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羽
前不久,上海評彈團的原創(chuàng)中篇評彈《林徽因》在蘭心大戲院首輪演出,5場演出不僅場場爆滿,且一改“滿座皆是白頭翁”的常見現(xiàn)象,臺下年輕觀眾的比例遠遠高出傳統(tǒng)書場。在多元化時代,被認為是小眾藝術的評彈為何忽然人氣爆棚?蓋因上海評彈團主動適應互聯(lián)網時代,呈現(xiàn)一種嶄新姿態(tài)?!读只找颉返倪\作開創(chuàng)了評彈演出的多個“第一次”:第一次為一個劇目的每一回都專門設計了舞美布景;第一次為劇中人物專門設計服裝;第一次舉辦評彈“劇本朗讀會”;第一次設置兩組演員在同一輪演出;第一次進行演員網絡選角PK;第一次有了百萬元以上的商業(yè)贊助;第一次在電視、移動媒體、車身、戶外投放廣告;第一次售出演出版權。這諸多“第一次”使得中篇評彈《林徽因》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文藝演出,而成為一個文化事件,成為一個文化現(xiàn)象。
日前,由上海市文廣局、上海市文聯(lián)指導,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文藝評論專項基金和上海戲曲藝術中心聯(lián)合主辦,上海評彈藝術傳習所(上海評彈團)承辦的原創(chuàng)中篇評彈《林徽因》研討會在上海文藝會堂舉行,相關領導與專家學者以及該劇主創(chuàng)人員出席會議,多方位多角度談論《林徽因》及“《林徽因》現(xiàn)象”。
評彈《林徽因》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心理需求
“中篇《林徽因》這個題材很新,主要是表現(xiàn)林徽因這個民國才女的故事,細膩地描述她跟其中幾位男性的感情,而且也講到她的民族情、國家情。我覺得大家對于林徽因不見得很了解,故有新鮮感,且知識層次高的人喜歡聽,所以能吸引新的觀眾。這次演出是非常成功的,有里程碑式意義?!?上海評彈國際票房會長蔣澄瀾在研討會上說道。
上海市文廣局藝術處處長沈竹楠認為:“越是大家熟悉的題材,大家的要求會更高,關鍵是要把這個故事講好,講生動,講得有品位,在藝術的呈現(xiàn)上有新的亮點,特別是要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心理需求,就這一點《林徽因》做的是成功的。演員們把整個故事娓娓道來,生動形象,不僅敘述一個文人的故事,還涉及到愛國情懷,這些情懷又是在一個宏大的背景下抒發(fā)的,透露出中國知識分子的大我形象。這部作品之所以有價值,它的品質也在這里?!?/p>
上海市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王汝剛也認為這個題材好,扎根歷史,面對現(xiàn)實,用歷史的人物吸引下一代。但與此同時,他又指出了不滿足的地方:“林徽因身上有幾件事,一個是漂亮,一個是設計國徽,一個是保護古建筑。如果全部都是寫兒女情長,我覺得不適合。我認為要梳理事件,對真實的事件進行裁減,放大她的正能量,要把林徽因對國徽的設計突顯出來?!贝送?,王汝剛認為作品形式也很好。“中篇評彈是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首創(chuàng)的表演形式,然而有不少曲藝工作者批評上海中篇評彈,認為這不是傳承創(chuàng)新的好形式。我非常贊同中篇評彈這個形式,贊同讓它面世,讓它恢復,這是上海評彈與江蘇評彈不同的地方,是我們上海的強項,是受到時代青睞的。”
除了作品形式新外,不少與會專家也指出了表演形式上的新。大連海事大學教授孫光圻指出,《林徽因》的演出所展示出來的藝術因素是多元化的?!斑@次的演出有一個不同于以往長篇或者中篇評彈的特色,就是表演模式上從一人多角或者多角一人轉變?yōu)榛旧弦蝗艘唤牵@原來是很少見的,從而大大增加了演員和角色合二為一的表現(xiàn)可能和空間。除了表演以外,我們還看到了體驗派以及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的寫意派的一些元素?!?/p>
在傳統(tǒng)書場中,評彈演員一般是用蘇州地方方言來進行現(xiàn)場表演。而在《林徽因》中,評彈演員說起了英語,還跳出角色用普通話朗誦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這種新穎的表演方式也引發(fā)專家的討論。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廣播中心首席督導張民權支持用英文,他認為書中人物有留洋背景,所以讓這些角色“不由自主”說些英語無可厚非。“我認為在這樣的創(chuàng)新評彈《林徽因》中,放幾句英語還是可以的。比我們更年輕的孩子們,特別是國外回來的孩子,在說上海話時會夾兩句英文,這在現(xiàn)在的小青年中很流行的?!敝袊鴳騽〖覅f(xié)會副主席、劇作家羅懷臻則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不同的觀點?!盀槭裁刺K州人的腔調不能創(chuàng)造洋范兒?一到有點腔調的時候就要講英文,骨子里好像對自己沒有信心。迫不得已,確實在那個情景中需要,可以來那么一兩句,但要馬上收掉,絕對不用它來敘事?!?/p>
