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娜
如今,隨著新課改在我國的深入推進和大力盛行,廣大教師開始積極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旨在通過新課改教學新理念的有效指導,使當前小學數學高付出、低效果的教學現狀得以徹底轉變,進而促進有效教學課堂的構建。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對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進行闡述。
新課標小學數學有效教學主體參與分層教學現代信息技術我們該如何積極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與模式進行轉變,進而實現有效教學課堂的構建呢?下面,筆者就從優(yōu)化學生數學學習方式、關注學生之間所存在差異、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這三方面,對此問題進行詳細的說明與論述。
一、優(yōu)化學生數學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主體體驗與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钡牵瑢Ξ斀竦男W數學課堂進行審視,我們會發(fā)現,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基本是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如一味進行數學教材上概念、法則、公式等理論知識的講解傳授,并機械地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重復記憶和做不斷的練習,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是自始至終都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沒有經歷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探索和獲取的過程,這導致學生學到的都是課本上表面的理論知識,對其不會有深層次的理解與體會。鑒于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應該對目前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進行優(yōu)化,如要改變傳統(tǒng)以自身為主體的講授灌輸式教學模式,設計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的數學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主體體驗與自主探究,并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比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時,在對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這一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我采取了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如要求每位學生都拿出自己提前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沿著上面和前面相交的棱、前面和后面、左面與上面相交的棱和前面與后面、右面與上面相交的棱將紙盒剪開,然后將其展開,對展開后的形狀進行觀察,隨后,在展開后圖形的六個面標上上、下、左、右、前、后,再次讓學生進行觀察,看看有什么發(fā)現,我們可提示學生從“這六個面與原來的長方體的六個面有何種關系?”“這個平鋪的面的總面積和原來長方體的有何種關系?”這個方向進行思考,待學生說出合理答案后,再要求學生將平鋪的圖形折成原來的長方體,折的過程中思考哪些面是長方體的上下左右前后面,之后,再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探討,得出“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這一結論。這樣,通過設計動手操作、自主探究這一學習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優(yōu)化,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接受者,而是成為了主體參與者,促進了學生的主體體驗和自主探究,既使學生深刻理解了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的含義,也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關注學生之間所存在差異,采取分層式教學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需求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課程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數學教學應注重啟發(fā)式和因材施教”,是的,正所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學生亦是如此,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思維能力、個性品質、智力水平、學習能力,等等,對于數學課程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所獲得的數學成績等自然也會不同,但是,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忽視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差異,繼續(xù)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式,用統(tǒng)一標準對全體學生進行衡量,那么只會加劇學生之間所產生的兩極分化現象,這是與新課標所提出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的。鑒于此,我們在數學課堂上,應該關注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差異,采取分層式教學法,做到因材施教,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需求,如此,才能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所必需的數學。
比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這部分內容時,我就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提出了學生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如數學學習能力較差的學困生,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是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數學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生,要在學困生所要達到學習目標的基礎上,理解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理解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數學學習能力較高的優(yōu)秀生,要在中等生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基礎上,還要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歸納出圓柱的表面積、體積和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如此,通過給不同數學學習能力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能使每位學生都積極投身于數學學習探究活動中,滿足了全班學生的數學學習發(fā)展需求,是對新課改提出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這一理念的良好踐行,有利于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教學。
三、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豐富多彩數學世界,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的確,如今,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對數學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等產生著深刻影響,信息技術融合了圖片、動畫、視頻、文字等多種電子信息,將其以合理方式運用到數學課堂中,可以使抽象、枯燥且令人難以理解的數學教材知識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體現出來,進而讓學生變得真正熱愛數學、喜歡數學。
比如,在學習《四邊形》這部分內容時,由于學生年齡小、感知能力差、生活經驗缺乏,如果僅憑我們口頭語言的各種描述,可能無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深入認識和理解四邊形,于是,我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現了各種各樣我們身邊經常見到的四邊形物體的圖片,如電視機、椅子、桌子、臺燈、樓梯、沙發(fā)、玻璃等,這樣,直觀形象的物體展現比我們口頭語言的蒼白描述效果要好得多,讓學生直觀感知了四邊形,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學習《圓的特征》這部分內容時,一上課,我就給學生播放了一個動畫演示視頻,視頻內容為動物王國要舉行騎自行車比賽,小鹿、小猴子、小白兔、小獅子各騎一輛自行車,但是它們的車輪形狀時不一樣的,小鹿的是三角形的,小猴子的是長方形的,小白兔的正方形的,小獅子的是圓形的,然后,點擊鼠標動畫視頻開始演示,演示之前,讓學生猜測誰會先到達終點?為什么?這樣,通過給學生播放這一動畫視頻,創(chuàng)設了一種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有效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有助于我們順利引入新課內容,從而為一節(jié)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與進行打好良好基礎,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大幅度提高。
總之,身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要迎合教育時代的發(fā)展,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積極對教學方法與模式進行改進與創(chuàng)新,讓數學課堂教學真正迎來平衡、靈動的有效,從而真正實現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張華.新課標背景下關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