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哨震?オ?
[摘要]《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教材中文字相對淺顯的一篇古文,但是作者作為明朝遺老,寫《湖心亭看雪》時清朝的文字獄已鳴鑼開場,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文本的情感表達深沉、朦朧,給學生的情感解讀帶來很大障礙。另外,張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擅長“細瑣處見真情”,這同樣造成情感解讀的障礙。結(jié)合教學實踐,就教師如何引領(lǐng)學生解讀《湖心亭看雪》的情感提出相關(guān)策略。
[關(guān)鍵詞]湖心亭看雪情感解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00020
如何引導(dǎo)學生透過文本表層含義,窺探《湖心亭看雪》蘊含的情感世界,這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師努力的方向。課程標準引領(lǐng)下的語文教學,不再一味向?qū)W生灌輸教參的標準解讀,也不再單向還原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是在大力拓展學生解讀空間的基礎(chǔ)上,師生合作實現(xiàn)對文本內(nèi)涵的重新建構(gòu)。
當然,情感解讀不是任學生自由發(fā)揮,教師必然要立足于教學目標、時代背景,對《湖心亭看雪》的情感解讀目標進行預(yù)設(shè)。結(jié)合初二學生的認知基礎(chǔ),教師可以把情感解讀目標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文本表層展現(xiàn)的“賞雪的癡迷”,二是文本深處流淌的“亡國遺民的苦楚”。
值得注意的是,《湖心亭看雪》粗看起來語言表述上有不少自相矛盾、不合常理之處,細讀起來,會發(fā)現(xiàn)文本展現(xiàn)的不合理之處,恰恰是作者留給讀者的情感解讀指南。教師需要引領(lǐng)學生扒開文字間的縫隙,窺探文字背后流淌不息的真摯情感。
一、“賞雪的癡迷”情感解讀策略
1.關(guān)注“反常的賞雪時間”
“反常”指《湖心亭看雪》的文本表述與學生日常經(jīng)驗存在較大差異。利用“反常”設(shè)計問題,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以下,借助教學片斷進行具體論述。
師:船夫認為張岱“癡迷雪景”,你認同船夫的觀點嗎?
生:我認同船夫的觀點。從“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一句可以看出雪后的西湖非常冷,沒有游客,連鳥都凍得不叫了。張岱能冒著嚴寒欣賞西湖雪景,說明他癡迷雪景。
生:“是日更定矣”這一句說明賞雪時間為晚上八點左右。這么冷的天氣,又是晚上,一般人不會出門賞雪,但張岱去了,這也體現(xiàn)出他對雪景的癡迷。
生:“擁毳衣爐火”這一句說明張岱穿著皮衣,抱著火爐。下雪天,張岱出門也怕冷,但天氣再冷,他也要欣賞雪景,真是癡迷。
生:“余住西湖”這句話讓人感到張岱的行為怪異。住在西湖邊,經(jīng)常能欣賞西湖美景,一般人可能看膩了,至少不會晚上去賞雪。這也體現(xiàn)出張岱對雪景的癡迷。
師:一般人喜歡西湖雪景,就是有空的時候欣賞一下,而張岱不顧嚴寒夜游西湖,的確稱得上癡迷。
2.關(guān)注“不知道乘客人數(shù)的小船”
張岱對雪景的癡迷,不單體現(xiàn)在賞雪時間的特殊,還體現(xiàn)在他筆下的小船乘客人數(shù)自相矛盾。教師可以拋出“小船上到底有幾個人”這樣簡單而有趣的問題,引導(dǎo)學生立足文本,拓展思維。以下,通過教學片斷具體論述。
師:小船上有幾個人?
生:一個人。“獨往湖心亭看雪”說明船上就張岱一人。
生:文章結(jié)尾寫“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說明船上還有一個船夫,總共兩個人。
生:從“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可以看出不止兩個人。
師:到底幾個人?
生:小船上或許兩個人,或許三個人。古代“三”可以表示數(shù)量多,就是說船上可能很多人。
生:至少三個人。“擁毳衣爐火”自然需要照顧爐火的仆人,船上或許還有其他仆人,像書童、丫鬟等。
師:張岱為什么不仔細交代小船上有幾位乘客?
