(tǒng)教學中技術的局限,僅憑口授和白紙黑字的練習,教師很難將抽象的概念講清楚,有了多媒體,就可以用動態(tài)的演示,將每一過程直觀地表現得一清二楚,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小學數學“角”的認識這一概念時,在屏幕上顯示一點,讓學生用鍵盤,控制從點延伸出的一條直線,并讓直線沿一端點進行旋轉而成一個角;此時要讓學生明白角的標注方法,尤其要教學生直角如何標注;旋轉角度的不同,所形成不同類型的角:銳角、鈍角、直角;為了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度沒有關系,讓兩個角一樣大,但邊不一樣長的兩個角重疊,觀察比較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比較角的大小。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很容易理解與角相關的知識點,教學的時間也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節(jié)省許多,真正地讓教師講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無疑是給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要充分認識信息技術的作用,把信息技術和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優(yōu)化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努力使用信息技術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代振業(yè).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9):139-140.
[2] 張盈盈,姚兵.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問題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8):240-241.
[3] 楊榮花.巧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數學課堂教學——談多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