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忠
全國十大地方劇種之一、源于長江中游荊州的漢劇(又稱漢調(diào)),清代流傳至洞庭湖南,成為湘省重要劇種之一。再向南至廣西,成為桂劇的一部分。沿長江溯流西行,成為川劇胡琴腔和滇劇襄陽腔(源于漢調(diào)襄河派)的一部分。那么,漢劇向北的走向如何呢?
今天,我與一位文友乘一葉扁舟,沿碧綠的漢水而行。小船在水面輕輕搖蕩,微風拂面,槳聲乃,水鳥在船后追逐著浪花,也追逐著浪花里泛起的小魚。水在動,魚在動,船在動,我的心也在動。時有白云飄過,影投水面,如碧綠的緞帶上繡滿了深藍的花紋。兩岸青山聳峙,山谷百轉曲回。青山的倒影隨著柔波蕩漾,水有多長,倒影就有多長,如飄舞的玉帶,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行至漢水與洞河匯合處,眼前突然一亮:一座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的古戲樓呈現(xiàn)在我面前。當?shù)匾晃煌诵堇蠋煾嬖V我,這里曾是遠近聞名的“戲窩子”,一度戲樓遍布。那時候,月月有廟會,會會唱六七天戲,稱“會戲”;遇農(nóng)歷節(jié)日,就演“節(jié)戲”;信佛敬神者為表達對神靈的虔誠,往往出資包演一場或多場戲,稱為“愿戲”;違犯鄉(xiāng)規(guī)民約者,常罰其為眾人包演一場戲,是為“罰戲”。也就是說有看不完的戲,聽不完的曲。他的祖父就是漢劇票友,有事無事總愛哼幾句漢調(diào)二黃,說一段二黃道白。
說到漢劇,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兒時,我常隨外婆和舅舅在枝江縣江口人民劇場、隨爺爺和父親在沙市人民劇場觀看過漢劇,時隔50多年,還依稀記得當年的一些情景。我與這位老師坐在依山而建、面臨清波粼粼的漢水的古戲樓下,在徐徐清風吹來的山花綠草芳香中,開始聊起漢劇。
清朝初年,隨著湖廣大批移民至川陜,長江中游的漢劇也隨移民者的步伐傳入秦嶺、巴山、漢水間,成為陜西除秦腔外最大的劇種和士、農(nóng)、工、商等各界人士陶情冶性、自娛自樂以及教化民風的重要形式之一。有人統(tǒng)計:從明末至20世紀50年代初的400余年間,僅安康地區(qū)就有各類戲樓240余座,其中能知建造年代者100余座。這些戲樓多密集于漢水流域兩岸寬谷地帶和月河、任河等10余條漢水支系的縣城、集鎮(zhèn)。其中61個大鎮(zhèn)有118座戲樓,瀕臨漢水的商埠碼頭14個鎮(zhèn)有50座戲樓,僅安康城內(nèi)就有戲樓22座。漢陰縣自雙乳街至平梁鋪百里長、20里寬的川道中,有戲樓45座。
這位老師告訴我:早在清乾隆二年(1737年),紫陽縣蒿坪東明寺樂樓即有漢調(diào)“乾勝班”登臺演出的壁題。當時,漢調(diào)又稱漢調(diào)二黃、土二黃、本地二黃,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漢劇。陜南土二黃入川,形成“川二黃”,又稱“胡琴戲”或“絲弦戲”,為川劇五大聲腔之一。東北渡過黃河,形成“晉二黃”“上黨二黃”。自陸地入豫境,豫西仍稱“漢調(diào)二黃”,而懷慶府(今河南沁陽)一帶則稱“懷二黃”。有學者考證:清乾隆年間“西安流行的秦腔實為陜西土二黃聲腔劇種”(程硯秋、杜穎陶:《秦腔源流質(zhì)疑》,《新戲曲》二卷六期)。
陜西漢劇唱腔主調(diào)有上、下二調(diào)。上調(diào)即二黃調(diào),善于表達沉痛、抑郁、嚴肅、悲憤、惋惜等氣氛與情緒,每用于正劇、悲劇演唱;下調(diào),即西皮調(diào),慣于表達舒暢、爽朗、豪邁、灑脫等情緒和氣氛,具有樂多于哀的特點。此外,還有昆曲、吹腔、四平等雜腔什調(diào)。
陜南漢劇有數(shù)十種板式,400多首曲牌,收入《陜西省傳統(tǒng)劇目匯編》的漢調(diào)二黃有1032個劇目,其中春秋戰(zhàn)國故事劇目208個,秦、漢、三國故事216個,兩晉、五代故事50個,隋、唐故事162個,宋朝故事162個,元、明、清故事158個,無朝代故事68個。藝人將這些劇目歸稱“三本半”:封神、列國為一本,秦、漢、三國為一本,唐、宋、元、明、清為一本,野史外傳為半本。其主要樂器以胡琴(俗名二弦子)、二胡、月琴為主,俗稱“三大件”。體裁上有正劇、喜劇、悲劇、悲喜劇、耍戲;形式上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和唱做并重、文武兼?zhèn)涞娜挟攽虻取?/p>
