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晴虹 王丹嫣
【摘要】 目的:探討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EOS)在哮喘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選取未經(jīng)吸入糖皮質(zhì)激素(ICS)治療的新發(fā)哮喘患者36例為哮喘組,選取同期筆者所在醫(yī)院健康體檢者32例為健康對照組。哮喘組患者治療前進行肺功能、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檢測及哮喘控制測試(ACT)。隨后給予布地奈德(阿斯利康公司)(200 μg,2次/d)吸入治療,12周后再次檢測患者肺功能及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及進行ACT評分。健康對照組進行肺功能測試及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檢測,進行ACT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肺功能、ACT評分情況,研究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在哮喘管理中的作用及重要性。結(jié)果:哮喘組治療前,F(xiàn)EV1%pred及ACT評分較健康對照組明顯下降,誘導痰EOS較健康對照組明顯增高,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CS治療后,哮喘組患者各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F(xiàn)EV1%pred、ACT評分均能恢復到和健康對照組相似的水平,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哮喘組部分控制的患者僅占19.44%,治療后控制和部分控制患者比例高達91.66%。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治療后誘導痰EOS雖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和健康對照組比較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輕中度哮喘患者短期使用ICS后雖然肺功能及癥狀都能恢復到和健康對照組無明顯差別的程度,誘導痰EOS也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誘導痰EOS仍然較健康對照組增高,提示ICS治療后氣道炎癥持續(xù)存在,故不能單根據(jù)患者肺功能情況及臨床癥狀變化評估治療后哮喘的控制情況,還需考慮氣道炎癥情況,而誘導痰EOS能直接反映氣道炎癥情況,在哮喘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 哮喘; 誘導痰; 嗜酸性粒細胞
中圖分類號 R56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7-0022-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7.011
支氣管哮喘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哮喘患者氣道中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被認為是哮喘的主要特征,且與氣道受損有關(guān)[1]。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能直接反映氣道炎癥程度,作為監(jiān)測氣道炎癥的指標,本試驗就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在哮喘管理中的作用進行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呼吸科門診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診的新發(fā)哮喘患者36例,其中女20例,男16例,平均年齡(37.54±8.64)歲。納入標準:(1)依據(jù)中華醫(yī)學會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版)”為哮喘診斷標準[2];(2)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60%的輕中度持續(xù)性哮喘;(3)病程小于過半年且未使用過ICS治療。排除標準:(1)長期吸煙者;(2)具有嚴重慢性心肺疾病患者;(3)入組前1個月內(nèi)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史者。選取同期筆者所在醫(yī)院健康體檢者32例為健康對照組,其中女18例,男14例,平均年齡(39.38±10.42)歲,近期無呼吸道感染史,無哮喘史,無吸煙,近1個月來無激素使用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哮喘組患者治療前進行肺功能、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檢測、ACT評分。隨后給予布地奈德(阿斯利康)(200 μg,2次/d)吸入治療,治療12周后再次檢測患者肺功能及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并進行ACT評分。健康對照組進行肺功能測試及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檢測,及ACT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肺功能、ACT評分情況,研究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在哮喘管理中的作用。
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分類計數(shù)讓患者吸入沙丁胺醇400 μg,10 min后,清水漱口,清理鼻腔,濃度為5%高滲鹽水超聲霧化吸入15 min,用力咳痰至培養(yǎng)皿。痰液處理:合格痰中加入4倍體積0.1%二硫蘇糖醇(DTT)充分混合,DTT可使糖蛋白纖維絲之間交聯(lián)的二硫鍵打開從而溶解黏液,分散細胞而對細胞計數(shù)無影響,將痰液置37 ℃水浴10 min。用48-μm的尼龍網(wǎng)過濾掉黏液和碎片,以3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沉淀細胞,涂片、染色、細胞分類,用臺盼藍染色分析細胞活性,無活性的細胞為藍色,用血球計數(shù)器計數(shù)細胞總數(shù)[3]。
