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存
摘 要: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diào)以兒童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xiàn)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
關鍵詞:品德教育;行為習慣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yōu)橹饕繕?。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zhì)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在教學中,我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nèi)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一、關注生活,從細節(jié)處入手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想品德課堂原本是一個被師生所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體現(xiàn)著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課堂教育就是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細節(jié)合成的。所以,課堂教學只有關注生活,從細節(jié)處入手,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老師們都知道,學生就是學生,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決不是一蹴而就,靠我們講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獲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兒童化”,一切工作都要從孩子的年齡、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點出發(fā),以兒童化的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對他們進行具體、形象、直觀的引導,才能達到受教育的效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最愛關注身邊的“壞人壞事”:某某罵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沒關水龍頭,某某把紙丟在地上……但是他們不會發(fā)現(xiàn)某某幫同學關掉了水龍頭,某某安慰了同學、照顧了同學,某某從地上撿起了廢紙……孩子們不會用心關注身邊的好事,不懂尋找身邊的快樂。于是,我針對這個現(xiàn)象,開展了“分享快樂”的活動。我打印了一張表格,每天利用課前談話時間,請孩子們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能帶給大家快樂的事講給全班同學聽。凡是和大家分享快樂的同學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覺得快樂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們的名字后面打上紅五星。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樂在其中。良好的思想品德也正在這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
二、角色扮演引發(fā)共鳴
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xiàn)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jié)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jié)。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jié)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nèi)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jīng)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jié),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后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qū)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nèi)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三、走進社會、在實踐中提高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幫助學生參與社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社會生活實踐的能力。為了讓學生真正的接觸社會,我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fā)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如教學《購物有學問》時,我?guī)ьI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讓學生在觀察中切實感受價格的秘密,并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思想道德教育是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讓學生走進社會,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在實際的社會實踐中而非在社會生活之外進行。這樣,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四、組織討論、在交流中升華
當然,學校的教學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而在課堂教學中,討論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在交流中得到升華。討論,是品德與社會最常用的教學活動方法之一。應該說,新課程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是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的。我們在教學時,要合理的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掌握學習方法。我認為,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討論,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防止形式上的討論。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得到明辨是非,明白道理,規(guī)范行為,養(yǎng)成良好思想品德有效的教育。一是要以育人為本,引導學生在文明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zhì)和健康的社會性發(fā)展方面進行討論,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熱愛生活、樂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社會性發(fā)展的好學生。二要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密切聯(lián)系兒童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組織、安排相關的內(nèi)容和提出具體的要求,讓學生具有明辨是非,明白事理,能夠正確處理問題的能力。三是要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發(fā)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從而,在討論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升華。
總之,小學品德課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我們應該從兒童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從細微處入手,在言行中導行,在實踐中提高,在交流中升華,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