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和軍 鄭令晗
摘 要:在實施卓越法律人才計劃的背景下,高校應用型法律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日趨緊迫。本文基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結合學生干部應用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分析了學生干部培養(yǎng)與卓越法律人才計劃總體目標存在的契合之處以及與其相背離之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升學生干部應用能力的對策,以利于更好地實施卓越法律人才計劃。
關 鍵 詞:卓越法律人才計劃;學生干部;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6)05-0037-06
收稿日期:2016-02-24
作者簡介:鄧和軍(1976—),男,湖南新邵人,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學與法學教育;鄭令晗(1991—),女,湖南衡陽人,海南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學與法學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重點課題“海南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QJZ12500;2013年度海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資助性項目“地方高校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教育培養(yǎng)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jjg2013-02;2012年度海南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立項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djy1211;受海南省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作資金項目資助。
根據《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0號),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于2011年底聯(lián)合啟動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以下簡稱“卓越法律人才計劃”),其中特別強調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高校法科學生干部由于思想政治覺悟較高,人際交往面較廣,社會實踐機會較多,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代表法科學生的高層次水平,因此,對其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卓越法律人才計劃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一、卓越法律人才計劃下學生干部
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
“組織社會學認為:學生干部的存在是組織教育學生的內在需求,是黨和政府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具有領導才能的學生、完善學生人格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傳統(tǒng)?!盵1]卓越法律人才計劃的總體目標是: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學先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學教育理念,形成開放多樣、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律人才培養(yǎng)體制,培養(yǎng)造就一批信念執(zhí)著、品德優(yōu)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法律人才??梢?,卓越法律人才計劃下的學生干部應符合具有堅定的法治信仰、扎實的法學專業(yè)功底和較強的法律實踐能力這三條標準。
(一)堅定的法治信仰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钡掠侨酥扇四酥脸刹诺幕舅仞B(yǎng),也是學生干部立身之本。卓越法律人才計劃下的學生干部作為我國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儲備力量,對其在德育方面的要求理應高于普通學生,這其中就包括法治信仰方面的要求。法治信仰是法治社會的基石,是法律人賴以依托的精神信仰,卓越法律人才計劃將強化學生法律職業(yè)倫理教育列在首位也足以體現(xiàn)其重要性。作為未來的法律人,法科學生干部畢業(yè)后在各自工作崗位上不僅要尊法、守法、用法,同時還肩負著弘揚法律精神、促進法治建設的神圣使命,因此,在進入高校接觸法律伊始,法科學生干部就要樹立法治信仰并隨著專業(yè)知識的積累、社會閱歷的增加而使其更加堅定。如果作為卓越法律人才后備力量的法科學生干部在學校沒有樹立崇尚法治的信仰,缺乏對法治的敬畏之心,那么在日后的實際工作中就有可能將熟知法條、運用法律視為謀生的器物,甚至出現(xiàn)利用法律、規(guī)避法律的現(xiàn)象。這不僅違背了卓越法律人才計劃的初衷,而且也無益于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
(二)扎實的法學專業(yè)功底
