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浩
觀察和體驗,是寫作素材的主要來源。不會觀察的孩子是很難捕捉到生活的細微處的,捕捉不到細微處就很難寫出具有個性的好文章來。因此,從某層意義上來說,中小學的作文教學,把觀察這個難題解決了,就解決了作文教學中的一個大難題。
教孩子觀察,不是發(fā)出如“你要學會觀察,你要仔細觀察”之類的指令,而是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梯度、有方法地進行具體、有效地指導。
一、可以教一點“隨意觀察”
所謂“隨意觀察”,即指不設(shè)要求、降低門檻的觀察。平時跟學生一起活動的時候,可以有意地捕捉一些值得觀察的點,讓學生進行隨意觀察。筆者在訓練自己的女兒(向祎諾,8歲,小學三年級)隨意觀察的時候,經(jīng)常這樣訓練:放學回家路上,在等紅綠燈的時候,讓她透過車窗觀察過往行人,不設(shè)任何限制,隨意地進行觀察。當車駛過路口后,再問她:看到了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人?讓她復述,讓她描述。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讓她學會如何由面到點的觀察,如何抓住最有特征的事物進行觀察。等孩子描述完后,再把自己觀察到的人描述給她聽。這樣做主要有兩重目的:一是通過這種交流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二是通過這種變式的示范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如何描述自己觀察到的事物。如果是常規(guī)的作文課堂教學,我們也可以進行這樣的觀察訓練:放一段事先錄制好的視頻,視頻的內(nèi)容可以是“十字路口的場景”,也可以是“菜市場的場景”,關(guān)鍵是找一個人較多的場景,讓學生自由觀察,其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如何選點觀察”;觀察完后,同座學生之間描述觀察到的人或者事物,相互借鑒;然后選代表全班交流,教師也即興下水進行口頭作文,在這種“共生”交流中,學生定能悟出和習得觀察的一般要領(lǐng),并總結(jié)出一些觀察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規(guī)律。
二、可以教一點“有格觀察”
所謂“有格觀察”,即指有限制、有條件地進行觀察,如觀察靜物。小區(qū)里往往會有很多花草,我們可以帶孩子到特征非常明顯的靜物處進行觀察。
例如,有一次筆者帶女兒觀察桂花,先帶她遠遠地看,問她看到了什么。她白描似的說看到了“綠葉,百花,綠葉下的枝干矮小且盤錯”等等。往往這個層次的觀察所得,大家都能發(fā)現(xiàn),也能描述,這樣的觀察就沒有什么特點,寫出來的文字也沒有什么特色。為了幫女兒走出這個觀察“瓶頸”,筆者讓她近一點兒看,即站在桂花近處觀察。觀察完后問她看到了什么,這時她便有了新發(fā)現(xiàn):“桂花一般長在樹葉和枝干交匯處,往往幾朵花簇擁在一起?;ò晔侨榘咨?,花蕊擠在花瓣中間,伸直嫩黃的軀干,高昂著頭,很神氣……”通過孩子的描述,我們可以清晰感覺到,第二次觀察已經(jīng)非常細膩了,描寫也非常有特點了,可見這樣的觀察生效了。
因此,進一步細致地觀察,是為寫出特點做準備。但這還是不夠,因為這樣的觀察,體驗的角度太單一,不利于孩子觀察思維的培養(yǎng)。于是,筆者接著選出一束、一支、一朵桂花讓女兒觀察。在這輪觀察中,她慢慢發(fā)覺桂花是看不盡、說不盡的了,如每朵花的形狀不盡相同,花兒還有香味,摸起來還有別樣的感覺,花蕊的長勢跟一旁的紫荊花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當孩子看不盡、說不盡的時候,說明孩子的觀察發(fā)現(xiàn)豐富了、有個性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寫出來的觀察日記絕對不會千篇一律、眾口一詞了。所以,很多孩子寫文章感覺寫不出新意,一定是觀察不細致和不深入所致。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是可以很快幫學生克服的。
