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歷史上,盧柟以詩賦之才名振于當時,其文學造詣令王世貞贊賞不絕。謝榛因惜其人其才,竭力為之冤獄奔走呼號在后世傳為佳話。盧柟著有《蠛蠓集》五卷、《盧次楩詩集》二卷,是《金瓶梅》的備選作者之一。盧柟的作品有限,文學成就難以與前后七子相比,受到學界的關注度也不高。但他作為明中期山人文人、復古派文人,有其代表性與獨特魅力。近年來,盧柟?jié)u漸從無人問津的境況中走出,關注到盧柟的論文越來越多。
【關鍵詞】盧柟;蠛蠓集;述評
生活在正德、嘉靖年間的文人盧柟因《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中的“狂生”形象而為人所知?!睹魇贰の脑穫鳌费云洹安┞剰娪洠涔P數(shù)千言。為人跅馳,好使酒罵座”與小說中的形象確相差無幾。在歷史上,盧柟以詩賦之才名振于當時,其文學造詣令王世貞贊賞不絕。謝榛因惜其人其才,竭力為之冤獄奔走呼號在后世傳為佳話。盧柟著有《蠛蠓集》五卷、《盧次楩詩集》二卷,是《金瓶梅》的備選作者之一。
盧柟的作品有限,文學成就難以與前后七子相比,受到學界的關注度也不高。但他作為明中期山人文人、復古派文人,有其代表性與獨特魅力。近年來,盧柟?jié)u漸從無人問津的境況中走出,關注到盧柟的論文越來越多?,F(xiàn)將其相關研究成果分為人物個性研究、冤獄生涯研究、詩賦作品研究三方面述評如下:
一、其人其性之研究
盧柟,字次楩,大名??h人。他的事跡除了《明史·文苑傳》中僅265字的描述外,王世貞曾專門撰寫《盧柟傳》一文詳盡記錄其生平。王世貞小盧柟二十來歲,二人有過現(xiàn)實的交往,材料較為確實可靠。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小傳》中也有盧柟行狀,給予他不低的評價,認為“才氣橫放,實可以驅駕七子”。查繼佐的《罪惟錄》有傳盧柟。明人鄭仲夔模仿《世說新語》的寫法在《清言》中記述了一些盧柟的事跡。但流傳下來的文本中都沒有留下盧柟確切的生卒年份。吳道省在《盧柟生卒年考》一文中根據(jù)以上材料和盧柟本人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考證出其生卒年為正德二年(1507年)至嘉靖二十九年(1560年),終年54歲。
《盧柟及其<蠛蠓集>研究》將盧柟的人生分成三個階段:讀書求仕的青年、蒙冤坎坷的中年、窮困流離的老年。并以一“悲”字概括其命運,用“傲”“怪”二字總結其個性。盧柟個性特立獨行,王世貞稱其“為人跅馳”,喝醉酒后大罵在座賓客“好使酒罵座”。即使經(jīng)歷十幾年牢獄之災后不改其性,酒醉后仍會“故態(tài)畢發(fā),罵其坐人”。能夠想象,這樣傲慢狂狷的性格不會為他帶來良好的人際關系?!睹鞔╃茏骷已芯俊繁硎颈R柟的個性形成有家庭背景、社會思潮、科考失敗因素的影響,并指出自負的性格導致盧柟生活中傲視包括權貴在內(nèi)的不合己意之人,給他帶來后面的牢獄之災。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山人研究》將盧柟作為嘉靖、萬歷時期的“山人”代表分析其性格特征,認為被社會邊緣化的盧柟有強烈自我塑造意識,即用特立獨行凸顯自我個性的方式以期達到自我認同?!丁吧饺恕迸c晚明政局》則認為盧柟并非全然不顧世人看法的方外之人。文中指出盧柟出獄后“去南游金陵”“走越厯吳”即是在“山人”文化圈中“拜山”,期望求得南京、蘇州一帶文人圈的認同。
從以上論文的論述可以看出,盧柟自負才華,而內(nèi)心深處又渴望自己的才華獲得社會的認可,是一個性格傲慢古怪、不通人情,游離于主流文人圈外遭際坎坷的悲劇文人的形象。
二、冤獄生涯之研究
嘉靖十九年(1540年),盧柟家中役夫張杲偷麥被發(fā)現(xiàn),張杲逃走寄宿麥場,夜晚麥場房屋倒塌壓死了張杲。張杲母親魏氏狀告盧柟毆打張杲致死。當時的??h縣令蔣宗魯曾與盧柟結怨,趁此機會打擊報復,判盧柟死罪。自此,盧柟開始了長達十二年的牢獄生涯。入獄其間,盧柟不停創(chuàng)作,用詩文向社會求援?!昂笃咦印敝械闹x榛持盧柟詩賦,在京城權貴之中奔走鳴冤,造成一定影響。謝榛也因通過此事表現(xiàn)出的俠義精神而名聲大振,在后世一直為人稱頌。之后,新任浚縣縣令陸光祖到任后重申盧柟案,厘清案情開釋盧柟。盧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沉冤得雪,釋放歸家。關于這件事,各方面史料的記述都無較大出入。
