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案例】
送走了畢業(yè)班,我接手一年級。開學的第二周,我們迎來了教師節(jié)。慶祝大會在校操場上舉行,班里幾個調(diào)皮的小家伙顯得格外興奮,甚至有些放肆,特別是小豪,雖然再三提醒,但不到兩個小時的集會時間里,他還是打遍了四周所有的同學。
放學后,我留下他進行談心。此刻的他突然變得既明理又守紀,仿佛突然間就長大了。
“咚咚咚”,敲門的正是小豪的父親,父親的到來使孩子有些緊張,眼神中盡顯恐慌。看來,這位父親不是孩子的“救星”?!袄蠋?,這孩子調(diào)皮得很,沒少挨打!”“打”,這個字一下子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難怪這個孩子愛與別人打鬧。
“今天集會孩子表現(xiàn)不太好,我已經(jīng)和他談過話了,他表示今后一定會改正的!您回家后再和孩子談?wù)?!?/p>
“我爸從不和我談話,他都是直接打我!”還沒等爸爸說話,孩子搶先說道。
孩子的話讓父親顯得有些難堪?!斑@孩子,還是欠收拾,沒一點兒禮貌!”
望著孩子那稚氣未脫的臉,回想著剛才說的那句令人深思的話,我一時無語。
【思考】
不斷遭遇有行為暴力傾向的孩子,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育現(xiàn)狀,不得不改進我們的教育行為。
1.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每分每秒、每時每刻都在模仿。模仿是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良好言行的模仿,能夠促進孩子的成長,但對于不良言行的模仿,卻危害著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表明,不良的言行更具有誘惑力,更易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因此,我們一定要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與我們一起形成教育合力,正確地引導(dǎo)孩子,為孩子們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讓孩子們在模仿中不斷完善自己。
孩子如一張白紙,如果家長一遍一遍地涂寫著體罰與暴力,經(jīng)過不斷地強化之后,孩子也就習慣了這種行為方式;孩子如一面鏡子,他的行為可能就是師長行為的再現(xiàn)。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老師,父母、老師的言語行為被他們密切關(guān)注著,時刻效仿著。因此,作為師長,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投足都應(yīng)慎之又慎,千萬不要將不良行為習慣的接力棒傳遞給孩子,讓他們的人生在起跑線上就偏離了正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孩子們模仿的對象,我們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樹立好榜樣的形象,讓言行時刻暗示并影響孩子們。
2.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領(lǐng),一個美好的期待。
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告訴我們,積極的期望能夠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向壞的方向發(fā)展。不管是什么樣的學生,只要我們堅信他能夠比現(xiàn)在做得更好,他就一定會朝著好的方向努力。因此,對于那些有著暴力傾向的孩子,我們一定不要因為他們曾經(jīng)犯過錯誤,哪怕是多次犯過錯誤就給其貼上“不良少年”的標貼,不要將他們推向消極的一面。我們要相信孩子,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期待。期待雖然是潛在的,但對于孩子的成長卻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無窮的教育力量,它帶給孩子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信念。
每個孩子都有著善良、向上的一面,抓住他們的點滴進步,肯定他們的努力,讓孩子們感覺到自己能行,感受到成功的樂趣,適時地給孩子貼上一個寫著“文明、善良”的標簽,激勵他們不斷進步,漸漸地,他們真的就會遠離那些不良的行為,他們投桃報李的那一天也會很快來到。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