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有順
2006年前后,黃金明在《少年史》等作品里,用了大量篇幅來寫他記憶中的少年時代,還有他的出生地。如今,約十年過去了,在《器物記》中可以看到,黃金明依然在試圖喚醒記憶中的鄉(xiāng)土世界,用以連接當下與過往的,是各種形式的器物:木器、陶器、竹器、燈盞等等。在這些器物當中浮現(xiàn)的,則是他的童年記憶。這種對出生地和童年記憶的持續(xù)書寫,并沒有令我感到奇怪,更沒有令我厭煩,相反,我對此深表理解,也覺得他用力的方向是對的。
童年的記憶,對于一個作家的寫作來說,往往是決定性的。格林說過,作家的經(jīng)驗在他的前二十年的生活中已經(jīng)完成了。而中國的很多作家之所以熱衷于寫故鄉(xiāng),也是其來有自。許多的中國作家,都有一個從鄉(xiāng)村到城市的遷徙經(jīng)歷——少時在鄉(xiāng)下生活,成年后留在城市工作,可是,他們對于城市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回憶起那些童年的、鄉(xiāng)村的記憶,反而覺得親切。所以,當代文學中,作家們寫得最好的,還是那些與鄉(xiāng)村、小鎮(zhèn)有關的作品。何以城市生活在作家嚴重變得如此僵硬而缺乏感覺?因為城市是一個公共世界,它往往抹平了個人的感覺差異,城市生活中所看見的、聽見的、吃的、住的、玩的,幾乎千篇一律。這樣的生活,本質(zhì)上是非文學的——文學所表達的恰恰是個別的、私人的感受。因此,我尤為重視文學寫作中那些精微的、地方性的、小視角的、生機勃勃的經(jīng)驗與記憶,那種無法被粗暴的消費文化所分割和抹平的記憶,我覺得這才是文學書寫中最動人的景觀。我把這個記憶的原點稱之為寫作的根據(jù)地。真正的寫作,總是起源于作家對自己最熟悉的人、事、物的基本感受,離開了這個連接點,寫作就會流于虛假、浮泛,甚至空洞化。因此,從終極意義上說,寫作都是朝向故鄉(xiāng)的一次精神扎根,他在出生地,在自己的經(jīng)驗形成的環(huán)境中,鉆探得越深,寫作的理由就越充分。無根的寫作,只會是一種精神造假。
黃金明多年來所著力營造的,正是屬于他記憶和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景觀。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寫作,他的寫作根基可以說是越來越深了,也有了不一樣的氣象。在《器物記》中,這種努力也并不難發(fā)現(xiàn)。大概是因為他也寫詩,長于抒情,善于以感性的語言表達個人的所思所想,因而在《器物記》這樣的散文中,他試圖另起一路,以理性的、客觀的筆墨來再現(xiàn)鄉(xiāng)土世界的圖景。他為這種寫作設立了一個特殊的原點——不是人,而是物,是各種各樣的器物。他試圖借助對器物的知識性考掘而復原一個原初意義上的鄉(xiāng)土世界。比如寫到竹器的時候,他首先關心并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竹子的種種實用功能?!爸劣谄渲谱魍婢?、工藝品、美學意義以及君子之風的道德寄寓,農(nóng)民既不了解也不關心”,而這正是他本人這樣的寫作者或知識分子原本“關心”的所在。不難看出這里面有一種努力——他試圖拋棄先在的預設或前理解,以客觀的筆墨來寫出竹器之于鄉(xiāng)土世界的意義。
在“木器與木匠”與陶器這兩節(jié)中,這種對器物的知識考掘的意圖,要遠為猛烈,也遠為激進。與這種精細的考掘相連的,則是一種建立地方性知識的意愿——通過器物的差異,來寫出器物本身的普遍性意義,器物的普遍性又獨屬于他的故鄉(xiāng),與其他區(qū)域相比較的話,有其獨特之處。因此最終,這種器物描寫所指向的,所揭示的,與其說是普遍真理,毋寧說是一種地方知識。
這種寫法,賦予了黃金明的作品以充沛的實證精神,讓他的作品在具象的層面建立一種說服力。不過值得的是,對器物的知識考掘,乃至于地方知識的建立,對于文學作品來說,都只是其中的一環(huán)而不應該是終點。文學最終抵達的,應是物與人相交織、融合無間的生活世界。如果只見器物而不見人,如果說對器物的知識考掘與地方知識的尋求不能跟活潑潑的人心世界通而為一,那么這樣的書寫很可能只具備民俗學或人類學的意義,缺乏文學的魅力。
