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玨岑
摘 要 社會性別研究其作為社會學下的一個重要的研究分支,與之相關研究在我國還尚處于方興未艾的狀態(tài)。本文旨在社會性別研究的學科前提下,介紹社會性別與自然性別的概念與區(qū)別,去理解社會學意義上的“性別”概念的含義,以及反思社會上長期存在的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探討性別多元的存在。希望對于人們在追求最廣泛意義上的性別平等和樹立性別多元意識有所助益。
【關鍵詞】社會性別;性別多元;性別刻板
在性別概念上而言,許多人認為只是對于人們生理狀態(tài)下的男或女的簡單概括定位,實際上則不然。性別概念它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自然屬性的性別(sex)即大多數(shù)人所理解的性別含義,這種概念就是指的與生殖直接相關的具有不同生理構造的性別,就是男(male)或女(female),其區(qū)別是由染色體測量鑒定而確定;第二層含義指的就是社會性別(gender),指的是在社會學視野下的由社會文化給予了男女不同的社會行為準則、表現(xiàn)形式及象征意義等。本文所探討的就是在社會性別的概念下的性別多元存在與發(fā)展。
1 現(xiàn)實生活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在平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大眾對于定義男人和女人的主要標準其都來源于和社會文化相關的“社會印象”,也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其本身的文化傳統(tǒng)固化了有關男女的衣著打扮、行為舉止、經(jīng)濟分工和社會交往等等。如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就強調“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觀點,在現(xiàn)代社會中許多人對于理想家庭分工模式亦也是凸顯“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這就使得人們對于男女的性別氣質產(chǎn)生了固化,形成了一種性別刻板印象,即男性的性別氣質就必須陽剛、堅韌、雄壯等,女性的性別氣質就需是溫柔、恭順、婉約等。加之大眾傳媒在不經(jīng)意間普遍地傳播這種固化的社會氣質和形象,在社會上人們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對于“奶油小生”和“女漢子”的嘲諷和調侃,對于在文化中與社會印象相反的行為舉止和性別氣質的不接受和不容忍。
到了20世紀以來,隨著女權主義運動的興起和女性主義的發(fā)展下,其不僅推動了社會關系的變革的同時,也推動了人們對于傳統(tǒng)性別印象的反思?!笆裁词悄腥恕?、“什么是女人”“為什么男人非得要剛強女人非得軟弱”等一系列這類問題引起了許多社會學、人類學學者的關注。在如今一個提倡多元化的社會,卻要在性別氣質上要求某個人去遵循一套長久不變的性別刻板印象,其本身就是一種矛盾。
2 正視性別多元的存在
在對于社會性別的性別刻板印象的長期反思和批判之后,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和認識到在這個多元的社會中不僅僅有傳統(tǒng)概念上的男人與女人,也還有跨性別者、生理間性人等。從性別氣質上看,許多人也開始認可一個男人既有剛強堅韌的一面,亦也有細心溫柔的一面,一個女人既可以是小家碧玉也可以頂天立地。
在目前我國許多知名的社會學家也關注著這類研究,如李銀河、潘綏銘、方剛等。然而社會大眾對于某一類群體仍然存在著偏見與歧視,比如跨性別者??缧詣e者(transgender)其指的一個人對于自己生理性別的認同不符合自己心理性別的認同,即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而相信自己屬于另一種性別的人群。其表現(xiàn)出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或性別表述(gender expression)就與社會預期不符,就導致社會上對于這類人存在歧視與偏見現(xiàn)象。對于這一類人的偏見體現(xiàn)在,不僅社會上仍然有人以“人妖”“妖怪”等侮辱性字眼稱呼跨性別群體,還表現(xiàn)在某些心理學、教育學教科書、社會工作專業(yè)書中對于跨性別者仍然視為“異裝癖”“雙性人”,將其看成一種“性別認同障礙”的疾病。
與之相對比的是,在國際上從同性戀從疾病分類手冊中刪除40余年來,將跨性別從疾病分類中刪除也逐漸提上日程,比如法國就在2009年率先刪除。在目前的歐美國家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權力爭取運動亦也在蓬勃發(fā)展。但是就國內而言,國內學術界和社會性別運動界雖然對于同性戀的理解有所提升,但對于跨性別的理解還是非常欠缺,社會大眾更是如此。
3 尊重與理解性別多元
就社會學人類學的視角而言,尊重社會文化多樣性是對于一個研究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理念基石。在對于紛繁多樣的社會文化的尊重之下,亦也包含對于人的自我多樣性存在的承認和理解。在社會日趨多樣發(fā)展的今天,尊重每個個體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尊重每個人表達自己性別的方式,應該是每個人應該擁有的基本人文修養(yǎng)和道德素質。如將不符合傳統(tǒng)性別氣質的人群視為“另類”,其被排斥甚至發(fā)生悲劇,這將不僅僅是個體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
但是對于性別多元的理論的認同與實踐,不僅僅普通民眾需要補課,學者亦也急需補課。目前不少學者仍然不敢去觸碰這個話題,只是一味倡導男女兩性平等,而不愿意認同包括其他性少數(shù)群體在內的、多元的性別平等。因此這就需要相關的學者、研究機構對自身而言要加緊對于相關知識的學習,同時還要及時對社會大眾普及性別氣質多元的教育,提高人們對于性別多元群體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有可能正真的改變人們對于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對性少數(shù)群體的歧視與偏見。
參考文獻
[1]方剛,王衛(wèi)媛,呂娜.性別多元:社會性別研究新擴展——“性別多元:理論與務實研討會”側記[J].婦女研究論叢,2012(04):111-113.
作者單位
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甘肅省蘭州市 7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