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慧
內容摘要:“詩言志”和“詩緣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個重要的命題,他們在我國詩學理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以陶淵明的詩為例,來談“詩言志”、“詩緣情”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詩言志 詩緣情 情志一也
一.詩言志
“詩言志”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合聲?!痹娙藙?chuàng)作詩歌離不開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當時的政治背景、社會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較為密切,因此“志”一般被理解為思想、志向、政治抱負等。比如陶淵明《飲酒》詩中的第二十首: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誅泅輟微響,漂流逮狂秦。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qū)區(qū)諸老翁,為事誠殷勤。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這首詩以歷史的思考為基礎,慨嘆眼前世風日下,而思慕遠古伏羲,神農時的真樸之風,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實強烈不滿的情緒。開篇感嘆羲農時代那淳真的風尚久已遺失難再,隨即想到曾欲拯救這種淳樸自然之風的孔子?!凹臣臭斨雄牛瑥浛p使其淳”,“汲汲”表現(xiàn)了孔子為此做出的不懈努力。之后話風一轉“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感嘆孔子生不逢時,即使他不懈努力,但仍然無法阻擋世風日頻的現(xiàn)實。之后描寫了儒家思想以及六經(jīng)在秦漢魏晉時期的悲慘遭遇。面對這種社會背景,詩人無能為力,唯有飲酒來麻醉自己,發(fā)泄自己內心的憂憤。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云:“這首詩通過深沉的感嘆,清醒的思索,表現(xiàn)自己的憂世之情?!?/p>
再如《飲酒》詩中的第五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詩主要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xiàn)了詩人悠然自得、超凡脫俗的心境,將田園風光之優(yōu)美和遠離市囂的身心愉悅達到完美的融合。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中《從“豪華落盡見真淳”論陶淵明之“任真”與“固窮”》一文中談到,“淵明最可貴的修養(yǎng),乃在于他有著一種‘知止的智慧與德操。在精神上,他掌握了‘任真的自得;在生活上,他掌握了‘固窮的持守,因此他終于脫出了人生的種種困惑與矛盾,而在精神與生活兩方面都找到了足可以托身不移的止泊之所。”面對東晉衰敗,劉裕即將篡位的現(xiàn)實狀況,陶淵明壯志難酬,既焦慮又憤激,但無力改變,索性使自己進入一個純然平和、任真自得、超然灑脫的精神狀態(tài)。
胡曉明的《中國詩學之精神》第十章,談到“詩是外在的語言形態(tài)的志,志是內在的心里形態(tài)的詩?!笨梢?,“志”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詩言志”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表達自己情感意志。由此,我們可以引申到“詩緣情”。
二.詩緣情
“詩緣情”始于于陸機《文賦》中的“詩緣情而綺靡”。詩歌本質上是用來表達感情的,是作者的情感體驗。正如王維的《人間詞話》所云:“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毕病⑴?、哀、樂也是人心中的一種境界,只有真實地摹寫景物,表達感情,才能稱的上有境界。
中國的文學作品不同于西方文學。在西方文學中,我們很難找到作者的影子,難以用作品去判斷作家的人格。如胡曉明在《中國詩學之精神》中所云:“西方文學以打動讀者、向外交流為特色,所以作者往往將自我幻化為多種人格,而作品很難與作者發(fā)生對應關系?!?/p>
而在中國文學中,作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生經(jīng)歷有關,我們可以通過作品去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內心世界,品味作者的人格所達到的精神境界。在我們看來,文學作品的功能首先詩向別人傳遞真實的思想,描摹真實的世界。比如詩歌,我們可以說詩與人具有同一性,人外無詩,詩外無人,作者借詩歌來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無論是詠懷詩、山水田園詩、亦或是游仙詩等,幾乎所有詩歌都是緣乎于“情”,所以在這里對“詩緣情”不做過多論述。
三.情志一也
對于“詩言志”和“詩緣情”,我認為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關于二者的差別,我用表格的形式來進行比較(表格見文末)。
由此可見,“詩言志”和“詩緣情”是有差別的,并不是“緣情”代替了“言志”,而是文學觀念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由“詩言志”到“詩緣情”,再到“言情并舉”的過程。
但是,我認為“言志”和“緣情”也是相輔相成,相互聯(lián)系的?!爸尽焙汀扒椤倍际侨说男睦砘顒?,“志”一定程度上也是“情”,“志”是緣于“情”的。下面我仍然借用陶淵明的《飲酒》詩來論述。
比如上文所提到的陶淵明《飲酒》詩中的第二十首,詩人不滿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對當時社會虛偽的風尚進行抨擊。詩人認為,舉世少真,只有通過崇尚六經(jīng)去挽救,去偽存真,返樸還淳,但舉世沒有一個人去這樣做,因此,可痛可恨,借用這首詩來抒寫自己內心的悲憤,表達自己有志卻無法施展的憂傷。從詩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他無限的感慨和難言的苦衷,可謂“詩緣情”;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他有志于通過六經(jīng)去感化教育人民,抨擊當時追名逐利的丑態(tài),可謂“詩言志”。
再如上文所提到的陶淵明《飲酒》詩中的第五首,這首詩的前四句中,“車馬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斑h”?指超脫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tài)。詩人雖然處追逐名利的官僚社會,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但是仍能超凡脫俗,淡然閉之??梢娫娙藨{著“心遠”而將“在人境”和“無車馬喧”之間的矛盾完美統(tǒng)一起來,實現(xiàn)了心脫俗境自高遠的人生理想。這里隱含了作者的志向,正所謂“詩言志”?!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在詩人筆下“菊”、“南山”、“山氣”、“飛鳥”都是不尋常之物,他們承載了詩人愛好自由、悠然自得的主觀情感,這就是所謂的“詩緣情”。
當家國理想成為文化階層的一種內在的直覺時,興寄懷抱既是個人情感,也代表了整個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在這時,詩歌所傳達的不只是一己之私,不僅是詩人的個人情感,而是能夠代表一個民族整體的人格精神,顯示出“詩言志”的力量。因為人不只是單個的個體,人是社會人,人的情感離不開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氛圍等諸多因素。
由此看來,“詩言志”和“詩緣情”并不相互矛盾,相互排斥,反而二者在同一首詩中可以很好地融合,可謂“一體兩面”。詩歌是吟詠性情的,“情”和“志”都屬于人的心理活動,一個側重理性,一個側重感性;一個強調詩的道德內容,一個強調詩的審美特征?!霸娋壡椤?,詩人要緣著“情”,順從本心,用心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作。只要有人類就有情感,只要有情感,就有文學。詩人在緣“情”的時候,有時這種“情”正好是“家國情”“人生理想”時,這種“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理解為“志向”“抱負”。“詩言志”由此也就順理成章的生成了。
總之,借用陶淵明的這兩首《飲酒》詩,可以很好的詮釋“詩言志”、“詩緣情”以及“情志一也”。我更傾向于“情志一也”,志中飽含深情,情中亦有脫俗志向,二者一脈相承 、辯證統(tǒng)一,它們共同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詩人積極主動地將社會、自然與自我融為一體的文學精神。
參考文獻
[1]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2]廖仲安,唐滿先.陶淵明及其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