掌握法學理論知識和具備法律邏輯思辨能力是法科學生進入法學專業(yè)學習的目標和動力,也是成為卓越法律人才的關鍵。本科階段的理論學習幾乎涵蓋了法律所有的基礎科目,從無到有地為法科學生構建起了法律知識大廈。隨著教學進度的推進,學生在日常的案例訓練和寫作鍛煉中不斷培養(yǎng)法律思維,積累法學基礎知識,從而形成了相對系統(tǒng)的法學理論知識體系和較強的法律邏輯思辨能力。法科學生干部作為學生中的佼佼者,更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成為專業(yè)學習的排頭兵。如:法學專業(yè)基礎科目考試(三大實體法、三大訴訟法等)的成績名列前茅;通過國家統(tǒng)一司法考試(2017年起將改為國家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獲得法律職業(yè)資格證;擁有剖析現(xiàn)實案例的能力,能夠理清其中的法律關系并對相關當事人的法律權利、義務有獨到見解。因此,在實施卓越法律人才計劃中,要發(fā)揮具有扎實專業(yè)功底的學生干部的榜樣作用,以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干部帶動整個學生干部群體的進步,再以學生干部群體為核心帶動廣大同學投身到專業(yè)基礎學習中來,以此提高法科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較強的法律實踐能力
法學是社會科學,法律的制定來源于社會現(xiàn)實,因而法律的運用也應服務于社會需求。正是由于法學學科與社會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特性,所以社會實踐的平臺對法科學生至關重要。目前,高校法學院系大多都設立了諸如法律診所、法律援助中心、普法與法學研究社、法治報刊社等學生自愿報名參與、自行組織活動、自主接洽案件、自發(fā)提供法律援助的學生團體,學生干部作為中堅力量活躍在其中。在應然層面,法科學生干部在這些團體活動中的收獲要遠遠大于其他普通的團體活動,其案件分析能力、法律文書寫作能力、與當事人接洽的能力、與法院和檢察院溝通協(xié)調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這對于法科學生干部來說是最為實用和可貴的。在實然層面,諸多法律實踐活動是法科學生干部提升能力的最佳途徑。按照《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中關于“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yè)要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化學生法律職業(yè)倫理教育、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yǎng),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的深度銜接”的要求,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法科學生干部積攢了相應的法律實踐技能,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實際法律糾紛的能力,能夠運用交叉學科知識來處理現(xiàn)實中的法律問題,而且也促進了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的深度銜接。
二、卓越法律人才計劃下學生干部
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
(一)學生干部應用能力與卓越法律人才計劃宗旨相契合
⒈學生干部責任感較強。“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睆倪M校之初經自愿報名并被擇優(yōu)選為學生干部,榮譽感和使命感使得學生干部能夠積極提高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并擔負起管理職責。面對一系列平淡而瑣碎的工作,特別是當犧牲課余時間來完成學生組織內的任務致使自我學習和娛樂時間過少時,大部分學生干部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責任感,積極主動地采取相應措施妥善安排學習和工作時間。學生干部既要完成學習任務,又要做好學生組織交待的工作,這為其在日后工作中提高抗壓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⒉學生干部影響面較廣。學生干部在學生中間具有標桿作用,在學校中“扮演學生榜樣的角色,發(fā)揮著示范激勵作用和凝聚帶頭作用”。[2]學生干部既備受同學們的關注,又要經受學生組織內部考核,因而對自己的要求應高于普通同學。作為學校樹立的標桿,學生干部自身的優(yōu)點在相對封閉的校園環(huán)境中能夠迅速影響到普通同學。對于學生干部來說,專業(yè)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干部存在著保持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壓力,這種壓力能夠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學習;對于普通學生來說,看到比自己學習時間少的學生干部都能取得優(yōu)異成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他們下定決心努力學習,上進心強的學生還會愿意與學生干部一同探討學習方法來進一步提高學習成績。這種在專業(yè)知識學習上的良性競爭有利于夯實法學基礎。卓越法律人才計劃的總體目標是要培養(yǎng)一批具有共同職業(yè)信仰的法律人才,如果這種職業(yè)信仰在學校階段就已形成,必將為其日后進入法律職業(yè)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⒊學生干部實踐能力較強。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學生干部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因而受益頗多。