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遙
摘 要:藝術不僅要為社會創(chuàng)造視覺財富,同時也必然要對社會文化進行視覺化得思考,只有這樣,藝術才能真正地實現自己的功能。在這種媒體的載體上,藝術家不但要通過多種媒體進行形式上的探索。同時,還應該對媒體本身產生的文化效應和社會反響進行反思。多媒體作品肯定要有它的創(chuàng)造性,要對人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提出一種新的思維角度,打開更多的思維空間。衡量一件藝術品是否為多媒體藝術,不應完全看它的傳播手段,而應看它的創(chuàng)意,看它點子、觀念和頭腦。任何一種藝術都是創(chuàng)造,多媒體藝術也是創(chuàng)造,但這個創(chuàng)造主要不僅僅是手段問題,更是它的創(chuàng)作觀念。
關鍵詞:多媒體藝術;多媒體技術;觀念
1 多媒體的概念
媒體(Media)就是人與人之間實現信息交流的中介,簡單地說,就是信息的載體,也稱為媒介。
多媒體——Multimedia,它由media和multi兩部分組成。一般理解為多種媒體的綜合。多媒體就是多重媒體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的統(tǒng)稱,即多種信息載體的表現形式和傳遞方式。
2 多媒體藝術
多媒體藝術是20世紀誕生的藝術形式,主要包括以計算機、數碼技術、錄像和膠片技術相結合完成的藝術作品,它既是純藝術的一種,也是電影、電視、廣告和音樂畫面的常用手段之一。相對于傳統(tǒng)藝術而言,多媒體藝術利用了電影、電視、攝影、網絡等技術,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形式。
2.1 多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
其一,具有強有力的虛擬性。這種虛擬性表現為通過多媒體藝術構建非真實的幻象,對當下問題予以非真實的假想、虛構。其二,具有深刻的觀念性。其三,具有廣泛的公共性與傳播性。多媒體藝術利用電視、錄像、互聯(lián)網等多種手段積極地投入到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之中,走出了個人的私密性與狹隘感,對公共文化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其四,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與流行性。多媒體藝術往往善于抓住時髦的話題與文化熱點問題,及時有效、快捷地進行報道與傳播,它的藝術符號極易與流行文化接軌,從而成為一種帶有先鋒性與前衛(wèi)感的藝術樣式。
2.2 多媒體藝術的形式與內容
多媒體對于藝術意味著綜合性的某種復興。就像古代藝術中,比如大教堂中,壁畫、雕塑、管風琴和建筑空間協(xié)同起作用,渲染心理氛圍的“場”的工作方式看來可能應該是多媒體藝術的一種雛形。多媒體的特征其實更強調一種混雜的概念,也就是說,不僅僅只局限于單一的媒體,而是要根據作品表達的需要,用兩種或多種媒體混合在一起,起到一種取長補短的作用,但這種混合不代表混沌,這些不同的媒體是通過“合力”為我們營造出一件完整的藝術品。這時候藝術家首先需要考慮的是作品的生命力或者觀念怎么樣能準確地表達。使用什么媒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表達得準確。如果僅僅是為了多而多,最后造成的結果就是多種媒體之間互相約束,把作品的力量相互抵消掉了,力量分散了,觀眾在閱讀作品的同時也會造成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多媒體的精髓就在于,當不同的媒體出現在同一件作品中能夠相互的激發(fā)它們的潛力,從而使自己和對方均達到獨自存在時所不曾出現過的狀態(tài),形成一種互相依存的狀態(tài)。而多媒體藝術也將把各種藝術捆綁在一起,營造出不可還原為組合要素的綜合體驗。
界定多媒體藝術形式這個概念的過程中,我們要考慮到藝術的功能是什么。藝術不僅要為社會創(chuàng)造視覺財富,同時也必然要對社會文化進行視覺化的思考,只有這樣,藝術才能真正地實現自己的功能。在這種媒體的載體上,藝術家不但要通過多種媒體進行形式上的探索。同時,還應該對媒體本身產生的文化效應和社會反響進行反思。多媒體作品肯定要有它的創(chuàng)造性,要對人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提出一種新的思維角度,打開更多的思維空間。
3 多媒體藝術與多媒體技術
3.1 多媒體技術對多媒體藝術的影響
