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賽琴
摘 要:浙江省義烏市稠江第一小學是一所處于城郊結合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去年,學校引進了美國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健康與幸福》。如何整合擁有的心理工作經(jīng)驗,讓“洋心理”更接地氣,增實效呢?結合六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課《如何做負責任的決定》一課進行了探索,得出以下途徑:(1)主題的確定口語化;(2)目標的定位合理化;(3)導入的方式國際化;(4)材料的呈現(xiàn)本土化。學生上完課后感覺收獲大,效果明顯。
關鍵詞:洋心理;接地氣;本土化;教學策略
我校是一所處于城郊結合部的學校。為促進發(fā)展,確定了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這個目標。經(jīng)過十幾年的努力,培育了陽光心理教育體系。尤其是近三年,學校以省級課題《積極心理學理念下提升小學生“陽光心理”培育實效性的實踐研究》為抓手,以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積極探索,教師、家長、學生全部參與課題的實施,成就了學校特色品牌,成效顯著。如何在學?,F(xiàn)有工作經(jīng)驗的基礎上,整合新的教育資源,實現(xiàn)心理教育的品質(zhì)發(fā)展?心理教育如何更好地為孩子的終身健康與幸福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帶著這樣的思考,我校引進了美國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健康與幸?!?。
《健康與幸?!氛n程為學生提供了綜合的“健康與幸?!钡闹R和生活技能。浙江教育出版社引進了該教材,整套教材從十個有關健康的方面進行組織,即心理和情緒健康、家庭和社交健康,生長和發(fā)育,營養(yǎng),個人健康和運動健身,個人安全,酒精、煙草和其他藥品,慢性病和傳染病,消費者和社區(qū)健康,環(huán)境健康。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中文版),每冊書內(nèi)容均涉及這十個主題。不同年級有不同的知識深度。在每個模塊中,教師都要給學生教授活動和批判性思維技能,并實踐健康學習的十項基本生活技能,即實踐健康行為,設定健康目標,管理壓力,運用溝通技能,做負責任的決定,分析影響健康的因素,解決沖突,運用拒絕技能,獲取健康的信息、產(chǎn)品和服務,做一名健康倡導者。
如何整合擁有的心理工作經(jīng)驗,讓“洋心理”更接地氣,增實效呢?筆者結合六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課《如何做負責任的決定》一課進行了探索。
一、主題的確定口語化
本課課題《做負責任的決定》,通過問卷了解到,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決定”的表述相對抽象,他們平時用的較多的相關詞是“選擇”,為了拉近本課與孩子的距離,筆者將主題定為《如何做負責任的選擇》。在進入課堂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認可程度高。
二、目標的定位合理化
這門課程與國內(nèi)學科教材的不同之處在于:國內(nèi)教材側重教是什么,而這本教材還教怎么做,為什么。教材呈現(xiàn)的內(nèi)容如下:(1)明確你的選擇。列出清單,寫下所有可能的決定,然后和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成人分享。(2)評估每一個選擇。下面是你需要對每個選擇提出的問題,如果有任何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那么你的選擇就是不負責任的。它安全嗎?它健康嗎?它合法嗎?它能表明我尊重自己和他人嗎?它符合家庭準則嗎?它表現(xiàn)了我良好的性格了嗎?(3)說出負責任的決定是什么?和父母或者其他可信任的成人一起對它進行檢驗。(4)評價你的決定。你的決定會產(chǎn)生預期的結果嗎?從以上內(nèi)容可以看出,教材對怎樣做出負責任的決定提供了非常具體的指導建議,學生要一節(jié)課就掌握得很好是不可能的,作為這個主題的第一課,目標不宜過高,不然效果適得其反。因此本課的活動目標:知道做負責任的決定的步驟并能在生活中進行運用,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負責任意識。
三、導入的方式國際化
本課的主題來自美國教材,這對一直習慣國內(nèi)心理課的學生來說可能會不太習慣。因此,上課鈴聲一響,筆者就開門見山地說:“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在這里上一節(jié)特殊的心理課。為什么說特殊呢?因為我們今天上課的內(nèi)容來自美國學生的書本,而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所以我們今天的課是一節(jié)國際心理課。在走進這節(jié)國際的心理課前,我們先來個有國際味道的約定行嗎?我們的約定是:開放心態(tài),開闊視野,積極參與。能做到嗎?(生答:能)好,國際課程開始了!”帶著新奇、開放的心態(tài),學生積極投入了課堂,為本課的順利教學做了良好的心理鋪墊。
四、材料的呈現(xiàn)本土化
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比較多,只有及時運用才能促進內(nèi)化,轉化成為學生的一種能力,在生活中更好地運用。為此,筆者設計了如下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到底我們的決定是不是負責任呢?讓我們試著按照以下標準評估評估。請先想一想:最近我有什么決定?然后小組同學互問互答:
1.它安全嗎?它健康嗎?它合法嗎?它能表明我尊重自己和他人嗎?它符合家庭準則嗎?它表現(xiàn)了我良好的性格嗎?
2.這個決定預期的結果是怎樣的?
3.聽了我的想法,同學們的意見是……
4.我最后的決定是……
為了促進內(nèi)化,筆者繼續(xù)引導:在很多時候,我們做選擇時只有自己在場,因此,我們需要經(jīng)常如何評估自己的決定?按以上流程,引導學生自問自答了一遍,進一步促進了內(nèi)化,提高了主動評估的意識。同時筆者還引導學生交流效果:有沒有通過標準評估,讓你發(fā)生改變的決定?說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改變?有的學生說:“我很喜歡玩溜溜球,本來想每天都玩,但當我問道‘它安全嗎時,突然想到玩溜溜球玩得太多,手指頭容易出血,所以我決定改為每周玩一次。”有的學生說:“我最近有一個決定:不想跟一個同學做朋友了。因為上個周末,我本來約他一起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去玩,不要大人的陪同,我們自己可以好好瘋一把。但我的好朋友說他的媽媽不讓他去,那樣太不安全了。我覺得他簡直是一個膽小鬼,很生他的氣。但當我問道‘它能表明我尊重自己和他人嗎時,我覺得很慚愧,我的這個決定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兩個學生在山上瘋玩,的確不安全……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真誠地向這位同學說聲對不起……”透過真誠的話語,熱烈的掌聲,筆者欣喜地感受到孩子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負責任,怎樣做才是負責任的。美國的心理課程在我們的孩子心中落地生根,茁壯成長,相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定能開花結果!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