例如:在“12·4”普法周里策劃舉辦了一系列法治活動,包括組織和參與法院庭審旁聽、校園義務普法,設立學生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診所等模擬法律實踐環(huán)境,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干部在實踐中通過對真實案件進行分析和處理提高了法律文書寫作能力、鑒別和運用證據能力以及查找和適用法條的能力。學生干部不僅在法律語言、法律思維、法律論證能力和解釋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鍛煉,而且提高了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正是由于學生干部有實際接觸并處理案件和深入了解法務工作流程的經歷,使得法科學生干部畢業(yè)后在法律實務工作中所顯現(xiàn)出來的具體分析和運用法律的能力較之普通學生更為突出,在應聘各類要求有實踐經歷的工作崗位時更容易被應聘單位所接受。同時,與普通學生相比,法科學生干部更容易領悟法律實務部門的工作性質,其抗壓受挫能力也更強。
(二)部分學生干部的角色定位與卓越法律人才計劃目標相背離
⒈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學生干部作為學生的服務者、代言人,應該端正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品行,具有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但現(xiàn)實中卻存在著相反的情況:從學生中選出來的學生干部往往是“終身制”,只要沒有大的錯誤就會一直留任;少數學生干部自鳴于自己的干部身份,享受被同學關注的感覺,逐漸淡忘了服務意識,在評獎評優(yōu)中以自己利益為出發(fā)點,毫不顧及身邊同學的感受;在一些學生組織內部存在所謂“上下級”關系,對內強化“領導與被領導”的意識,對外爭取“部門利益”,導致部分學生干部角色定位不清甚至出現(xiàn)了偏差。
⒉學生干部角色主次顛倒。卓越法律人才計劃明確要求要培養(yǎng)綜合能力強的法律人才,而在校學生提升自己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便是參與學生組織,成為學生干部。但對于仍處于不成熟階段的學生干部而言,有時可能分辨不清自己現(xiàn)階段的主次任務,誤解了綜合能力的真實含義。有的學生干部沒有在學生工作和學習之間找到平衡點,誤將學生工作作為大學的主要任務,因此將大量時間花費在學生工作上,甚至以逃課或者犧牲學習時間為代價來完成學生工作,導致專業(yè)課上不知所云,學期考試時有掛科現(xiàn)象,結果是不僅耽誤了自己的學習,還在同學中產生了不好的影響。還有的學生干部認為耗費時間在學生工作上能夠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專業(yè)成績不好情有可原。其實,法科學生學習的目的在于法律基礎知識的夯實、掌握和運用,專業(yè)能力才是其今后的立身之本。如果學生干部不能打牢法律知識基礎,不僅難以成為社會需要的法律人才,也會影響到卓越法律人才計劃的實施。
⒊學生干部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正常軌道。加入學生組織成為學生干部,是希望借助學生組織平臺來服務同學和提升能力,然而現(xiàn)實中偶爾會出現(xiàn)少部分學生干部偏離學生干部工作的正常軌道而為思政老師分擔工作任務的情況。 例如:本應由思政老師完成的向校院領導匯報的文件材料成為學生干部的額外任務, 占用學生干部課余時間甚至上課時間為思政老師坐班處理各種事務,等等。 雖然這種現(xiàn)象是個別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干部的成長和發(fā)展。
三、卓越法律人才計劃下學生干部
應用能力培養(yǎng)的對策
(一)以法治精神陶冶學生干部的品質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焙喲灾ㄖ尉袷敲恳粋€法律人的言行標準,也是法律人畢生追求的目標。法治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伴隨著不斷的學習領悟,才能在實踐中逐漸內化為自己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落實到高校,法學教育除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等基本公民素質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正義感和人文關懷的理念,對法科學生而言,應當有嚴格的道德自律,其人性應當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3]可見,要把法科學生干部培養(yǎng)成未來的卓越法律人才,用法治精神陶冶法科學生干部的品質是重中之重。
高校學生干部的品行修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大局觀念和服務意識上。身為獨生子女,法科學生干部也是崇尚個性自由、強調個體權利的群體,參與學生工作時容易偏離服務宗旨。對此,在日常管理中,應定期開展針對學生干部大局觀念和服務意識的培訓活動,通過宣傳優(yōu)秀學生干部的事例來說明只有識大體、顧大局的學生干部才能深入學生之中,與同學們打成一片。服務意識是開展好學生工作的關鍵。學生組織設立的目的就是為學生服務,學生干部在本質上是同學們的服務者,只有心懷服務意識的學生干部才能真正開展好學生工作。因此,高校在選拔學生干部之初就應制定學生干部任職服務協(xié)議書,在其中標明任職期間的責任義務,即“要牢固樹立為同學服務的宗旨意識,在工作過程中防止為管理而管理、減少并避免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4]這樣,隨著社會實踐機會的增多和法律知識的積累,才能使學生干部的大局觀念和服務意識逐漸升華為一種對法律事務處理的整體觀念和樂于奉獻的精神。同時,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更多地宣傳“權利”“民主”等觀念,最大程度地引導學生干部加強對秩序、安全、平等、正義、公平等法治精神的學習,重點引導和強化學生干部對國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的認同,進而塑造大學生的法治精神。[5]
(二)以法律意識引導學生干部加強學習