由于盧柟冤獄時間跨度大、社會影響深、烙印在盧柟性格作品中,研究盧柟的相關論文都無法繞過此事。李洵撰寫的《說“盧柟之獄”》從家世背景、生平遭際詳論盧柟冤獄事件始末。指出盧柟雖“貲雄于鄉(xiāng)”而實際家財有限并無權勢,是自矜名士的社會下層士子代表。雖然案發(fā)當時盧柟已憑《赤騮賦》在文壇頗有聲譽,畢竟文壇名聲不敵官場潛規(guī)則。繼任縣令官官相護,忌憚蔣宗魯致使盧柟難以平反。該文認為盧柟是被摒棄在科舉之外的“知識流民群”的代表。他們自居名士而無權無勢,因無路可走造成“狂狷”的個性“矯情”的心態(tài),常因得罪眾人而遭到迫害,臨著嚴重的社會問題。
既然下層士人勢孤力弱,盧柟又因何得以昭雪?《明代盧柟獄案下的刑案審判與文人網(wǎng)絡》一文認為利用文人網(wǎng)絡關系造成的輿論影響是重要因素,但最終必須回歸司法層面。盧柟在監(jiān)獄中多次向各層官員申冤,至書新任知縣魏希相、巡按御史樊公、吏部官員吳少槐等請求翻案。對于盧柟的判決也一改再改。同鄉(xiāng)好友孟思、故友謝榛為了營救盧柟,運用各種力所能及的文人網(wǎng)絡關系。尤其是在當時已有一定名聲的謝榛,攜盧柟所作詩文在京為其疾呼,將盧柟塑造成因才高性傲不為人所容慘遭誣陷的形象,在京城文人圈中造成輿論影響。該文根據(jù)《明律》分析了蔣宗魯?shù)呐袥Q依據(jù)和幾次復審過程,指出盧柟一案不僅是“狂士被誣入獄”的故事,其中還涉及法律條文沖突、司法審判復雜等因素而導致懸案多年。
總之,關于盧柟之獄的事實過程的論述大家相差無幾,只是看待盧柟之獄的角度分為被冤緣由和雪冤緣由兩種方向。
三、其詩其賦之研究
王世貞在《盧柟傳》中描述自己第一次看到盧柟作品的感受:“既稍得其古詩歌行,讀而小異之。至讀諸賦,則未嘗不爽然自失也”?!端膸烊珪偰刻嵋?評其文學作品不受當時極富盛名的七子的影響,別具一格:
今觀其集,雖生當嘉、隆之間,王、李之焰方熾,而一意往還、真氣坌涌,絕不染鉤棘涂飾之習。蓋其人光明磊落,藐玩一時,不與七子爭聲名,故亦不隨七子學步趨。
盧柟現(xiàn)今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主要集中在五卷《蠛蠓集》中,里面包括文章38篇,辭賦21篇,詩歌302首。今人關于盧柟文學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賦與詩上。
1、祖騷宗漢——盧柟之賦
盧柟的賦作在其文學作品中,最具名氣爭議也最大?!侗R柟及其<蠛蠓集>研究》將盧柟的辭賦作品分為抒情言志之作和寫景酬應之作,提出抒情言志之作借鑒楚辭長于“造境”,而贈答應酬之作學習漢賦勝在“寫境”,總體而論雖有靈才新意也有僻詞濫用、佶屈聱牙之弊。《明代京畿作家研究》將盧柟賦歸作抒情言志與贈答應酬兩類,分類相差無幾,但提出抒情言志作品水平高于贈答應酬作品。抒情言志作品如《幽鞠賦》、《放招賦》等情感真實出自肺腑,集中體現(xiàn)其才情個性,有更大的研究空間。
《王世貞辭賦研究》以為盧柟是受到王世貞“祖騷宗漢”思想的影響。盧柟之賦確實最受王世貞的推崇。王世貞曾用屈原、司馬相如、楊雄類比盧柟,稱其賦“窮天地之紀,采人物之變,與夭喬走飛之態(tài),經(jīng)緯臚列”為“伊門第一手”。明代萬歷年間的袁宏道的看法則與之相反,直言“盧柟諸君不知賦為何物”,認為盧柟的賦作是經(jīng)史海篇字眼抄謄羅列,不得賦流麗痛快之真意。評價何以相差至此?《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chuàng)作與復古思潮》認為盧柟的《幽鞠賦》雖有屈原遺韻卻沒能以古賦的氣勢書寫新的時代文化品格,遭到袁宏道的嘲諷。同為許結撰寫的《明代選學與賦學》則提到另一原因:王世貞主張文學復古,強調“祖騷宗漢”“因情立賦”的古賦之法;而袁宏道是主張文學變革反對文學復古的公安派的代表,比起華麗艱深的漢賦更偏愛唐宋賦之明白簡易,因此二人在盧柟作品上有巨大沖突便不足為奇了。
關于盧柟賦作文學價值爭論從過去持續(xù)到現(xiàn)在?!睹鞔衅谵o賦研究》贊《幽鞠賦》盧柟有《離騷》之風,而馬積高在《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中批評盧柟辭賦“情寡辭繁,不稱其名”。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中只提起王世貞對盧柟的痛惜,對盧柟的文學水平不置一言。因此盧柟辭賦的文學地位至今未有結論。
2、以氣取勝——盧柟之詩
在盧柟流傳下來的作品中,詩歌作品所占比重最大,但其關注度遠小于其辭賦。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小傳》給予盧柟詩歌較高評價:“詩律不如茂秦之細,而才氣橫放,實可以驅駕七子?!泵髂╆愖育埛Q盧柟之詩“排蕩自喜,有越石清剛之氣?!标愄镌凇睹髟娂o事》中高度評價盧柟古體詩作,將其類比左思、阮籍五古、李白七古,直言后七子中只有王世貞的古體詩能夠勝過盧柟。在詩風上,穆文熙《重刻蠛蠓集引》云盧柟“詩祖六朝”為當時公認,今人的研究在此處也無爭議。