讀《器物記》中寫木器與陶器的部分時,我一度暗暗為黃金明捏一把汗——不斷涌現(xiàn)的器物,時常有遮蔽生活世界的危險。好在越往后,這種危險開始逐漸減弱。尤其是寫燈盞那一節(jié),黃金明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我坐在院子里,光憑那熟悉的腳步聲,就知道父親已回到村口,但要等好幾分鐘,才能在燈盞的微光看清他疲倦的面容。黑暗使那些無法發(fā)光的事物被遮蔽了,但同時使某些發(fā)光的東西彰顯。只有夜晚才提醒我,太陽遮蔽的東西也許更多,譬如月亮、星星、燈盞和螢火蟲。這些或近或遠或大或小的發(fā)光體,它們像閃光的釘子,使黑布袋般的夜晚出現(xiàn)了漏洞。如果不是夜晚,我將無法看清一只螢火蟲黯淡的藍光。所有的燈盞都在模仿太陽?!敝T如此類的文字,才真正讓他筆下的生活世界和人心世界變得鮮活,靈動。那些潛藏在器物中的作家個人的獨特感受、經(jīng)驗和記憶的根須,真正被語言照亮了。
(黃金明的《器物記》刊于《文學港》雜志2015年3期,獲2015年度《文學港》雜志儲吉旺文學獎優(yōu)秀獎)
線索·距離·姿態(tài)
——讀俞妍小說集《蝸?!沸「?/p>
南志剛
橋
這些橋上除了我
什么也沒移動
我始終知道它會這樣
看看吧,在每座橋上移動的
只有我
我們所知的一切
甚至朋友
也在沉寂的鐵欄中排成一線
我就像一根欄桿柱
來回經(jīng)過
回聲
從大理石紋的河里升起
來自空白之鐘的光芒噼啪作響
就像一卷空白膠卷
我們
如今生活在哪里
在哪一面哪一面
你會在那里嗎
教 堂
高墻
蒼白的磚石就像
崖面上的巴比倫
上帝的
房子
在后面的樓上
面對河流的
唯一的窗前
我在那里
像孩子一樣抬眼
現(xiàn)在萬物都消失了
墻壁倒塌下來
祭壇
唯有我還在風中佇立于
野草叢生的巖石上
這里沒有建筑物
有我那
在它們之間認識了新娘
并呼喚她的
雙手
她在她所不在的任何地方
就是手
四月里的平靜
初來的霧靄
群山就像我所熱愛的
房子里的碟子擱架
遠山
昨夜星辰在片刻間
就停止顫動
光芒在這個早晨將對我講起
那與我有關的事情
印 痕
白色小徑上
軍號將從看不見的墻頂吹響
遠得讓極目可見的床
被整理得無瑕
那每個旅行者攜帶財產(chǎn)之處
淺淺的印痕
潔白在每一聲腳步后
回到小徑,旅人們
從不曾以單行縱隊遇見
那在雪花飄落之際
加深了
相同影子的人
門
你記得我怎樣敲打門
踢踹門
仿佛我或者門是壞東西
后來門打開
我進入
虛無
星光
雪花飄落
一個空王位
雪花旋動在地板上
在腳的周圍
在一件樂器上
我們一直
試圖對話
我們一直試圖在它上面
長久地對話
因為時間
片斷散落在那里
發(fā)出
話語的回聲——我們最后的話語懇求
著
懇求
著
片刻間通過聾聵的星光
你就知道我們
在這樣一間屋里跳過舞
我遲遲進來
而你遠離門
我不得不與你
跳舞,在你的后面,在我能
觸及到你的前面
但這比任何人
所能想的都晚
稀疏的
雪花飄落在
一口空鐘里
照亮那把椅子
我能完全轉(zhuǎn)身嗎
現(xiàn)在我該跪下嗎
到處都沒有門
同 時
我們交談之際
成千上萬的語言
就一言不發(fā)地傾聽
當我們關門之際
鳥群就飛越無窮無盡的
光芒的冬天
當我們簽名之際
我們當中更多的人
就放棄
又永不會作答
那未寫過的詞語
在這支鉛筆里面
蹲伏著那未被寫過
未被說過
未被教過的詞語
它們隱藏著
它們在那黑暗中的
黑暗中醒著
聽見我們
卻不會因為愛
因為時間、因為火焰而出來
即使在黑暗消退的時候
它們也在那里
隱藏在空中
來臨的眾多日子可能穿過它們
呼吸它們
沒有誰更為聰明
這能是什么手跡
它們不會展開的手跡
用什么語言
我才會辨出它
我才能跟隨它
去書寫萬物
真實的名字
也許沒有
很多
可能只有一個詞語
而它就是我們需要的一切
它在這支鉛筆里
世界上的每支鉛筆
都像這支
話 語
當世界的痛苦找到話語
它們聽起來就像歡樂
而我們經(jīng)常邁著
泥土之腳去跟隨它們
并用心記住它們
然而當世界的歡樂找到話語
它們就痛苦
我們經(jīng)常帶著
我們的水之手離開
當?shù)仄骄€消失
當?shù)仄骄€消失
軀體保持水平
大地保持水平
但別的一切
都垂直
腳掌垂直
因此它們可以攀登
它們等待
血管垂直
因此血液無法流動
因此血液下沉
并無朝著其而下沉的中心
手握住的東西垂直
因此它們可以感覺它
它們釋放
眼睛看見的東西垂直
始終垂直
它們依然認不出它
聲音垂直
因此它們在最初
聽不見
任何東西
叫喊
對失去翅膀的回憶
一個時刻來臨
關閉我身后的一道門
而整個夜晚都在我面前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