多媒體藝術的出現,其實不是一個突發(fā)現象,它是一個歷史的自然延伸?!懊襟w”的概念內含于藝術利用媒體技術的概念里面,從機械技術到電子技術,從攝影到電影,又到20、30年代的無線電通訊,再到60年代的錄像,最后演變成今天的多媒體,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一直利用各種各樣的媒介作為他表現的手段。20世紀20年代無線電的出現對于藝術家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手段,當時很多的前衛(wèi)藝術家都覺得無線電標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而到了50年代末的時候,很多藝術家覺得藝術被重新規(guī)范化、形式化。在這個狀態(tài)里面,有很多逆向的藝術潮流涌現,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互動的概念,就是讓觀眾參與作品,甚至作為藝術作品的直接構成部分。到了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有些藝術家已經開始將電子媒介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段和方式,引入到一些創(chuàng)作概念中。70年代初的時候,便攜式攝像機開始出現,給了藝術家運用媒體傳播手段直接介入生活提供了空間。而進入80年代,電腦和因特網的出現改變了信息的單向傳輸方式,轉為互動性創(chuàng)作,網絡上的集體合作和再創(chuàng)作變?yōu)榭赡堋P畔⒁矎囊郧暗膯蜗蛐赞D變?yōu)殡p向性,一個真正的互動關系開始產生了。直到90年代初期視覺化的因特網出現的時候,信息革命才真正產生。它可以使操縱電腦變成一個大眾能夠企及的方式,使之成為一種視覺化的渠道。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其實多媒體藝術形態(tài)的演變主要是根據科技領域的進展來決定的。多媒體藝術最能反映人類在科技領域的進展,以及科技對人類生活最直接的影響。
3.2 多媒體技術不等于多媒體藝術
在多媒體藝術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那就是這種基于技術基礎之上的作品,到底僅僅是一種“技術”意義上的實驗品,還是有著獨立的思考價值,有著完整的內在語言邏輯關系的藝術品?當技術還沒有真正水乳交融般與藝術整合之前,會不會造成“藝術將會受制于技術”的局面。由藝術觀念驅使的創(chuàng)作是藝術性的創(chuàng)作,而如果僅僅通過技術實現的創(chuàng)作就不能稱為藝術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把技術作為創(chuàng)造藝術的手段,卻不能把多種技術的應用當成創(chuàng)作藝術的方法。
現在好多多媒體藝術的展覽,都是科技當頭,高端的科技讓人進入展廳的同時就好像進入未來世界一樣,從視覺,聽覺,以及各個感官角度來說,確實是顛覆了傳統(tǒng)展覽的藝術形態(tài)。展廳給人的視覺沖擊力超過了以往傳統(tǒng)藝術展單一模式,但這種新奇,新鮮感不存在了之后,這種多媒體作品是否還能經得起更深刻的推敲,因為畢竟技術早晚有一天是會普及的,而當人人都熟知甚至掌握了這種技術的時候,回過頭來思考這些作品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它簡單,幼稚?這就涉及技術性和藝術性觀念哪個更重要的問題,應該還是觀念更重要一些,藝術家創(chuàng)作作品首先應該先提出藝術家的觀念所在,然后再由技術提出最為巧妙和聰明的解決辦法,從而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本杰明曾提出藝術觀念與技術這兩者間的關系是互動發(fā)展的,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會出現新的藝術形式和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并不可能截然地將這兩種情況完全地分離開來。但對多媒體藝術而言,觀念仍然是相當重要的。
衡量一件藝術品是否為多媒體藝術,不應完全看它的傳播手段,而應看它的創(chuàng)意,看它點子、觀念和頭腦。任何一種藝術都是創(chuàng)造,多媒體藝術也是創(chuàng)造,但這個創(chuàng)造主要不僅僅是手段問題,更是它的創(chuàng)作觀念。即使借助各種媒體技術,沒有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性的作品也不能稱之為多媒體藝術;當然,多媒體藝術離不開多媒體技術的支持與應用來表現,對藝術家的觀念進行完美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