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與中國畫論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這其中,南朝宗炳所著的《畫山水序》是我國古代最早地將山水畫與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結合起來的一篇畫論。畫論中的一些重要的美學論點“以形媚道”“暢神”“澄懷味像”“澄懷觀道”等,對繪畫史的影響非常大。它不僅對今后的山水創(chuàng)作與美學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而且還在重視精神和理性方面為中國山水畫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畫論;宗炳;美學論點;山水畫
0 引言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便開始出現(xiàn),但并未完全獨立。當時它是作為陪襯出現(xiàn)在人物畫當中的。直至五代,宋朝才趨于獨立與成熟,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科。
山水畫承載了人們眾多的感情寄托。在山水畫初期形成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含道映物”“以形媚道”等藝術與哲學理念。提升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品格。宗炳可以說是我國最早將山水繪畫與哲學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雖然其作《畫山水序》篇幅并不長,但是其中卻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繪畫理論,表達了其藝術思想。宗炳所著的《畫山水序》為后來山水畫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 宗炳生活的時代背景
不同的歷史時期會誕生出不同的人物和作品,所以要了解宗炳與《畫山水序》,非常有必要先對其生活的時代背景與個人經歷進行一定的了解。
宗炳字少文,出生于375年,歷史上處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統(tǒng)時期。這一時期政權交替頻繁,思想文化也發(fā)生了巨大變革。儒家沒落,道家繁盛,佛家興起。
士族門閥制度是當時最著名的政治制度。士族門閥制度即家世是能否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使品德高尚、學識淵博也是無法入仕的?!耙蚨掀窡o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當時普遍的政治現(xiàn)象。士族們在政治方面享有很多特權,同時在經濟上也享有非常多的特權。這樣混亂黑暗的政治與經濟現(xiàn)象決定了當時社會不安、動蕩的情形。為避免痛苦,讓心靈有所寄托,人民解放思想的需求變得愈加強烈。人民迫切希望從現(xiàn)實世界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于是逍遙游成為魏晉時期的新風尚。在這一時期獨尊儒術的時代被打破,各種思想紛紛涌現(xiàn)。老莊思想盛行,佛教傳入后與本土道教結合得很好。這兩種思想的盛行,使得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心靈有了依靠。
“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鄉(xiāng)令。母同郡師氏,聰辯有學義,教授諸子。炳居喪過禮,為鄉(xiāng)閭所稱?!雹倨渥娓冈鴵我硕继?,父親擔任湘鄉(xiāng)令,母親知書達禮、聰慧過人,親自教授兒女們知識。宗炳本身是個好學、守禮法的人,在服喪期間,為鄉(xiāng)親們稱道。有著這樣的家庭出身,而且本身聰明好學,但宗炳卻并不喜做官?!吧魄贂?,好山水,西陟荊、巫,南登衡、岳,懷尚平之志”②這可以看出宗炳一生喜歡游歷山水,寄情于山水之間,內心希望像前人隱居山林之中。后生病無法遠游,將山水圖至于室內,臥以游之。宗炳一生經歷兩朝,集儒釋道三種思想于一身,而《畫山水序》是宗炳晚年所著,該文將儒釋道三家思想結合,使《畫山水序》釋放著一種濃濃的哲學意味與美學追求的感覺。
2 《畫山水序》中的主要美學觀點