《林徽因》讓評彈藝術不僅好聽還好看
評彈作為一門說唱藝術,一般不說好看,而說好聽,但很多觀眾看了評彈《林徽因》后都感嘆,不單覺得好聽還獲得了視覺上美的享受?!读只找颉反蟠笸黄屏嗽械脑u彈藝術的創(chuàng)作模式,第一次有了專門的舞美設計、服裝設計。知名服裝設計師王秋萍為每個演員、每個角色度身定做服裝,在旗袍和長衫基礎上,結合劇中人物海外留學背景的特點,進行改良設計。舞美設計桑琦在保留評彈“一桌兩椅”的傳統(tǒng)形式下,加入了諸多與劇情相關的建筑元素,更好地襯托人物建筑專業(yè)的背景,顛覆了評彈舞臺“大白光”“布景單一”的印象。
蘇州吳中區(qū)文體局局長唐崢嶸表示,《林徽因》確實是在評彈的根和魂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我仔細聽了一下,說學彈唱在作品中完全呈現(xiàn),如果光聽并沒有體會到太多創(chuàng)新,但是觀賞了以后,看服裝、看燈光、看舞美,我就感覺到了評彈的創(chuàng)新。當然這些燈光、服裝、舞美都是根據作品要表達的內容來設計的。這個作品中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有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合。個人感覺,目前情況下這種創(chuàng)新只有上海才可以做到,因為上海的文化是海納百川的。”
研討會上,羅懷臻表示,《林徽因》是轉型之作、創(chuàng)新之作和誠意之作?!半S著都市人的審美習慣的豐富和改變,評彈也適時地改變了自己,我個人覺得這部作品在空間上會影響到當代評彈藝術的發(fā)展,在時間上會給今后評彈表演藝術帶來很多啟示。我認為這是一個轉型作品。”羅懷臻說道,“它也是一個創(chuàng)新之作?!读只找颉返膭?chuàng)新沒有離開自己的本體,它還是用傳統(tǒng)評彈的創(chuàng)造方式表演,還是傳統(tǒng)的書場環(huán)境的營造,但是它放大了,把它提純了,更加藝術化、現(xiàn)代化了。”
傳統(tǒng)藝術牽手現(xiàn)代金融
如今早已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上海評彈團清醒認識這點,為推廣作品主動牽手現(xiàn)代金融。研討會上,《解放日報》副總編輯徐錦江提到《林徽因》的營銷非常成功,包括眾籌的方式,包括在最后還專門抽獎。“評彈的這個場子爆滿,一場是680個位子,共五場,有三千多人進場觀看,而且結束的時候大家的情緒非常高漲,從這一點來說,營銷首先就是非常成功的?!?/p>
的確《林徽因》的運營模式也讓人耳目一新。在營銷上率先做出諸多嘗試:引進了百萬元以上的商業(yè)贊助,在電視移動媒體戶外投放戲的廣告,出售版權以擴大劇目影響力……這些舉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這部作品首次采取的眾籌模式,引起業(yè)內外關注,被認為值得深入研究。
所謂眾籌,是指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發(fā)布項目并募集資金。眼下,眾籌模式在影視、游戲、出版等領域已習空見慣,但在評彈乃至戲曲曲藝界非常少見。上海評彈團敢于試水,在運作《林徽因》之初就拋出了“眾籌”的概念。上海市文廣局藝術總監(jiān)吳孝明表示,眾籌并不是因為缺少創(chuàng)作經費,而是希望引起更多社會人士的關注,為評彈乃至整個傳統(tǒng)戲曲、曲藝表演領域探索一條創(chuàng)作運營的新路,尋找一種新的商業(yè)模式。
事實上,“評彈眾籌”這個事件的確制造了話題,擴大了評彈的影響力,吸引了更多圈外人,尤其是年輕人來關注、了解評彈?!拔覀円雅囵B(yǎng)新演員、爭取新觀眾、開拓新市場,作為所有傳統(tǒng)藝術和古典藝術的一項戰(zhàn)略任務和戰(zhàn)略目標。上海評彈團在征服年輕觀眾方面賣力得不得了,比如三天兩頭利用微信宣傳《林徽因》的演出。一些新的媒體手段的利用,給我們年輕的演員和年輕的觀眾提供了新的途徑。我們要旗幟鮮明地提出,創(chuàng)作面對二十一世紀年輕觀眾的新評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毛時安指出。
上海評彈團團長、《林徽因》藝術總監(jiān)秦建國表示:“上海評彈團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探索傳統(tǒng)藝術的市場,嘗試多元化的呈現(xiàn)方式,讓古老的評彈藝術綻放出新的生命力?!?/p>
目前,戲曲、曲藝藝術都經受著市場經濟的沖擊、多元文化消費方式的擠壓,上海評彈團新推出的《林徽因》在題材、表演、舞美以及運營模式等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探索也為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發(fā)展打開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