三、可以教一點“主題觀察”
“主題”觀察法,是較高層次觀察,即確定一個主題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是需要思維驅(qū)動的。筆者和女兒在外旅游,會玩一些主題觀察游戲。如某次以“這也是一種活法”為主題,在路途中去觀察人、事、物等,用相機把觀察到的能體現(xiàn)這一主題的事物拍攝下來,然后用簡短的話進行闡述。首先示范,筆者找了一處因稻田干旱龜裂的地方,將龜裂處頑強生長的一株小草用相機拍了下來,給她看,并告訴她“在干旱龜裂的土壤里,依然長出自己的綠意,這是一種活法?!比缦聢D:
然后把相機交給她,讓她也捕捉。她拍一個,筆者拍一個,交替競賽,照片的主題就是“這也是一種活法”。隨后,她拍了一個破落枯敗的花壇里長著一顆無名花草,并告訴我:“即使這么臟亂,而且沒有自由,像我一樣。但長得這么高,這么有生機,這也是一種活法?!彼€拍了一根樹藤、拍了一朵荷花……
筆者認為,在這樣的觀察活動中,不管她是否愿意表達,不管她表達是否到位,至少她是有思維的,否則不會捕捉那些畫面,也難以圍繞主題進行闡述。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筆者也認為,席慕容、董橋、黃永玉的文章那么好,跟他們“以畫說文”“依文作畫”的思維不無關(guān)系。因此,有主題的觀察可以提升觀察質(zhì)量,提高觀察思維品質(zhì)。如果進入課堂教學,我們則可以在課內(nèi)布置好主題,讓學生在課外去捕捉,然后再在課內(nèi)交流、寫作,這樣就可以達成訓練目的了。
四、可以教一點“素描寫生”
“素描寫生”,是一種有針對性的定點觀察訓練方法。這種方法就像寫生素描一樣,先對人物進行入微的觀察,然后再就觀察進行描寫,這樣的觀察往往是為“特寫”做準備的。
有些時候,筆者會跟女兒玩這樣的觀察游戲:我擺姿勢,她描寫。例如我故意挺起自己的“啤酒肚”,讓她觀察,并進行描寫訓練。這樣類似于游戲的觀察訓練,孩子覺得很好玩,興致很高,觀察和寫作沒有心理障礙。而且這是專注局部進行觀察,容易將局部特征觀察得更加細致入微,有利于孩子把某一事物寫得更加具體和逼真。觀察完之后,女兒這樣寫道:
爸爸的肚子到底像什么?爸爸的肚子可是他身上最具代表性的部位了。我環(huán)顧了一下四周,突然想到,爸爸的肚子就像一個大西瓜,滾圓滾圓的。哈,好好玩。對了,爸爸的肚子也像一個肉球,圓嘟嘟的。爸爸的肚子還像軟軟的真皮沙發(fā),坐上去可舒服了。只不過這“沙發(fā)”太軟了,坐久了就想睡覺。忽然窗外起風了,“呼呼”地猛地吹過來,客廳的窗簾被風吹得好高好圓。哦,對了,爸爸的肚子不正像這時的窗簾嗎?爸爸、媽媽聽我這樣一說,都大笑起來,我也忍不住笑了。
因為這種方式很有趣,所以很容易激發(fā)孩子的寫作欲望。在作文教學中,偶爾用這樣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訓練學生的寫作思維會大有好處。
值得注意的是,這四類觀察方法內(nèi)部存在著層層遞進的邏輯關(guān)系,訓練的時候,最好沿著“隨意觀察——有格觀察——主題觀察——素描寫生式觀察”的基本路徑開展教學,逐層深入,切忌打亂順序,否則違背了學生的基本認知規(guī)律,反而讓教學效果適得其反。
教學中,其實每一個困難都可以找到相應(yīng)的解決方法。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不斷進行深入思考,盡量從生活中、從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尋找到教學的靈感和源泉,然后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大膽嘗試,大力推廣,這樣,我們的作文教學一定能慢慢走出低效,也一定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