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堅
不知道你有沒有仔細審視過自己教養(yǎng)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而選擇的,有多少是下意識地延續(xù)了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又有多少其實是來自于外界影響的?其實,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熱點,那些眾口一詞的“教育理念”,有問題的、不適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流傳已久、聽上去非常有道理的謬誤:沒考100分沒關(guān)系,只要讓孩子把有錯誤的題目都訂正了,把這些“沒掌握”的內(nèi)容都掌握好就行。對此我只想說:那么你自己做任何事,只要是已經(jīng)學會、已掌握的,都能做到品質(zhì)百分百、差錯率為零嗎?
為什么家長都有100分情結(jié)
這件事情在我看來始終是個謎。即便沒學過概率論,也是一句話就能說明白:這世界有任何事情能做到真正的零差錯率嗎?即便是航空航天這種對精密度要求極其高的行業(yè),有嗎?如果沒有,難道是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信心爆棚,認為他能力拔群,能實現(xiàn)所有人都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每次我聽老師或家長“假裝”通情達理的樣子說:看看自己都錯在哪里,訂正了,把知識點掌握了,下次就不會再錯了……我只想說:這真是莫名其妙的套路!
我后來想想,家長的“100分情節(jié)”通常只有兩種原因:恐懼或者欲望。先說恐懼:恐懼鏈往往是非理性的,從眼前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錯誤,就能看到將來學習成績不好,上不了好學校,中考、高考失利……整個人生一片晦暗。在這種指導(dǎo)思想之下,當然任何一個錯誤都不能放過。再說欲望:欲望往往來自攀比,別人家孩子學會了什么、考了多少分……我家孩子不僅不可落后,最好還能反超。這樣家長們PK起來,才可以假惺惺地安慰對方:沒考100分不要緊。不然,就會成為被安慰的那個,超郁悶的。然后,就像鄙視鏈會不斷延伸,攀比鏈也是一樣。
所以說,“100分情結(jié)”其實主要還是跟家長有關(guān)。那孩子想不想考100分呢?從我的觀察而言,如果老師、家長不灌輸?shù)脑?,他們基本上是沒有這個意識的——這可不是說他們不想學好、做好,他們可想了,那是成就感的重要來源呀。但是,沒必要因此把自己給逼死??!
每個孩子的“差錯率”不同
我為什么說“把錯誤的題目訂正好,沒掌握的知識點補好”是不經(jīng)過大腦的廢話呢?因為沒考100分的原因,不只是因為那道題孩子不會!我在此鄭重地向各位家長推薦一個重要概念:差錯率。比如我們家孩子,做數(shù)學題,題目少的話可能全對,題目多一點,肯定有錯;但那道做錯的題,放到另外一組習題里給他做,很可能是做對的!這就是說,他并不是不會、沒掌握,而是他做題就會有個平均差錯率。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差錯率,而且在做不同事情時差錯率還不一樣,在新學某件事情和已經(jīng)熟練掌握后的差錯率也不一樣。具體這個數(shù)值是什么?需要家長自己去觀察和總結(jié)。
說實話,我也是折騰了一段時間以后才意識到這點。在那之前我也抓狂:怎么又犯錯了呢?怎么老做不對呢……后來才意識到,其實是我自己的邏輯出差錯了。后來我就觀察孩子的學習規(guī)律,可能新學某樣東西的頭3天,他的差錯率超過80%。這時千萬不要著急,因為歷史統(tǒng)計表明,他的學習曲線就是如此,在第四到第七天,他的差錯率縮減到50%以內(nèi)。而在最多2~4周,根據(jù)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這個數(shù)值就會跌落到10%以內(nèi),并最終穩(wěn)定下來。
為什么橫向比較沒有意義
因為每個孩子的“學習曲線”不一樣,平均“差錯率”也不同。都是初學者,有的孩子剛開始的差錯率就相對較低,下降的速度也很快,但有的孩子(比如我們家的孩子)剛開始差錯率很高,而且下降速度較慢。這時候就對他們進行比較、評判,是沒有意義的。不僅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還會打亂他本身自然的學習節(jié)奏——讓他提前去追求低差錯率,而忽略了真正的知識、技能學習。
這里插一句,為什么在應(yīng)試教育盛行的國度,許多人都走上了“刷題”的不歸路?因為“刷題”就是在已知的、特定的范圍內(nèi)降低差錯率的速成途徑。不過很明顯,“刷題”并不能真正去促進知識和能力的增長。
那么等到孩子的學習曲線達到穩(wěn)定階段,是否就可以進行比較了呢?除非你能精確地對孩子的成績乘以“差錯率指數(shù)”。因為,如上文所言,每個孩子的自然差錯率不盡相同,可能他們都掌握了某項知識,但在測試中的表示還是千差萬別。
基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因材施教”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jīng)提及了統(tǒng)計學、邏輯學,這兩門科學對教育來說絕對是必不可少。我們很喜歡說“因材施教”,但在中國古代,那個充滿了感性審美的時代,“因材施教”也是非常感性的、主觀的,而現(xiàn)在我們就有可能抽象出一些理性的、客觀的標準,比如說本文反復(fù)在強調(diào)的“學習曲線”和“差錯率”,在每個孩子身上的不同表現(xiàn)及隨著年齡與學習進度的發(fā)展變化。
比如我了解我們家孩子的差錯率大概是10%,那么只要他考90分,我就覺得很好。在此基礎(chǔ)上,心平氣和地去觀察哪些內(nèi)容是他的確不會的,需要被訂正、被查漏補缺的就目標鮮明了。而對于他已掌握、但“粗心”導(dǎo)致的錯誤,告訴他這是客觀可接受的差錯率,就可以了,何必讓孩子背負不必要的包袱。所以說,教養(yǎng)孩子不僅要“用心”,還得“用腦”去分析!
但就是這個用腦、而且肯花時間去觀察和分析,以及強迫自己隔離感性情緒,用更理性的態(tài)度去看待孩子的學習過程,還真是非常困難。而讓孩子“把做錯的題目都訂正一遍”,或給孩子貼上個“粗心”的標簽卻容易多了——然而,這并不會有什么效果。
所以我在構(gòu)想未來的網(wǎng)絡(luò)學習,是否會依托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描繪出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曲線、在不同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階段上的差錯率,然后據(jù)此給出中肯的改進建議?如果能做到這一步,那家長也就不用著急上火地去讀什么成績單了,看看孩子是否在正常的曲線軌跡上走著就好。
在那之前?還是像我這樣,按捺住心里十萬匹奔騰的小馬駒,自己去觀察和總結(jié)孩子的學習成長規(guī)律吧。畢竟,最了解孩子的不應(yīng)該就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