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瑛杰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惟余鐘磬音。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十里松門,千年古塔,水秀林幽國清路。晨曦中,徐步其間,溪吟,鳥語,山風輕送入耳。天碧草青,田野間,更有陣陣蟲鳴蛙喧。
斗轉(zhuǎn)星移,十里松門已難尋,唯古塔依然。梵音悠悠中,它,披一身滄桑,立盡斜陽晚月??辞Ч排d亡,俯視眾生百相。迎來拳拳虔誠,送走匆匆旅步,守護著深藏幽谷中的禪意佛韻。
入國清寺需經(jīng)一亭一橋,亭名寒拾,橋名豐干。走過飛檐石窗的寒拾亭,兩旁古木森森,一陣濃得化不開的綠撲面而來。旭日掙脫了青山的挽留,晨光如瀑布般傾瀉而下,斑駁的影搖曳于石頭路,裝飾得石間蒼苔添新綠,令人不忍印屐痕。
寺前雙澗回瀾,夾岸樹木蔥郁。踏上豐干橋,一座古樸的石拱橋,石板橋欄青藤懸掛,鵝卵石踩磨得光滑潔凈。凝視著橋北黃色照壁上“隋代古剎”四個大字,我感受著厚重的歷史積淀。
豐干乃國清寺僧,據(jù)傳曾騎虎入寺,一寺僧眾皆驚。他偶于山道撿回一孩子,起名拾得,在寺為燒火僧。他們與隱居寒巖的寒山子時相往來。寒山問:“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比嘶蚩藁蛐蚩v聲高歌或相對無言,率性隨意,旁人瞠目,他們不以為意,依然我行我素。
我已多次拜謁三賢堂,但每來國清寺還是要隨喜一番。小院雖偏于一隅,順石階而下,苔痕隱隱,日影淡淡,自有清幽之氣。寒山子有詩云:“吾家好隱淪,居處絕囂塵。踐草成三徑,瞻云作四鄰。助歌聲有鳥,問法語無人。今日婆娑樹,幾年為一春?!痹鹤有∏啥屐o,甚宜聆風聽雨,談詩論禪,想來愜乎三位大師之意。
北倚八桂峰,東靠靈禽、祥云兩峰,西依映霞、靈芝兩峰,五峰環(huán)峙的國清寺,山門朝東而開,隱于照壁之后,簡單而樸實。進山門右轉(zhuǎn),黃墻翠竹夾道。過彌勒殿、雨花殿,只見大雄寶殿巍峨聳立,殿內(nèi)信眾虔誠地跪拜。殿前游人如織,古樟郁郁蔥蔥。忽然眼前影子一閃,定睛細看,一只胖乎乎的小松鼠拖著長長的尾巴趴在樹上左顧右盼,憨態(tài)可掬。
大殿東邊即是方丈樓,門房前靜悄悄的,房內(nèi)屏風上題著一首禪詩:“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轉(zhuǎn)過屏風,進入一個小庭院,院內(nèi)石板鋪地,樹木蔥蘢,幾盆花兒正怒放著。樓內(nèi)一女子正極力請求見方丈,此時一中年僧人走進,耐心聽她訴說并解答,又囑知客僧送她佛珠佛經(jīng),方徐步而出。那女子不住地道謝,只是還不甘心地詢問方丈能否接見,當知客僧告訴她,剛才那位就是方丈允觀法師時,那女子詫異地“啊”了一聲,呆呆地望向方丈身著黃色僧衣的背影。我暗自點頭贊嘆。
從方丈樓出來,轉(zhuǎn)過圓洞門,步上石階,于梅亭小坐,濃蔭翠綠下,一片清涼。隋梅斜倚南墻,主干盤虬臥龍,疏枝旁逸斜出,繁密的葉子嫩嫩的綠透著綿綿的生機。隋梅相傳是智者大師弟子灌頂法師手植,歷經(jīng)劫難,而今枯木重榮,每當春來,一樹花發(fā),欺雪傲霜。
國清寺依山而建,沿山勢層層遞高,拾級而上,野草搖曳,雜樹叢生,亂花燦爛如星星散落于草叢,蝴蝶、蜜蜂輕觸花蕊,一派平和景象。我小心翼翼地避開在道上優(yōu)哉游哉散步的蟲子,走上小山坡。紅日漸西,四周山色醉人,鳥鳴盈耳。此時宜憑欄,何妨攥一縷清風,看松搖竹舞草頷首,細細感懷山水清韻,天然趣味。
天臺山自古被譽為“佛窟仙源,山水神秀”。東晉曾任章安令的孫綽,在其自許擲地有金石聲的《天臺山賦》中贊道:“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情之壯麗矣?!彼郧妍惣氈碌墓P觸,描繪天臺山的縹緲奇秀:“王喬控鶴以沖天,應真飛錫以躡虛。騁神轡之揮霍,忽出有而入無?!庇谑呛跆炫_山平添了許多文人墨客、奇士高僧的蹤影和遺跡。
