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冰
【摘要】荷賽獲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越來越多,這些作品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女性題材的,一類是非女性題材但是拍攝對象都是女性。無論哪種類型,這些作品對女性群體的關注值得研究。從個體到社會,從環(huán)境到內心,荷賽獲獎作品對女性的關注層次是比較完整的。背后的原因與當今世界政治文化環(huán)境有關,也與女性群體本身的角色和社會特性有關。
【關鍵詞】荷賽;女性題材;女權運動;視覺表現(xiàn)
荷賽(世界新聞攝影大賽,亦簡稱“WPP”)在全世界紀實攝影界的影響力無須贅言,它集聚了全世界優(yōu)秀的攝影師,更集聚了全世界新聞攝影人的目光。這一具有61年歷史,至2016年已經舉辦59屆比賽的世界性攝影賽事,以寬廣的視野、無畏的精神、震撼力十足的畫面,以及對世界滿懷深情的態(tài)度,反映和記錄著人類的歷史。從戰(zhàn)爭到天災,從大事件到平凡日常,從主流價值觀到角落里的人生,荷賽都沒有遺忘過。從一定意義上講,荷賽獲獎作品的題材、主題、風格等,反映了當下世界關注的焦點或者熱點話題,也引領著紀實攝影的風向。
在眾多關注普通人生活的荷賽攝影作品當中,關于女性的題材越來越多,關注的角度和主題也越來越豐富。攝影師的職業(yè)敏感性,女性天然的柔弱性,以及環(huán)境與社會的變化使得女性的角色不斷改變等因素,都是這一題材逐漸凸顯的原因。那么,近年來荷賽關注女性的獲獎作品有多少,關注的題材包括哪些類型,主題分布如何,體現(xiàn)出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為了一探究竟,筆者截取2012年至2016年共5屆荷賽獲獎作品為樣本,研究荷賽獲獎作品中攝影師對女性題材的關注和表現(xiàn)方式。
一、荷賽女性題材獲獎作品數(shù)量及主題概覽
通過對近5年荷賽獲獎作品的收集與初步統(tǒng)計,筆者發(fā)現(xiàn)涉及女性題材的情況如表一所示。
荷賽的獎項設置一共有10類,每一類又分為單幅和組照兩個獎項,每一項設一、二、三等獎。因此,如果細分,可以將荷賽的獎項分為10類、60個獲獎名額。
通過表一可以看出,女性題材的獲獎攝影作品在荷賽新聞類、日常生活類、肖像類獎項中較為常見。體育類獲獎作品中也會出現(xiàn)女性題材,但不是每屆都有。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的獲獎名單中,當代熱點類、日常生活類、肖像類這三個類別的獎項中,女性題材都摘取了6個獎項中的三個,可謂是占據(jù)了半壁江山。
二、女性題材作品的主題及表現(xiàn)手法分析
獲得荷賽獎的女性題材作品,綜合來看呈現(xiàn)以下特征:
第一,從主題角度看,女性題材獲獎作品表現(xiàn)的主題比較豐富,有大有小,但是共同點是具體細致而且深入。第二,主題表現(xiàn)手段上,多數(shù)攝影師采用用小人物表現(xiàn)大事件的方式,實現(xiàn)“以小見大”。第三,拍攝技巧方面,近景和特寫較多,更注重細節(jié)表現(xiàn)。因為主題與表現(xiàn)手法、技巧三者之間的緊密關系,筆者需將其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論述。
2012年荷賽肖像類單幅獎的一等獎獲獎作品,是一幅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將政治和文化的宏大主題,通過一個人的一件事進行了呈現(xiàn)。這幅作品名字叫《丹麥和伊朗文化》,是關于一位27歲的女演員Mellica Mehraban(見圖1)的。她出生在伊朗,但在丹麥長大,并且以女演員的身份在伊朗進行了首場演出。伊朗是一個對女性要求極為嚴苛的國家,“女性出席任何場合都要戴頭巾,不能通過語言或身體接觸向男子示愛”。而生長于丹麥的Mellica Mehraban對此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她的演出對于她自身是一種挑戰(zhàn),同時對于伊朗這個國家的女性來說,她的出現(xiàn)與演出帶來的沖擊也是巨大的,象征著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碰撞。所以這幅作品用了黑白攝影的表現(xiàn)形式,女演員棱角分明的面部顯得非常冷峻,眼神光的運用與瞬間的捕捉顯示出人物內心的堅定,面部的兩綹頭發(fā)像是被風吹起,象征著風雨與動蕩。這是一種迥然不同的對女演員的表現(xiàn)手法,而這種表現(xiàn)手法正呼應了作品的主題:不是表現(xiàn)女演員的藝術創(chuàng)作,而是表現(xiàn)人物所面臨的境況,表現(xiàn)出她個人過人的勇氣,以及事件的象征意義。
