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梅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說到: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一張圖畫稿紙上,如果留下一方空白,則可以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恰到好處地設置空白,喚起思維,不但有利于教師生動實效地“授業(yè)”,而且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使學生能用已有的知識和獨特的體驗去闡釋,去“補白”,因為“想象是思維的體操”。
關鍵詞:誘發(fā);想象;發(fā)展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巧設課堂補白,給學生一片寬松的土壤,播下想象的種子,用想象的火種點燃思索的火花,來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效果呢?
一、利用課題“補白”,誘發(fā)想象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內(nèi)涵十分豐富,具有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可“窺一斑而知全豹”。任何一篇課文都有一個題目,而且每個題目都會或多或少地揭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點出了文章的中心;或揭示文章的主要人物、事物等。但無論題目怎樣反映文章內(nèi)容,它都不可能把文章的內(nèi)容全部揭示出來,所以,教學時我們就可以抓住課題在某一方面的“空白”,并加以引導,誘發(fā)他們憑題猜想內(nèi)容,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巧設課題“空白”,可以成功地敲好這課的“第一錘”,為整堂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如,在教學《人類的“老師”》時,教師板書課題后設下這一問題:為什么課題中的“老師”要加上引號呢?我們都知道老師是教給我們知識、道理和方法,為我們解答疑問,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在引導學生深讀課文前,請他們發(fā)揮想象,大膽推測這個“老師”指的是誰?教師留下這一“補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一節(jié)課的開始就能通過對課文題目的留白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并使學生學習注意力集中,情緒飽滿,思維活躍,能激起他們進一步深究課文內(nèi)容的興趣。
二、利用情節(jié)“補白”,激發(fā)想象
小學語文教材有些課文篇幅短小,言簡意賅,我們對文章詳寫的內(nèi)容情節(jié),要作重點深究,以發(fā)展學生的各種能力,這是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少不了的環(huán)節(jié)。但次要內(nèi)容情節(jié),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下了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運用填補文中內(nèi)容情節(jié)空白的方法,便成為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最好素材。課文客觀上早就為學生的想象思維提供了具體的空間輪廓:體現(xiàn)為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故事情節(jié)等,它使學生的想象有根可尋,有據(jù)可依,有規(guī)可循,不會無中生有,也較符合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
如,《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篇文章語言質(zhì)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后面飽含著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多次寫到英子的神態(tài)與動作。我在教學時抓住幾處補白點,讓學生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xiàn)揣摩人物心理,激發(fā)學生思維。
第一處:“猶豫”處填白。師:英子,當我叫到你時,我看到你猶豫了一下,才慢吞吞地站起來,眼圈還紅紅的,你在猶豫什么?馬上就有學生舉手發(fā)言: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會笑話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會批評我。
第二處:“掌聲”處填白。我是這樣進行的:
師:同學們,你們的掌聲這么熱烈,這么持久,你們肯定是想借這熱烈持久的掌聲對英子說什么吧?
生1: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一定會講好。
生2:英子,你不要自卑,我們會支持你。
生3:英子,你不要難過,我們不會笑話你。
……
師:同學們,我又一次聽到了這熱烈的掌聲,這一次你又想借掌聲對英子表達什么?
生4:英子,你講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動人了,以后歡迎你再為我們講故事。
生5:英子,你的普通話說得真好!
生6:英子,你的聲音真好聽。
……
第三處:“感動”處填白。師:英子,聽了同學們這熱烈的掌聲,你為什么流淚了呢?英子:因為我沒想到,同學們不但沒有笑話我,還用掌聲鼓勵我,我非常激動。我一定要講好。師:英子,我看到你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這是為什么?經(jīng)過幾處巧設“補白”,學生的思維隨著教師的引導邁進了想象的王國,話匣子也隨即打開了。同時,讓學生明白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三、利用結尾“補白”,發(fā)展想象
引人入勝的“課題”,形象生動的“情節(jié)”,無疑是優(yōu)化課堂的保證,但錦上添花的“結尾”也能讓課堂增色不少,因為有些課文結尾了,卻讓人產(chǎn)生言已盡而意猶未盡的感覺,留有豐富的想象空白,讓學生很感興趣,此時可讓學生展開想象:接下來會怎樣?……設計一些“空白”,用貼近學生的語言、語氣創(chuàng)設問題,補充延伸的方法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時時處處注意給學生的心靈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在廣闊的天地中自由馳騁,把知識運用到自己喜歡的實踐中去。
如,《一只小鳥》一文主要講了一只羽翼未豐的小鳥每天在樹枝上唱歌,孩子們非常喜歡,想捉住它,用彈弓打中了它,兩只老鳥接住小鳥把它帶回了巢中。課文結尾以“那些孩子都要仰望著它,聽它的歌聲,卻不能了?!标┤欢?。這時教師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那只小鳥后來怎么樣了?”這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去填補空白,激起了學生進一步的渴求心理,往往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的說:“小鳥在爸爸媽媽的精心照料下,身體慢慢地康復了……”而有的說:“小鳥由于傷勢太重,難免一死,孩子們再也看不見小鳥的身影,聽不到它的歌聲,孩子們都哭了,向老鳥道歉‘鳥媽媽鳥爸爸,對不起,我們知錯了,以后我們絕不捕捉小鳥,好好愛護鳥類,保護大自然”……結果是一堂課的“終曲”,在課尾設置補白,讓學生想象的翅膀任意飛翔,補充延伸了文意,拓展了文本的深度,又讓他們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下課了,學生依然高舉那一只只小手,他們的想象雙翼還沒有收起,他們的思維還在想象世界里馳騁,給人一種“一曲彈罷,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這正是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如,在教學《揠苗助長》一課時,課文結尾: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很多學生就認為“禾苗全枯死了”。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并鼓勵學生說自己的真實感受。有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禾苗被拔高一截,第二天就會枯死嗎?我家買回來的蔥放了幾天都沒有枯死,這樣的結尾不可信。我對他的發(fā)現(xiàn)給予稱贊,并讓全班學生參與討論,再按自己的想法改寫一篇新編《揠苗助長》;或者讓學生做實驗,看看禾苗一夜會枯死嗎?如果不是,要多久才會枯死呢?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闭Z文教學中巧設補白,猶如給學生的想象添上了翅膀,讓他們展開想象的雙翼,振翅高飛,想象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潛能終可得以盡情發(fā)揮。
參考文獻:
吳紹勇.小學閱讀教學中的留白藝術[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