平野丘壑,漠漠煙塵,一個身影慢慢走近。仰望崇秀疊翠的天臺山,微皺的眉頭漸漸舒展,露出淡淡的笑容。自后十余年,他攀山越嶺,在潺潺流水、密密叢林、寂寂山壑間,苦修心志,妙悟佛理,創(chuàng)立了天臺宗。他就是被時為晉王的楊廣尊為智者的智顗大師。智顗大師圓寂后,楊廣依其遺愿,建成天臺寺,為祈愿寺成國清,隋大業(yè)元年改名為國清寺。
時光流轉(zhuǎn),長安上空回響著“霓裳羽衣曲”,一派盛唐氣象。而此時,一行法師因聞聽國清寺達真和尚精通算法,遂不辭關(guān)山萬里,長途跋涉,前來求教。山門之前,一行停下腳步,仰望禪院穆穆,聆聽梵唄聲聲,疲憊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數(shù)年后,一行終于完成了天文學巨著《大衍歷》。唐代詩人孫誧為之賦詩:“一行尋師觸處游,到天臺后始應休。因知算法通天地,溪水尋常盡逆流?!必S干橋頭的石碑為人們講述著“一行到此水西流”的傳說。
山野間“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jié)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徐霞客身背行囊,風塵仆仆,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中。他揉木緣崖,觀飛瀑,登華頂,“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巉崖,草木盤垂其上,內(nèi)多海棠紫荊,映蔭溪色,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彼蚊鲙r,覓瓊臺,“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痹蕉?,又再入天臺以盡天臺以西之勝。且于離去數(shù)天后,旋返而三游天臺山。他依然留戀,石梁瑰麗,赤城丹霞,瓊臺奇妙,一如初識者。徐霞客一生與山巒為伍,與溪水為伴,探幽尋勝,并作文以記之。可惜其文散佚甚多,而《天臺山游記》和《天臺山游記后》卻俱得以流傳于世。
在山坡的松林中有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三座石碑:正中的為“天臺智者大師贊仰頌碑”,右邊的為“行滿座主贈別最澄大師詩碑”,左邊的為“最澄大師天臺得法靈跡碑”。智者大師創(chuàng)立的天臺宗代代相傳至今,其佛理教義不斷發(fā)揚光大。唐貞元年間,日本高僧最澄到天臺山國清寺學習天臺宗義理,回國后在京都比睿山創(chuàng)立了日本天臺宗。碑亭附近的報恩塔,則為日本信徒所建,以示感恩之意。至北宋時,高麗僧人義天法師至國清寺求法,回國后創(chuàng)立天臺宗。如今,“中韓天臺宗祖師紀念堂”前古木參天,花葉扶疏,內(nèi)供奉著智者大師和韓國義天大覺國師、上月圓覺祖師。日韓兩國信徒尊國清寺為祖庭,時時前來參謁。
名山佳水,千年古寺,走過時光,走過風雨,飽含著深遠而悠長的意蘊。枝頭鳴野鶴,水底戲閑魚。鐵硯濡松墨,揮毫落妙書。華頂山墨池邊,似見王右軍揮灑自如的身影。李太白腰懸長劍,衣衫飄飄踏歌而來:“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孟夫子“息陰憩桐柏,采秀弄芝草”,與司馬承禎攜手漫游天臺山,促膝暢談桐柏宮。劉阮山中采藥,桃源遇仙的傳說可謂家喻戶曉,康南海游天臺山時曾為此賦詩:“桃源無復有仙家,流水依然曲徑斜。春日不來秋又老,聊將紅葉作桃花?!币粋€個熟悉的身影從眼前走過……
“一聲啼烏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睆纳狡孪聛恚蒽o云和,徑寂石閑,已是晚霞滿天。我漫步至澗邊,靜靜傾聽這山水清音,伴泉石以滌清懷兮,聊賦詩以遣幽懷:
抱膝石上坐,笑看水西流。
古塔斜陽淡,隋梅冰雪羞。
松風精舍寂,山月晚亭幽。
窺此方知返,禪音息稻謀。
責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