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迸c之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相關表述比較,增加了“教科書編者”一說,這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教材編者的意圖。然而,在近年來的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那么,認識教科書的編者意圖有什么意義?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發(fā)現(xiàn)編者意圖,并恰當?shù)剡\用好編者意圖呢?
一、 編者意圖與教學內容的確立
王榮生教授認為,確立一篇文本的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師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教學技能??墒牵绾未_立一篇文本的教學內容呢?除了我們已知的要聯(lián)系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聯(lián)系文本的特色,聯(lián)系學生的學情外,還有一個更直接的聯(lián)系者,那就是教材編者的意圖。由于文本放在教材中,是靜止的,它的教學價值往往是被教材編者賦予的,需要與編者意圖吻合。因此,教師在確立文本的教學內容之前,應該想一想編者的意圖是什么,再細致地解讀文本,進行教學設計,這樣可以更好地避免教學內容確立時的盲目。
二、 編者意圖在教材中的體現(xiàn)
編者意圖沒有直接在教材中呈現(xiàn),但并不是說編者的意圖在教材中就沒有體現(xiàn)。其實,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揣摩編者的意圖。
1.文本安放的位置
一篇文本被安放的位置不同,所承載的教學價值就不會一樣。放在不同的年級,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文本的關注點就會不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也會不同。比如《云雀的心愿》一文,本文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屬于四年級的教學內容。那么教學時就應該以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要求為依據(jù),據(jù)此確立能力發(fā)展目標。例如,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果本文被安排在六年級,那么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應該依照課標高段的能力訓練要求組織教學內容。放在不同的主題單元當中,也反應了編者的不同的閱讀價值取向。本文被安排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第六單元,與《沙漠中的綠洲》一組,屬于環(huán)保主題的單元,教師的著力點就應該放在引導學生學習體會如何以童話故事這種活潑的形式表現(xiàn)環(huán)保主題。
2.文本選用前后的修改
一篇文本從被發(fā)現(xiàn),到作為教材使用,編者多是進行了修改的,而修改的部分恰恰是編者意圖的體現(xiàn)。有的文本是節(jié)選的,有的則是改編的,那么保留的文本刪改了什么,又增加了什么,無疑是編者依據(jù)教學需要而定的。目前各個版本的教材中,都有這樣的課文。比如冰心的《只撿兒童多處行》、蕭紅的《我和祖父的園子》、鄭振鐸的《燕子》、馮驥才的《珍珠鳥》等等。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就需要拓展閱讀作者的原文本,細細地與教材文本比較、體會,這樣可以辨析出編者的意圖,為文本教學內容的確立提供有力的依據(jù)。
3.課后習題
課后習題集中地體現(xiàn)了的編者意圖,每一道練習題的設計都凝結著文本的教學價值,是教師進行教學內容設定的重要依據(jù)。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編者在課文后面設計了這樣幾道題目:
1.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用鋼筆描紅(內容略)
3.讀讀下面的詞語,選用其中的一些詞語說一段話,描述夜晚的情景。
夜幕 降臨 隱隱約約 飛鳥歸林
皎潔 輪廓 大好月色 曉行夜宿
4.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把課文分為三段,并寫出段落大意。
第一段( 至 自然段)
第二段( 至 自然段)
第三段( 至 自然段)
5.課文結尾不是寫寺內的人,而是寫寺外的風嘯鷹叫和皓月當空。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編者的題目設計關注了基礎知識,比如關于字詞的理解與掌握;關注了文本內容的理解,比如第4題的理解與概括;更關注了文本語言的學習與運用,比如第1題中的復述訓練,第3題中的詞語運用寫話,第5題中關于敘事類文本中環(huán)境描寫作用的品析與借鑒。這些內容一方面與課標的要求吻合,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語文學習的本質,即學習理解文本的內涵,學習語言表達的方法。然而遺憾的是,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的教學往往是另起爐灶,自己隨意地設定教學內容,很少有教師將此作為教學依據(jù)。
三、 有效地利用編者意圖提高閱讀教學實效
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教材的編者意圖,并以此作為教學內容展開教學。這樣可以更為簡潔、科學地確立合理的教學內容。還以《云雀的心愿》一文為例,有的教師認為這是一篇童話,教學內容應該重點結合提示語指導學生朗讀,關注文本中提示語的表達,有的教師認為這是一篇環(huán)保主題的課文,應該引導學生體會森林為什么重要等等。應當說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就本文而言,人物對話中的提示語不是本文的顯著特點,因此本文不應該作為訓練學生此項內容的素材;若是以此文來進行環(huán)保話題的學習,又非語文學習的本質內容。那么,我們不妨來關注本文的編者意圖:課后,編者設計的練習中的第5題是這樣的:
為什么說“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條理地說說,再寫下來。
這一題涉及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指向內容的理解,即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個問題是關于語言的組織與表達,關注的是語言運用的能力。一個是理解,一個是運用,這正是語文學習的本質內容,而且這兩個問題都是能夠關照全文的“大問題”。以此作為教學的主問題解讀文本和設計教學,應該是較為合理的教學內容,本文的教學價值也正在于此?;谶@樣的理解,我們可以這樣設計教學的流程。比如第二課時:
第一板塊:復習詞語,鞏固內容。
先組織學生默寫課文中的三個詞語:漫天飛舞、亂砍濫伐、泛濫成災。然后組織學生說一說這三個詞語分別描寫的是誰?并說一說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設計既鞏固了字詞,又回顧了課文的整體內容,是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復習,環(huán)保的意識也自然融匯其中。學生會強烈地感受到: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
第二板塊:思考“為什么說‘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
1.學生讀課文2、3、4自然段,圈劃出能夠看出森林重要的語句。其實,這里是從沙漠的“討厭”來寫出沒有森林所造成的危害。
2.學生讀文5、6、7、8自然段,圈劃出能夠看出森林重要的語句。一方面寫河流的“兇猛”,一方面寫森林是個“水庫”。重點指導學生理解云雀媽媽是如何簡潔、準確、有序地介紹“森林水庫”的。
3.學生讀文9、10、11自然段,圈劃出森林重要的語句。體會云雀媽媽從兩個方面簡潔、有序地介紹森林是空調器。
第三版塊:落實“先有條理地說說,再寫下來”。
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交流情境:小云雀想把對森林的認識和自己的心愿告訴周圍的小伙伴,你覺得它應該怎樣說呢?
在這樣的話題指引下,教師指導學生搜集整理剛才圈劃、交流的內容,圍繞“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個話題,先讓學生有條理地、從正反兩個方面說說,再寫下來。
這樣的教學,內容設定合理、教學流程簡潔,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運用語言的能力。編者意圖在這里得到了體現(xiàn),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總之,關注編者意圖是新課標倡導的主要理念之一。教師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結合這一維度確立教學內容,發(fā)掘文本的教學價值。當然,在運用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教材是固定的,編者意圖也是基本固定的,但是教學是靈活的,教師應該準確地解讀編者意圖,將其作為教學的重要參考,要有選擇性地、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選用。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