法律意識是深入到法律人骨髓的意識,其包括法治意識、憲法和法律意識、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競爭和契約意識、權利和義務意識。[6]法科學生干部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生的本職是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是普通學生更是學生干部的終極目標。對于法科學生來說,法律意識需要不斷積累、學習。在法學專業(yè)學習過程中,面對浩如煙海的法條和紛繁復雜的案例,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相比更應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以培育法律意識。例如:法律意識是憲法的基本精神,貫穿于整部憲法中,如果學習憲法時將法律意識放在心中,勢必能加深學生干部對憲法條文的理解;民法的實質是對民事主體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保護,相關民事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都是圍繞這一宗旨展開的,如果學生干部了解了民法的立法目的,學習合同法等民事法條時就能深刻領會其中的含義。法科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在法學專業(yè)方面學習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擁有相對較多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平臺。對于他們來說,工作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相互聯(lián)系的,二者并不矛盾。因此,學生干部應充分借助這些培養(yǎng)平臺,提升綜合應用能力。例如:法律援助中心是法律專業(yè)特有的學生機構,學生干部自行組織并負責接洽符合條件的實務案件,在校院老師的指導下運用自己所學專業(yè)知識化解糾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夠多方位、多角度地掌握法學專業(yè)知識,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三)以法治思維優(yōu)化對學生干部的考核
社會主義社會的法治思維運用在高校學生干部培養(yǎng)機制中,就是要制定一整套合理、有序的管理機制并用這一機制去選拔、考核學生干部,營造學生干部對校院制度遵從、認同、信服的環(huán)境,最終在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下促進學生干部形成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問題、解決糾紛的思維方式。為此,需要明確學生干部的責權范圍,使每位學生干部知道自己應扮演怎樣的角色,肩負怎樣的責任義務,享有何種權利。同時,貫徹落實已經制定的管理制度?!巴椒ú蛔阋宰孕小?,得不到執(zhí)行的制度不僅形同虛設,還會帶來負面效應。學校、學院及學生組織要由上而下層層推進,上行下效,統(tǒng)一標準,確保制度落實到位??梢钥紤]從三個層面對學生干部進行制度引導:⑴在擔任學生干部之初即告知考核標準。⑵在對學生干部培訓過程中反復強調綜合考核的重要性。⑶樹立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學生干部榜樣,對不符合要求的學生干部進行單獨談話,幫助其積極改進,以促使所有學生干部均衡成長。此外,應從“德”“能”“才”三個方面綜合考核學生干部是否具備法治思維。“德”,是指學生干部作風端正,具有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參加學生工作不為謀一己之利,而是想同學所想、急同學所急。作為服務者,站在同學角度策劃并開展學生活動,在評獎評優(yōu)的機會面前,不因自己的學生干部身份而要求特殊對待,與普通同學進行公平有序的良性競爭?!澳堋?,是指學生干部在任職期間的工作能力。謙虛謹慎,腳踏實地地把事情處理好,戒驕戒躁,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團結其他學生干部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安拧保侵笇W生干部的專業(yè)學習成績。將學生組織的工作考核與學生干部的專業(yè)學習成績相掛鉤,明確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沒有合格學習成績的學生干部不是合格的學生干部。
綜上所述,學校應將是否具有法治思維的綜合考核列入法科學生干部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之中,以此提升法科學生干部的應用能力,提高法科學生干部隊伍質量,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程為民,丁潔.論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干部的角色扮演[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139.
[2]李小元,彭遠威.論高校學生干部的角色意識及其培養(yǎng)[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08):33.
[3][4]肖俊峰.關于高校學生干部角色定位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2,(25):92.
[5]劉曉蕓.以公眾參與為視角培育大學生法治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09,(06):54.
[6]王鋼.略論大學生現(xiàn)代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4,(02):88.
(責任編輯:高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