1.3 療效評定標準及觀察指標
(1)肺功能:用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作為評價肺通氣功能的指標。檢測使用德國Jaeger Master Screen肺功能儀,由同一醫(yī)生按同一方法進行測試。(2)哮喘控制測試(ACT):采用標準ACT問卷,控制:25分;部分控制:20~24分;未控制:小于20分。由筆者所在醫(yī)院呼吸科醫(yī)生對患者進行評分。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哮喘組治療前,F(xiàn)EV1%pred及ACT評分較健康對照組明顯下降,誘導痰EOS(%)較健康對照組明顯增高,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CS治療后,哮喘組患者各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F(xiàn)EV1%pred、ACT評分均能恢復到和健康對照組相似的水平,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哮喘組部分控制的患者僅占19.44%,治療后控制和部分控制患者比例高達91.66%。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治療后誘導痰EOS雖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和健康對照組比較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因素所致的氣道慢性變態(tài)反應(yīng)性的炎癥性疾病,從而使氣道平滑肌收縮、痙攣[4]。臨床上的主要表為反復發(fā)作的氣急、喘息、咳嗽、胸悶。氣道炎性細胞涉及嗜酸性粒細胞(EOS)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等炎癥細胞,其中尤以EOS是特征性[5]。臨床上評價哮喘患者治療效果時常用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及肺功能變化為標準。有研究表明,臨床癥狀和通氣功能檢測均與氣道炎癥之間無顯著相關(guān)性[6]。故在哮喘管理中需對氣道炎癥進行評估,而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能直接反映氣道炎癥情況,且有無創(chuàng)、直接、簡便、安全等特點,且哮喘時炎性細胞浸潤是局限于氣道的,所以較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檢測而言誘導痰EOS能更好反映哮喘患者氣道炎癥程度。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哮喘氣道炎癥的實質(zhì)就是各種炎性細胞的浸潤以及細胞因子對氣道壁的損傷,其中嗜酸性粒細胞(EOS)是主要的炎細胞[7]。本研究表明,哮喘組患者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也證實了上述觀點。本研究顯示,輕中度哮喘患者使用ICS(布地奈德)吸入治療3個月后誘導痰EOS有明顯下降(P<0.05),ACT評分及FEV1%pred較治療前有明顯上升,哮喘控制及部分控制者占哮喘組總?cè)藬?shù)比例明顯增高(P<0.05)。ICS治療后,哮喘組患者FEV1%pred、ACT評分能恢復到接近正常人水平,數(shù)據(jù)和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提示,對于輕中度哮喘患者短期吸入ICS 3個月可控制氣道炎癥反應(yīng),減少氣道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從而降低氣道反應(yīng)性,改善氣道通氣功能,明顯改善癥狀。但值得注意的是ICS治療后誘導痰EOS雖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提示患者經(jīng)過吸入ICS治療后,雖然肺功能及臨床癥狀改善,但氣道仍存在一定程度炎癥。提示哮喘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及肺功能的改善和氣道炎癥不同步。而哮喘治療的目標就是要控制氣道炎癥,減少炎性細胞在氣道的浸潤,防止炎性細胞、炎癥因子對氣道的破壞,防止氣道重構(gòu)。所以在哮喘的管理中不能單根據(jù)患者肺功能情況及臨床癥狀變化評估治療后哮喘的控制情況,還需考慮氣道炎癥情況,而誘導痰EOS能直接反映氣道炎癥情況,可作為氣道炎癥情況檢測的指標,在哮喘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誘導痰EOS能反映哮喘治療前后氣道炎癥變化情況,可作為哮喘治療效果評價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指導著ICS的使用,在哮喘的管理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俊剛,喬亞紅,湯兵祥.誘導痰嗜酸粒細胞對過敏性哮喘診斷價值[J].中國綜合臨床,2004,17(20):1-2.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177-185.
[3]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J].中華哮喘雜志,2010,4(2):65-67.
[4] Rosi E,Ronchi M C,Grazzini M,et al.Sputum analysis,bronchial hyperresponsivness,and airway function in asthma:Results of a factor analysi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1,103(31):232-237.
[5]程東軍,熊盛道.哮喘患者誘導痰嗜酸粒細胞測定的意義[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7,21(9):667-669.
[6] Spergel J M,F(xiàn)ogg M I,Bokszczanin K A.Correlationof exhaled nitric oxide,spirometry and asthma symptoms[J].J Asthma,2005,42(10):879-883.
[7]毛山,殷凱生.支氣管哮喘患者痰中細胞因子水平的變化[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10):1772-1773.
(收稿日期: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