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升
論述類文本閱讀,是高考考綱規(guī)定的必考內(nèi)容,也是高考語文極具變化性與區(qū)分度的板塊。它命題材料廣泛,涉及政治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文藝學、倫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文本具有新、寬、嚴、精的特點,題干客觀、主觀型兼顧,可以根據(jù)整體試卷命制要求進行設置,難易宏微主客時空變化豐富,考查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各個層面。因此,論述類文本閱讀是高考語文備考的一個潛在難點。在以往的備考訓練中,學生大多停留在習題技巧解析層面,而對文本的解讀把握模糊、片面,失去了解題過程中清晰有序的依據(jù),解答習題時存在感性蒙猜、跳竄反復、單一對應等突出問題。題做完了而文本內(nèi)容未圈點一字,一片空白,這空白也正是解題思路模糊的直觀體現(xiàn)。每年高考,論述類文本作答的“悲喜劇”都要上演。
當前,論述類文本備考訓練存在著“四缺”的突出問題:一是缺乏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意識;二是缺乏結構意識,不善于借助層次分析把握內(nèi)容要點;三是缺乏文本意識,作答過于主觀隨意或表達膚淺;四是缺乏提煉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抓住“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這個基本能力訓練點,運用提要積累法,能突破文本理解這個難點。
考試大綱對論述類文本的能力層次要求是這樣表述的: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2.分析綜合C:①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③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研讀這些要求后就會發(fā)現(xiàn),“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這個板塊承上啟下的依據(jù)性能力點。篩選關聯(lián)著重要概念與句子,整合則統(tǒng)領著結構思路、要點中心與觀點態(tài)度。整合有內(nèi)外之分,能力層次要求屬于內(nèi)在整合,它必須借助于簡明的外在文本材料去展開。那么,如何篩選建構這樣的文本材料框架就是關鍵?!疤嵋e累法”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提要積累法”借助語言文字應用部分壓縮語段的方式方法,以篩選文本關鍵詞語為方式,從話題性質(zhì)類、狀況特點類與關系條件類三個層面辨析篩選出系列關鍵詞語,使之形成對應與照應關系,以點帶面,讓文本材料要點帶動內(nèi)在能力訓練與思考辨析,以“點穴”的方式打通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意氣神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應從現(xiàn)代漢語語法角度補充強化有關詞語的基礎知識,以便對詞類層次與內(nèi)涵指向保持敏感。
下面讓我們結合近三年新課標全國卷Ⅰ中的論述類文本進行分析。2015年高考的文本內(nèi)容摘編自王芳的《宋代信用的特點與影響》。運用“提要積累法”,我們篩選出的文本要點提綱是:
A話題性質(zhì)類:宋代信用、信用形式(借貸/質(zhì)、押/典/賒買賒賣)、信用工具(茶引、鹽引/交子、關子、會子);
B狀況特點類:呈現(xiàn)新特點、多種(政府私人/擔保形式/宋代形成/普遍)、新型紙質(zhì)(異地兌取/大宗、跨地區(qū)交易);
C關系條件類:又、新(主要、多/質(zhì)庫、解庫/典權人與出典人/也、幾乎)、和(除了……也……既……又/先交納現(xiàn)錢)。
利用此提要,就能快速準確地理清文本概念、句子的要點與關系,三個小題中的不正確選項也能快速找到解答依據(jù)。第一題不正確項A項,宋代的信用進入迅速發(fā)展時期,借貸、質(zhì)、押、典、賒買賒賣等信用形式的產(chǎn)生是宋代金融的一個新特點,錯在“等(全部)信用形式的產(chǎn)生是宋代金融的一個新特點”這一點。第二題不正確項B項,各類新型紙質(zhì)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發(fā)行的,其發(fā)行目的是為了解決貨幣流通領域的割據(jù)性等多方面的問題,文本中“通過民間自發(fā)力量和官府的強制推行”中的“和”字便是依據(jù)。第三小題錯項D項,有整合理解的特點,當全文要點、關系邏輯理清之后,這種綜合性辨析也就迎刃而解。
需要說明的是,“提要積累法”中“積累”有三層含義:一是積累訓練需多次反復,達到熟練,養(yǎng)成快速閱讀、準確摘要、圈點勾畫的閱讀習慣;二是注意理解揣摩,在內(nèi)在認知積累與思考整合上養(yǎng)成審讀習慣;三是可適當借鑒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主觀客觀題型結合的方式,變純粹的客觀題訓練為主觀客觀題結合的訓練,使辨析判斷與表達應用相結合,從而走出技巧性應試訓練的峽谷。
2014年的論述類文本摘編自王曉旭《美的奧秘》。運用“提要積累法”,篩選整合的文本要點可以是:
A話題性質(zhì)類:悲劇、審美、價值、載體、原因、表現(xiàn);
B狀況特點類:沖突、抗爭、文學藝術、心理、距離、對待痛苦與死亡;
C關系條件類:美好、毀滅、最根本、只能“審美”地加入、人的偉大與崇高;
2013年的文本摘編自李學勤《〈老子〉的年代》,我們篩選整合的文本要點可以是:
A話題性質(zhì)類:老子其人其書的年代、紙上材料、地下材料、共通、文句、老學先于孔學;
B狀況特點類:異說、懷疑“黃”“老”合抄之本不會晚于戰(zhàn)國早期、《論語·衛(wèi)靈公》和《論語·憲問》;
C關系條件類:自《史記》以來、過去、大多、根本改變、許多、甚多、可以認為確實可信。
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方法可以靈活運用,只要達到快速準確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的目的即可。
關于“整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目標部分把它放在五個層面的第一層面“積累·整合”,具體表述為: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究竟我們要整合什么,究竟怎樣去整合,這很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推敲。站在文本閱讀訓練的角度,“整合”應該有五個層面:整合文本重要信息,整合文本邏輯關系,整合文本態(tài)度傾向,整合文本相關知識點,整合文本閱讀行為;應該體現(xiàn)三個結合,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結合,思辯性與表達性的結合,這樣才更符合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
接受學習的觀點認為,從學習過程來看是將新的符號、概念和命題整合于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使新舊學習材料的內(nèi)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即信息內(nèi)化,融為一體而儲存下來,以便日后可以再現(xiàn)并運用。也許這一段話可以作為本文很好的結尾,整合就是一個外在材料符號與內(nèi)在認知結構、舊有內(nèi)容與新學知識能融合并儲存的過程,它的核心在于有序有效地內(nèi)化,讓我們共同關注“篩選·整合·提要·積累”。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渭南高級中學(7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