同年同獎項獲得三等獎的作品,則是通過小人物的境遇反映和記錄人類歷史。該作品關注的是日本“3·11”海嘯事件幸存者的生存狀態(tài),但是攝影師同樣選擇了女性(見圖2)。攝影師Denis Rouvre拍攝了一位在海嘯中生還的老太太,和其他災民一樣,她失去了一切,在日本仙臺地區(qū)一個用塑料制品搭建的臨時住所里避難。這幅作品的主題非常明確,那就是表現(xiàn)平民百姓所遭受的痛苦與災難,而這痛苦和災難與當年所發(fā)生的大事件密切相關,是大事件的縮影。該作品采用了肖像攝影的拍攝手法,攝影師毫無例外地將面部作為表現(xiàn)重點,高位側光的使用也確保了這一重點得以呈現(xiàn):溝壑縱橫的皺紋使得人物表情顯示出深深的愁苦,但又無可奈何,似在求助,卻又似在發(fā)問。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相較于上文提及的一等獎作品,這幅作品在形式和風格上顯得比較柔和一些,視覺沖擊力稍弱,但是卻再一次體現(xiàn)了荷賽獲獎作品“以小見大”“記錄影像歷史”的表達方式和理念。
在荷賽獲獎作品中,對女性的關注是非常具體和細致的,同時也是非常全面和深入的。首先,不同領域、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女性都出現(xiàn)在攝影師的鏡頭中;其次,作品往往關注女性群體更為內在的部分:生存、尊嚴、喜怒哀樂、恐懼、無助、勇敢等;再次,鏡頭關注的不僅涉及個體,同時更關注群體現(xiàn)象背后所呈現(xiàn)出的社會問題。
三、為什么荷賽如此關注女性?
(一)社會學原因
從20世紀下半葉至今,女權主義運動先后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并在全世界范圍內蔓延開來。女權主義的含義也從最初啟蒙式的追求平等,演變到后來的“激進主義女權主義”,不僅強調平等,還主張反抗“父權制”,追求女性的解放,直至今天更為理性地思考和看待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定位。
因此,對于女性在社會學中的角色與地位的認知,人類世界一直發(fā)生著變化。從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變成的”,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當代女權主義者提出“社會性別(gender)”的概念,人們逐漸意識到,性別差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生理方面,而是跟社會文化息息相關。性別的不平等是社會性別差異社會化的結果,這種不平等必須被人們發(fā)現(xiàn)、承認,并且促使它產生改變。
作為對社會脈搏最為敏感的新聞攝影來說,理所當然地承載了這一話題。諸多的攝影師開始將鏡頭對準女性,小到默默承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的家庭婦女,大到為了女性權益奔走疾呼的女權主義斗士,都成了攝影師鏡頭下的表現(xiàn)對象。荷賽獲獎作品之一《米萊拉》,是一組取材日常生活的作品,它表現(xiàn)的是一位花甲之年的家庭女性照顧自己已經癡呆的丈夫的日常生活。米萊拉的生活是單調的,也是疲憊的,但是她默默承受著生活帶給她的一切。組照中有一幅作品拍攝的是她在空閑時間自己點一根煙陷入深思的狀態(tài),這讓觀者不禁會揣摩,如果是自己過著那樣的生活,此刻又會在想些什么?女性面對生活的責任與艱難之時,是如何選擇的?這種選擇是否與社會性別有關?這與女性對自身的認知和要求有關嗎?這使得作品不僅具有了個體的價值和意義,更重要的是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與社會、女權主義的“社會性別”產生了關系,激發(fā)了深層次的思考。
而另一幅更為直接地表現(xiàn)女權主義運動的作品,要數(shù)2012年獲得肖像類二等獎的作品《新亞馬遜女戰(zhàn)士》——法國攝影師Guillaume Herbaut拍攝的烏克蘭女權組織Femen領導人、21歲的娜舍甫琴科。畫面中娜舍甫琴科用赤裸上身、右手緊握拳高高舉起的方式面對鏡頭,抗議性別歧視和社會問題。照片中的女性表情生動,眼神堅定,動作有力。這種極具視覺沖擊力的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的另一面,也以管中窺豹的方式反映了當今世界女權主義運動的狀態(tài)。