孔子《論語·庸也》中“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講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觀者自身的修養(yǎng)與德行要和品味山水聯(lián)系在一起。有著什么樣的品行會感受到什么樣的山水。士人觀山水與道德品質聯(lián)系一起,由此而發(fā)展的“比德說”對山水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認可并繼承了這一觀點。“至于山水,必有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由焉”該論述體現(xiàn)出宗炳認為山水美與山水趣味可以體現(xiàn)出人格美與人格修養(yǎng)。只有觀山水的人心態(tài)平和,毫無雜念,品德高尚才能感受山水之德。
“澄懷味像”是宗炳《畫山水序》中的一個重要的美學思想。“澄懷”即澄清胸懷。與道家思想中“齋以靜心”有著相似之處,都是需要靜下心來,使自己浮躁的心清靜下來,不要被外界世俗的觀念與環(huán)境影響到。只有令自己清心去除雜念,才有可能感受到自然之靈趣,體味山水之逸趣。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澄懷,澄懷是有條件的,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與閱歷,對事物能夠有所感悟的人,才有澄懷的資格。接下來到“味像”,簡單來說就是品味物象。宗炳這里的“味”并不單單只是去體味事物的外形,它還在包含道的基礎上增加了審美感受的內涵?!跋蟆币膊粌H僅是具體物象,更是指蘊含在自然中的精神與內涵。“味象”品味與感悟山水之味,從而感受自然之“道”?!昂烙澄铩保暗馈笔状伪灰浦踩肜L畫理論當中。山水有靈,可以解釋何為道?!昂烙澄铩睘楹髞淼纳剿L畫創(chuàng)作增添了極其富有哲理的內涵。統(tǒng)觀全文,“含道映物”“以神法道”“以形媚道”之中的“道”字為宗炳山水美學的核心,體現(xiàn)出宗炳對老莊哲學的認可。老莊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钡来嬖谂c自然之中,要感悟道便要到自然中去,澄清自己的心態(tài)去感受“道”。是以神法道者圣人,知神不滅而色空;味像者賢人,知像盡于首愣三昧。然則賢者澄懷,即在去情欲物欲之累神,遂以此而可以暢游。[1]
宗炳將人生理想寄托于山水之中,他知道自然便是道,道便是自然。“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山水富有靈氣與趣味,道依附于山水之中,山水為承載“道”的最好載體。游歷山水,體味自然,實為“悟道”的一種好方法。然而人終有體力不支或老之將至之時,無法時時將自己置于山水之間。此時便可似宗炳“臥游”,但前提條件是已經有了宗炳大量的積累與人生閱歷和思想感悟作積累。因為道已經寄托于宗炳所作的山水畫中,所以宗炳似在觀畫,實則可透過山水畫體悟真山水。
上面所述為畫山水的指導思想,后面所述為具體方法。“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字面意思是用形象來描繪形象,用色彩來效仿色彩。這里有寫生的感覺,但這絕對不是照抄山水。這是“師法自然”的體現(xiàn),需要作畫者對山水的感悟與情思藏于胸中,繪畫時才能將“道”融于山水之間。
3 《畫山水序》對后世的美學影響
宗炳所寫的《畫山水序》是我國美術史上最早的山水畫論著。它為日后傳統(tǒng)山水畫的獨立形成與繪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理論基礎與美學指導。也為繪畫與哲學的巧妙統(tǒng)一作了一個優(yōu)秀的范例。不但提升了山水畫的境界并且豐富了美學內涵。
《畫山水序》為宗炳晚年所寫,所以該文可以將佛道儒三家的觀點完美融合。本文主題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兼有儒、佛、玄等各家長處與其中。宗炳注重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注重人格美與自然美的結合。《畫山水序》將審美意義在山水畫中的比例提升到了新高度。
《畫山水序》從“澄懷觀道”“澄懷味像”“應目會心”“妙寫”最終達到“暢神”的境界。該畫論特別全面地論述出山水畫之本質、審美情趣與審美方法。并將畫家的創(chuàng)作提升至“道”的境界。這些不僅僅是山水畫論的優(yōu)秀起點更對我國的美學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注釋:①《宋書·宗炳傳》。
②《歷代名畫記》卷六。
參考文獻:
[1] 韋斌.漢魏六朝畫論十講[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 王越.宗炳《畫山水序》研究[D].河北大學,2014.
[3] 范廷義.簡析《畫山水序》的意義及美學價值[J].肇慶學院學報,2004,25(4):45-46.
作者簡介:郭菲(1993—),女,山西運城人,山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