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樓
語文姓語,這是說,現(xiàn)實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失去學科根基,背離語言規(guī)律的問題;又說語文教學要弘揚人文精神,這是說,語文教學被過度知識化和技能化了,失去了語言所承載的人文性,因而這個學科缺乏感人的力量了。
語文科在發(fā)展中,不同的階段,客觀存在偏于語或偏于文的傾向。語與文,是由分而合的?,F(xiàn)在在臺灣地區(qū),還區(qū)分國語和國文。其他語言學習一般也有階段地偏重。如英語科其實也有上延的發(fā)展階段,叫作“英文”,自然還有“高級英文”。
一種語言的學習首先是從語言學習開始的,即重視聽說訓練,奠定基本的字詞積累,習得重要句式,語言模型等。而一個人希望在初步學習之外,進一步增進語言修養(yǎng),就不能忽略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所包含的民族性、文學性、審美特點、思維方法、世界觀和價值觀等。
作為母語課程,其語言學習中奠定基礎的部分,在課堂之外就有學習。所以,關于語言的奠基問題,以及語言實踐問題,這些常常困擾外語學習的人的問題,在母語課程的學習中就不是問題。母語學習的發(fā)展要求得高級進位,即在大家都能自然習得的環(huán)境里,怎么發(fā)展出高級能力,超過一般人,這就是難題了。因而所謂語文課程的教學問題,其實并不是在基礎語言學習上存在的問題,而主要是在語言的高級發(fā)展階段,這個課程學習可以提供給學生的幫助其實很有限——這也應了一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么說,語文課程的學習,在學前和生活中,就有了一定基礎,在學校教學中增加一些基礎性的語言訓練,這讓他們很容易達到獨立閱讀的地步,即具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陀^上說,語文課程需要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提供一定的幫助,而不是還想控制學生,依靠我給你什么來讓他們獲得進步。或許,語文教學的癥結就在這里——現(xiàn)實的需要是學生在小學三年級左右基本獲得了閱讀能力,而這之后,語文教學需要開放閱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事實上,語文課程卻屏蔽了語文課程與生活的關系,甚至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閱讀,只是希望依靠一門課程,一周四五個課時來發(fā)展學生的高級語言能力。如此一來,需要與教學現(xiàn)實之間就存在一個悖論問題。
在未來學科教學改革中,這個問題勢必還是不可回避的一道難題?;蛟S就是因為生態(tài)環(huán)境壓力,也帶來一個好的現(xiàn)象——語文老師在教育改革中,是天然的改革者。為什么這么說?
我可以列舉兩條理由:
一者,語文科的價值實現(xiàn)并不顯著,造成學科地位尷尬,迫使語文老師要在變革中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語文科提供的學科知識與基本能力——主要為語言能力,作為母語學科,這是一個人在天然處境里自然習得的,可以說語言是天賦,而且是大眾化的行為表現(xiàn)。學習語文的增值效益并不明顯。也就是說,你很難區(qū)分哪些東西是語文課程學習中從老師那里得到的,哪些東西是你自己在生活實踐中自然修習得到的。語文老師與課程提供的滋養(yǎng)很容易被淹沒掉。因而,這是一個被普遍認為重要,可是在滿足學生發(fā)展中,卻最容易被忽略其存在的學科。語文老師作為學科代言人,自然也處于尷尬境地——這么重要的學科,學生不重視,你怎么辦?改革學科形象,在教學實踐中把學科價值體現(xiàn)出來,這無疑是大眾語文教師普遍的心態(tài)與行為。
二者,語文學科在應試中異化,造成語文老師的苦惱,迫使他們要尋求解脫。
在應試的教育環(huán)境里,一個語文教師一定處于兩難境地:學科教學的效率提升并不顯著,即教師著眼在滿足學生應試需要,這是他無法回避的。可是教師們設想的理想狀態(tài),學生獲得的語文學習經驗不是來自做題,不是來自聽課。獨立性的自主學習才是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唯一途徑。語文老師在這兩難處境里,勢必要兼顧理想與現(xiàn)實,尋求學科突圍。
幾乎所有教師的教學改革都聚焦在鼓勵學生在教材、課堂之外增加閱讀和寫作實踐。
閱讀、寫作,語文的增益離不開這兩個基本點。
讀與寫是語文科高水平發(fā)展的主要聚焦點,聽與說是我們在先天環(huán)境里的行為表現(xiàn),較為普遍??梢哉f,在課堂外的語言實踐中,這是較為便利的語言行為??墒亲x寫發(fā)展到較高階段,富集著思想、文化、藝術等特質,這則是需要有較高語言修養(yǎng)的人在集體學習中加以點撥,才會有所進益的。
任何一種語言都會把“語”與“文”這兩個語言發(fā)展階段區(qū)分出層級,先重視語的
學習,再后聚焦在文。讀文,作文,這就是語言追求高水平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讀與寫所重視的“文”,在語言形式上其實不是重要的部分,其內容關注逐漸成
為學科發(fā)展中的富礦。而內容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文學性、文化性和思想性上。
語文是人文學科,其人文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上三個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