這些獲獎作品對世界不同地域女性的影像表達,一方面多角度呈現(xiàn)了當今世界女性生存狀態(tài),扮演著史料性的功能與角色;另一方面也為女性的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觀照。通過荷賽的影響力,促使人們更科學和理性地關注和思考女性問題,體現(xiàn)了荷賽作為世界新聞攝影賽事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荷賽曾被人認為偏愛“黑鏡頭”,指的是那些攝影師直面戰(zhàn)爭、死亡、傷痛的作品,更容易獲獎。但是這是新聞攝影永遠無法回避的題材與問題,因此直至今日,關于戰(zhàn)爭、逃亡、傷痛的作品仍然是荷賽的贏家。然而我們也看到,荷賽的作品越來越細膩,目光越來越親近,視野越來越豐富。女性題材作品在這里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荷賽獲獎作品中,有得不到教育機會的女童,也有深受當?shù)鼗樗孜幕滂襞c痛苦的女性……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女性境遇的寫照。這些作品用她們真實的眼神、真實的情感和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來共同表達一個主題:這個世界還有很多角落,角落里有很多容易被忽視的女性群體,她們仍在承受著各種不公平的待遇,或者遭遇著來自社會、文化、傳統(tǒng)的傷害。
(二)攝影創(chuàng)作的趨勢與視覺表現(xiàn)因素
當前,無論是西方攝影界還是中國攝影界,攝影已經被公認為是人類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而觀察的趨向,就是越來越內化,越來越深入靈魂,不僅指個人的靈魂,更包括這個世界、社會的靈魂。
早期的攝影繼承了繪畫藝術理念,注重對現(xiàn)實世界的復制。隨著攝影藝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者們開始重視攝影作品的主觀表現(xiàn)與表達。攝影的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展到今天,變得更加內化,攝影作品表達的主題思想越來越深刻,直接觸及人類和世界的本質話題。但是眾所周知,新聞攝影由于角色和功能的不同,類似抽象派的個性創(chuàng)作并不多見,它關注得更多的是這個世界和社會的內在。那些關注被歧視的或者基本權利都無法實現(xiàn)的女性群體的獲獎作品,如2013年荷賽日常生活類組照二等獎作品《外來性工作者》,以及同年獲得觀察肖像類組照一等獎的作品《強迫之愛的受害者》就是很好的例子。通過對這些女性的視覺紀錄和呈現(xiàn),攝影師直截了當?shù)靥嵝焉钤谶@個世界上的人們,不要讓你的目光被眼前方寸之間的繁華所迷惑,從而忽略了這個世界的另一面。
這些荷賽獲獎的女性題材攝影作品,反映出的便是荷賽在主題方面的越來越內化、越來越深入的人本思想。攝影師已經跳出以往那種以世界大事為風向標的窠臼,更加擅長從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具有代表性的、能夠觸動人心的題材和內容予以表現(xiàn)。
從攝影視覺表現(xiàn)的角度而言,以女性為拍攝對象的作品更有感染力,往往更有利于深化作品的主題。2014年荷賽觀察肖像類單幅一等獎獲獎作品,表現(xiàn)的是一位南非女子因未能一睹曼德拉遺容而內心失落,名字叫作《告別曼德拉》。畫面為逆光拍攝,反差適中。畫面中一位年輕女子在人群中眼神落寞,表情失望,顯得頗為憂郁,她將掛在脖子上的十字架放在唇邊,以表達對曼德拉的祝愿。人物情感流露真實自然,因而情緒感染力非常強。作為一幅抓拍的作品,《告別曼德拉》的畫面形式充滿美感,人物情緒飽滿。也正是得益于這樣一位情緒表現(xiàn)豐富的女性形象,凸顯了作品的主題——曼德拉在當?shù)厝嗣裥闹袀涫茏鹁吹牡匚缓托蜗蟆?/p>
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曾說過:“真正的藝術作品來自人類的內心世界?!睌z影同樣如此。攝影作品來自攝影師內心對世界的感知和思考,它指向的也是人類的內心。在獲荷賽獎的女性題材作品中,攝影師用女性的形象、情緒來傳達自己對世界的觀察和感知,賦予作品鮮明的主題,在拍攝者和觀者之間構筑了一條更易于交流的溝通渠道。
四、結語
女性,一直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部分。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繪畫藝術,抑或是影視創(chuàng)作,盡管不同的門類對于女性的表現(xiàn)方式存在差異,但是共性非常突出:都是從人的角度審視女性,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女性,從發(fā)展的角度去關注女性。
荷賽對于女性題材與女性群體的關注,是這一賽事人文關懷、人本思想和責任感的體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新聞攝影越來越深入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這一趨勢。無論是世界政治大事件還是底層貧民小人物,在人本思想的注視下,都是同等重要的。
(本文為2016年湖北文理學院人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學科群開放研究基金資助項目之一,項目名稱為《“荷賽”獲獎作品研究》,項目編號:2016022)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