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分層視角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

      2016-05-14 04:55劉森林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6年8期
      關鍵詞:社會分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摘 要 底層農村留守兒童一直是政府和社會關注的重要群體之一,其受教育情況也是人們越來越關注的焦點。當“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成為我國黨和政府的工作著眼點時,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則更加不容忽視。文章以“改善民生與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為背景,通過社會分層視角,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 教育 改善民生 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 社會分層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據(jù)全國婦聯(lián)2013年發(fā)布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超過6000萬,總體規(guī)模擴大[1],隨著群體的壯大,暴露出的社會問題也逐漸增多,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堅持以民為本執(zhí)政與工作的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會治理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大根本任務。習總書記說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改善民生離不開社會治理,更需要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我國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視程度,其解決機制和實施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我國的社會治理水平。但由于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qū)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相當嚴重?,F(xiàn)有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問題表面的分析,未能深入到問題背后的緣由進行挖掘,而且大多數(shù)研究圍繞著“公共政策視角”、“城鎮(zhèn)化視角”、“安全的視角”等進行分析,鮮有從社會分層的角度進行研究。社會分層研究的是個人之間、群體之間的差異,對社會結構發(fā)生重大轉型的中國來說,目前仍然面臨著職業(yè)、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分層問題,所以,社會分層是今日中國關乎社會和諧的研究領域,社會分層研究對于中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3],社會分層視角下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對于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也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時代意義。

      本文運用社會分層視角,結合黨提出的“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這一時代和社會背景,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能夠為相關部門關于創(chuàng)新治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改善民生提供探索性建議和參考。

      二、相關概念的解讀

      1.留守兒童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概念的界定,學術界各有說辭,但是,本文比較傾向于學者葉敬忠的定義。他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務工4個月以上,留守在家鄉(xiāng)的18歲以下的兒童[4]。

      2.社會分層

      社會分層是指社會個體或群體因資源占有不同而產生的層化現(xiàn)象,特別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規(guī)基礎上的制度化的社會差異體系[3],它反映出來的是社會中物質性的和象征性的資源在不同的個人或群體中的分布情況[5]。

      3.社會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xiàn)的是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6]。堅持以改善民生為導向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的社會管理向現(xiàn)代社會治理轉變。從社會分層的視角分析,社會治理是指政府、社會、個人等層面形成一定的合作關系,運用一定的手段,以解決社會矛盾、實現(xiàn)社會公正、激發(fā)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為目的的一種協(xié)調性社會性行動[7]。

      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現(xiàn)狀及其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政府和社會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仍然嚴重。林宏通過對福建省的調查發(fā)現(xiàn),農村留守兒童的代養(yǎng)人文化程度和教育能力相對低下,留守兒童的性格也比較怪異,在家里、學校或者社會不端的行為時有發(fā)生,在學校的學習成績落后[8]。榮紅濤對河南省葉縣某鄉(xiāng)調查發(fā)現(xiàn),該鄉(xiāng)在校留守兒童比例極大;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家庭教育、情感教育、知識教育嚴重缺失[9]。于慎鴻認為當前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存在行為失范現(xiàn)象嚴重、安全問題嚴重、心理和性格存在障礙、學習狀況差等問題[10]。王章華、戴利朝則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政府和社會對農村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教學管理滯后,專業(yè)管理人員少,管理問題漏洞百出等[11]。

      從上述學者的調查和分析可知,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學業(yè)、心理健康等自身方面以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資金、建設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問題。從社會分層的視角看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政府和社會對城鄉(xiāng)、對不同社會群體在資源分配方面不均衡的真實反映。

      四、社會分層視角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教育是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層重要的“篩選器”和“過濾器”,是社會發(fā)展的“安全閥”。溫家寶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教育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12]。教育如此之重,政府也對教育給予了相當?shù)闹匾?,但為什么農村的教育事業(yè)自始至終都是我國教育的難點?本文從社會分層的角度,運用相關的社會分層理論分析底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1.政府政策因素

      第一,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的缺陷。由于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的存在,一方面影響了城鄉(xiāng)福利資源分配上的不平衡,在教育方面的待遇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戶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進城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無法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甚至因為經濟條件限制,留守兒童被剝奪了上學接受教育的機會。

      第二,政府對農村的教育投資不足。據(jù)有關資料顯示,在2008年全國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yè)費支出是2757.53元,但農村的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yè)費支出只有2617.59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是遠低于城市水平[13]。顯而易見,政府在農村的教育投資力度不足,這影響了農村學校的建設,農村學校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校的教育質量也大受影響。