陜西漢劇與湖北漢劇的角色大同小異,也分十大行當:一末,老生,演老齡男性人物,帶白須或麻須,唱做并重;二凈,面部勾勒臉譜的男性人物,俗稱大花臉;三生,中老年男性人物,帶黑三口條,又稱須生或三須,分文武兩類;四旦,性格剛毅、舉止端莊的中青年女性,稱正旦,常穿青素褶子,又稱青衣旦;五丑,面部用白粉勾畫臉譜,與大花臉、二花臉對比又稱三花臉;六外,俗稱毛凈、二凈、二花臉;七小,年輕不掛須的男性,又稱小生;八貼,又稱貼旦,泛指青衣、老旦以外的其他婦女角色;九老,老旦即老年婦女;十雜,無固定歸行的角色。十門角色,各有獨具特征的唱、念、做、打、舞、眼、手、身、口、步等基本表演程式與規(guī)范要求。
十大行當中,每一行當又細分歸類,如:生有蟒袍生、靠架生、紗帽生、羅帽生;小生行有貧寒生、袍帶生、短打武生和長靠武生之分;丑有官帶丑、巾子丑、賴歹丑等;一末代中軍、家院、師爺及老旦等;二凈代搖旦、武老旦;三生代掛半個白須;四旦代小王子;五丑代草鞋花臉;六外代中軍、搖旦、豹兒臉;七小代書童、家院;九老代軍師;十雜門門不擋;等等。
“唱、念、做、打”系漢調(diào)二黃的基本功。“唱”居四功之首,歷代藝人創(chuàng)造出不同角色的發(fā)聲和唱法,以及咬字、用氣的一系列技巧,講求字、聲、情、氣、味,從而達到死腔活唱、聲情并茂、韻味俱佳的藝術效果。“念”即念白,亦稱道白、白口。藝人重視念白,有“千斤白、四兩唱”之訣?!白觥奔幢砬椤!按颉奔次湫g和翻跌技藝。由唱念功、腰腿功、頂功,斤頭、把子、毯子功、架子功等組成文功、武功兩大類。
坐在古戲樓前,戲樓當然是我們的重點話題。老教師說, 舊時鄉(xiāng)村演戲多在草臺。草臺臺基一般高過人頭,或借勢土臺,或立木鋪板,前臺三面敞開,臺頂及后臺四周搭圍布棚或席棚。戲班演出備一幕二簾,劃分前后臺,前臺裸露,后臺隱蔽,以一桌二椅作演出景具,敷演天上人間。幕、簾,多為紅布制,少數(shù)綢制。掛在上下場門之間的大幅稱“中堂幕”“臺?!?,掛在上下場門的條幅稱“馬門簾”。幕簾有繡綴繪畫成圖案裝飾。桌、椅是傳統(tǒng)戲主要陳設。桌為條形,椅為靠背方椅(比生活用椅高,便于表演坐式),上加紅、藍、粉、黃、青、白六色絲繡圖飾的幔帳。
我記憶中的古戲樓臺口額枋上有掛燈鐵環(huán),也有戲樓在臺口欄桿上增設兩個木樁供放油燈,增加光亮。油燈有陶碗或鐵制的燈盞,內(nèi)裝菜籽油、棉籽油或芝麻油,以棉線為燈芯。后來改用馬口鐵皮做油壺、四方開嘴、多芯照明的煤油燈,進而增加玻璃罩俗稱草帽煤油燈,并由額枋掛燈改掛戲樓前上空,既擴大了光照范圍,又減少了舞臺油煙。
記得有個戲班演《莫成替死》時,臺口放三四個盛滿白酒的碗,刀斬莫成時,點燃白酒,閃閃綠光映照著跪地的莫成,氣氛陰森。
我還記得,傳統(tǒng)戲無音響效果,演員唱、念,樂師的演奏,全靠自身嗓音和功力傳聲。樂師以嗩吶模擬嬰兒啼哭聲、雞鳴鳥叫聲,揉滑琴弦模擬車輪聲,叩彈琴弦可表現(xiàn)繡花女合股絲線試其松緊的“嘣”脆聲。鼓師以不同節(jié)奏、音量、技法變化的鼓聲加鑼聲、镲聲,既可表現(xiàn)深夜沉沉、更漏幾點,也可渲染官府審案、將帥升帳的肅殺氣氛;既可代告狀人擊鼓之聲,也可表現(xiàn)開刀斬首、人頭落地聲;還可代作雷聲轟鳴,加上大镲互磨發(fā)出水聲、風聲。“前場”師傅吹鳴長號模擬戰(zhàn)馬嘶叫。“火彩”師傅手指緊捏燃燒的火紙折條,按不同方位,順火勢撒出掌心握放的松香末,粉從火燃,既可表現(xiàn)“濃煙烈火”“火山火海”,也能配合演員的做、打,擬作“騰云駕霧”“夢幻虛境”“神妖變化”“布陣斗法”“出入地獄仙府”“還陽凡間人世”等。
空曠山谷中的古戲樓的風鈴聲在秋風中格外蒼涼,似乎在訴說當年的春花秋月、晨鐘暮鼓、冷泉佳話、高山流水、江楓客船、聲色犬馬、悲歡離合、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隨著電視、網(wǎng)絡的日益繁榮,傳統(tǒng)戲劇正日益衰落,今天舉目四顧,還有幾人能知漢劇、能唱漢劇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