在詩歌風格上,《盧柟及其<蠛蠓集>研究》用“清”字概括盧柟詩歌特質,并分析了盧柟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詩歌風格的變化,認為其詩歌總體呈現(xiàn)出“清爽朗暢”的風格。在思想內(nèi)容上,《明代京畿作家研究》指出詩歌是盧柟傾訴人生的重要方式,因此體現(xiàn)他本人落拓不羈、放達自適真性情的作品最為出色,并將其詩歌特點概括為“以氣取勝”。
言而總之,許多明代作家看重盧柟作詩不受后七子影響自成一格,給予高度評價。今人對盧柟詩歌的研究不多,除了其詩歌風格受到六朝影響之外,未形成統(tǒng)一看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盧柟不僅因其特立獨行的個性、復雜而帶有悲劇色彩的遭際引人關注,其文學作品仍飽受爭議。研究者都看到盧柟賦作對于屈原與漢賦的學習,爭議點主要在賦作中的華麗的外在形式是否完成了幫助其真情實感的表達的任務。而盧柟受六朝作品影響在當時獨樹一幟的詩歌作品的價值雖受到了一定肯定,但未獲得準確的定位。所以筆者看到,盧柟文學作品價值、在明代文學中的地位尚存爭議,還有許多潛在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 ﹝明﹞盧 柟. 蠛蠓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 ﹝明﹞王世貞. 弇州四部稿卷八十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 ﹝明﹞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傳[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424.
[4] ﹝清﹞張廷玉, 等. 明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5] ﹝清﹞永 溶, 等. 四庫全書總目[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5.
[6] 錢伯城. 袁宏道集箋校[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515-516.
[7] 黃卓越. 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8] 馬積高. 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
[9] 沈阿玲. 盧柟及其《蠛蠓集》研究[D]. 湖南大學, 2011.
[10] 程莉萍. 明代京畿作家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 2007.
[11] 段明明. 王世貞辭賦研究[D]. 山西師范大學, 2013.
[12] 李海燕.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山人研究[D]. 暨南大學, 2007.
[13] 黃湘琴. 明代中期辭賦研究[D]. 湖南大學, 2010.
[14] 吳道省. 盧柟生卒年考[J]. 殷都學刊, 2001(3):74-76.
[15] 方志遠. “山人”與晚明政局[J]. 中國社會科學, 2010(01).
[16] 連啟元. 明代盧柟獄案下的刑案審判與文人網(wǎng)絡[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2:190-201.
[17] 連啟元. 明史研究論叢[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2.
[18] 李 洵. 說“盧柟之獄”[J]. 史學集刊, 1994(3):1-8.
[19] 許 結. 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chuàng)作與復古思潮[J]. 文學遺產(chǎn), 1994(04).
[20] 許 結. 明代的選學與賦論[J]. 南京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3(3):113-124.
【作者簡介】
張柳然(1991—),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