      第三,農村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門利益驅使的影響。農村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門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視為帶動地方經濟的重要途徑,為了領導班子的政績,鼓動勞動力轉移,造成了農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所需勞動力短缺,也致使留守兒童家庭親子教育和管理缺失,社會教育與管理也處于真空狀態(tài)。

      2.社會因素

      第一,社會經濟和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由于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的影響,一方面,農村地區(qū)很多兒童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困難而無法正常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因為農村地區(qū)的就業(yè)機會和生活條件遠不如城市,造成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務工,留守在農村的兒童家庭教育缺失。

      第二,社會封閉與社會排他的影響。弗蘭克·帕金認為,社會集群通過把資源和機會獲得局限于有特別資格的人的范圍之內以達到最大化自身獲益的過程[14]。有些市民擔心進城的農民工子女進城就學,會影響或減弱自己子女的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質量,從而排擠甚至歧視農民工子女。因此,農民工子女不得不回農村接受環(huán)境相對較差的教育。

      第三,結構化中的社會流動機制,限制了農村留守兒童擺脫農村貧困教育的機會。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社會流動為人們提供了流向不同社會位置的機會和可能,每個人的流動機會是不一樣的,流動機會制約著社會的階級結構[3]。因為社會流動機制的封閉性以及代際流動的阻礙,農村留守兒童很難依靠自身的資源和能力走出農村,他們有的看不到改變的希望而放棄努力甚至變得自負,進而出現(xiàn)失范行為。

      3.學校因素

      第一,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缺乏足夠的經濟資本對學校的基礎設施、教學用品等方面的建設,所以農村地區(qū)的學校環(huán)境相對較差,教學設備配備相對落后,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環(huán)境相對較差,學習條件也受限制。

      第二,因為農村發(fā)展相對較差,農村地區(qū)缺乏一定的資本和市場能力吸引優(yōu)秀的教師和管理人員,造成師資隊伍薄弱,管理人員不足。安東尼·吉登斯認為,資本家和雇員之間處在平等競爭的關系,取決于誰能夠在市場上討價還價的屬性的強度[15]。農村地區(qū)的學校對人才的吸引力大不如城市,因此,很多教師更愿意走向城市而不愿回到農村。所以農村學校的師資隊伍和管理團隊水平都相對較弱。

      第三,教師對學生看法和態(tài)度欠妥,課程設置欠佳。有些老師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先賦因素不好,對學生缺乏積極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引導;學校的課程設置除了語文、數(shù)學、外語三門主課外,其他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的課程,如音樂、體育等形同虛設,而且針對學生的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課程嚴重匱乏。

      4.家庭因素

      第一,由于經濟條件和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農村的家長外出打工,讓子女留守在農村上學,導致家庭的監(jiān)護、管理和親子教育缺失。此外,這些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外出打工,不得不分擔起做家務的責任,影響了學習。有的家長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強迫子女終止學業(yè),回家干農活、打工掙錢,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教育,同時也扭曲了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第二,家庭監(jiān)護者的文化階層相對較低、教育管理理念不當,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接受的教育和管理狀況堪憂。家長外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任務就落在了爺爺奶奶等老一輩肩上,他們對小孩更多的是溺愛,這些都會導致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行為失范、道德低下等問題。

      第三,家庭的氛圍和主導觀念缺乏對子女教育的正確引導和執(zhí)行。有些家庭主張讀書無用論,以及受一些不正確的為人處事理念和習慣的誤導,很容易發(fā)生厭學、思想道德敗壞,甚至容易出現(xiàn)違法犯罪的行為。

      五、“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背景下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及措施

      農村問題是三農問題之一,更是民生的基礎;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祖國未來的主人;教育是社會公平的一部分,是民生之首。所以,改善民生,毫無疑問要改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是相輔相成的,改善民生需要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也需要以改善民生為導向。結合社會分層的角度分析,創(chuàng)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社會治理,需要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主體、客體、目標、方法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這一民生問題。

      1.主體層面

      第一,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四大主體在擔負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重任之時,應該創(chuàng)新各自在治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職能:政府在政策制度上有所調整,尤其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應該以包容、友愛的姿態(tài)去對待和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學校要進行教育改革,完善人員配備,建設更優(yōu)質的教育和管理;家庭要轉變原有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多從心理、情感方面給予留守兒童呵護和關愛。

      第二,鼓勵和支持非營利和非政府組織的參與,比如志愿者、社會工作者或公益機構等,為廣大農村地區(qū)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扶持。馬克斯·韋伯在社會分層思想中提出的共同體,強調的是有著一定的目標、認同感和行為取向的一個群體[16],而社會組織的參與可以為政府、社會減輕壓力,彌補政府和市場失靈的不足;同時,非營利和非政府組織更具親和力,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具優(yōu)勢。所以,應該鼓勵和支持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社會組織群體深入農村。

      2.客體層面

      第一,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既是社會治理的主體,在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同時,也應當是社會治理的客體。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在扮演治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體角色時,也應當接受彼此間的監(jiān)督和公民對他們的監(jiān)督,這樣才能更好、更自覺地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服務,促進問題的改善和解決。

      第二,協(xié)調人與人、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關系,恢復凝聚并維護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文價值觀和社會規(guī)范的社會植被。人與人之間所構成的網絡形成了“社會”,在這個網絡里,人與人之間彼此聯(lián)系,并有著一定的價值觀和社會規(guī)范。同樣,城市與農村也需要建立這種聯(lián)系,減少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歧視和偏見,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教育走上正軌。

      3.目標層面

      第一,大力促進農村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了,農村的家長壓力就減輕了,學校的建設也會大大的改善,農村孩子的教育環(huán)境和質量就會得到改善。

      第二,全力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社會公平的發(fā)展,進而構建和諧社會。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典型的教育公平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公平的集中反映。因此,我們應該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努力促進城鄉(xiāng)平衡、公平地發(fā)展,改善和治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4.方法層面

      第一,從法律法規(guī)上規(guī)范教育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并規(guī)定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推進城鄉(xiāng)教育公平發(fā)展。

      第二,推動社會成員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并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標準,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避免社會失范行為的出現(xiàn)。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每一位社會成員去關心弱勢群體或需要幫助的個體,農村留守兒童是弱勢群體的一部分,不僅在生活上需要幫助,在教育問題上更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促進社會成員從內心情感上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六、總結與討論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其反映的不僅是教育公平問題,更是關乎社會公平。每個時期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討論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黨的十八大、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黨中央對于民生問題明確的關注,提出改善民生、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指導方針。在這樣明朗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新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治理,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民生問題,勢在必行。從社會分層的視角深入剖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定會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達到一定的參考價值。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歸根結底是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所導致的。我們慶幸,黨的十八大提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要求并努力落實。2014年7月24日,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大力推進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的改善,我們也看到了政府所邁出的步伐。我們應該相信:通過黨和政府的號召,經過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將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會被解決,教育公平、社會公平問題也會改善,真正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勝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參考文獻

      [1] 全國婦聯(lián):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超6000萬[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_115720450.htm.

      [2] 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EB/OL].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6/c350821-19596022.html.

      [3] 李強.社會分層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 葉敬忠,潘璐.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5] 李春玲,呂鵬.社會分層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6]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建設加強和創(chuàng)新特大城市社會治理[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27/c164113-25549003-4.html.

      [7] 陳成文,趙杏梓.社會治理:一個概念的社會學考評及其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5).

      [8]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9] 榮紅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J].黨政干部學刊,2010(1).

      [10] 于慎鴻.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J].中州學刊,2006(3).

      [11] 王章華,戴利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社會工作介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7).

      [12]200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gov.cn/test/2009-03/16/content_1260188.htm.

      [13]教育部國家統(tǒng)計局財政部關于2008年全國教育經費執(zhí)行情況統(tǒng)計公告[EB/OL].http://www.gov.cn/gzdt/2009-11/20/content_1469125.htm.

      [14] Frank Parkin.Marxism and Class Theory:A Bourgeois Critiqu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15] Anthony Giddens.The Class Structure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M].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5.

      [16] 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劉森林(1988-),男,福建漳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讀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楊 子】

      猜你喜歡
      社會分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真誠激勵,關愛相隨
      清苑县| 鞍山市| 稻城县| 浦东新区| 商南县| 巴彦县| 平邑县| 池州市| 长顺县| 萨嘎县| 辽宁省| 柳河县| 启东市| 定日县| 周口市| 丰城市| 济宁市| 黑河市| 突泉县| 大渡口区| 苗栗市| 菏泽市| 苏尼特左旗| 永嘉县| 玉树县| 磴口县| 仙居县| 九台市| 嵩明县| 壤塘县| 林州市| 屯留县| 略阳县| 正安县| 论坛| 涿州市| 美姑县| 南开区| 赤壁市| 繁昌县|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