生:我想,張岱覺得這些人都不重要,他是去看雪景的,欣賞雪景的只有他一個人。舟子、仆人都是為他服務(wù)的,不是去賞雪的。
師:真正去欣賞雪景的只有張岱一個人,所以張岱認為自己“獨往湖心亭看雪”。小船上乘客數(shù)量的自相矛盾,恰好突出張岱對雪景的癡迷。
二、“亡國遺民的苦楚”情感解讀策略
1.關(guān)注“一句奇怪的對話”
《湖心亭看雪》中有一句奇怪的對話。張岱問偶然相遇的游客“你們叫什么名字”,游客居然回答“我們是來自金陵的游客”。乍一看,張岱寫得莫名其妙,答非所問,深入分析卻發(fā)現(xiàn)這是引導(dǎo)學生觸摸作者情感世界的有效途徑。以下,通過教學片斷具體論述。
師:這位同學,請問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劉名軒。
師:同學們,我和劉子軒的對話正常嗎?
生:正常。
師:“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這個對話正常嗎?
生:感覺不正常。張岱問游客姓名,游客們卻回答“我們是來自金陵的游客”。
生:還有“客此”一詞說明游客們強調(diào)自己客居杭州,就是不說自己的姓名。
師:這一句明顯是答非所問,可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生:我想張岱寫文章時忘記了游客們的姓名,就隨便敷衍了一下。
生:不可能。就算張岱忘了游客姓名,他可以表述為“我問游客哪里人,游客們回答金陵人”,這樣文章就顯得通順了。
生:我想關(guān)鍵在“金陵”,我知道金陵是明朝國都。作者寫這一句奇怪的對話,或許就是吸引讀者去關(guān)注“金陵”這兩個字。
師:金陵就是南京,明朝國都。張岱在“金陵”二字背后埋下了很深的情感,等待我們?nèi)ネ诰颉=鹆晗笳髅鞒?,當張岱寫《湖心亭看雪》時,明朝已滅亡,所以他想通過“金陵”二字表達對明朝的思念,抒發(fā)自己的亡國之痛。至于“客此”二字,是因為張岱覺得自己如同游客,客居在清朝,他的家(明朝)早已經(jīng)沒有了。通過一句奇特的對話,張岱把亡國遺民的痛苦深沉地表達了出來。
2.解讀“只有幾個影子的雪景”
張岱非常喜歡西湖美景,但《湖心亭看雪》所描繪的西湖雪景非常特別,只有幾個影子,這與他平常所描繪的西湖截然不同?!办F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睆慕庾x情感的角度來講,這段文字同樣非常重要。以下,通過教學片斷具體論述。
師:張岱主要看到了什么景物?
生:幾個影子。
師:居然是幾個影子?
生:這句話對影子的描寫最詳細,除了描繪天地間白茫茫一片,就剩下湖上的四個影子:長堤的影子、湖心亭的影子、小船的影子、乘客的影子。
師:我們知道張岱癡迷雪景,難道他癡迷的竟然是幾個影子?
生:當時是晚上八點以后,估計什么也看不清,能看到的只有影子。
師:品味一下作者的心情。
生:孤獨、寂寞。一眼望去,除了幾個影子,天地間什么也沒有。
師:靜悄悄的夜,白茫茫的天地,只有幾個模模糊糊的影子與作者為伴,的確讓人產(chǎn)生孤獨、寂寞的感覺。其實,這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心感覺,景物描寫與他“亡國遺民”的身份非常貼切。張岱寫過一本《西湖尋夢》,為什么叫“西湖尋夢”?因為西湖在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中化為一片廢墟,張岱只能在夢里尋找往日的美麗,尋找那些屬于明朝的美好景色。想象一下,寫這篇文章時,張岱描繪最多的是幾個模模糊糊的影子,從“亡國遺民”的角度來看,這是作者傳遞內(nèi)心痛苦的方式。
3.關(guān)注“滴酒不沾卻大杯喝酒的行為”
(1)張岱酒量與情感解讀的關(guān)系
這樣一來,產(chǎn)生一個重要的問題:張岱的酒量好不好?這直接涉及學生對情感的解讀結(jié)果。
如果張岱酒量好,那么面對知音(金陵人)時,盡力地一大杯一大杯喝酒就很不自然,無法有效展現(xiàn)他遇到知音時的內(nèi)心喜悅;如果張岱酒量不好,那么面對知音時,盡力地一大杯一大杯喝酒就顯得非常自然、合理,能讓學生明顯感到他內(nèi)心的欣喜。
(2)梳理張岱酒量好的依據(jù)
不少語文教師受人教版老教材(課程改革前)的影響,認為張岱酒量好。因為老版教材的“強”注釋為“痛快”。另外,《湖心亭看雪》課文注釋介紹張岱“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很容易造成錯覺——張岱既然是富貴公子,總會喝點酒。
所以,當新教材變更“強”字的注釋時,不少教師就認為不合理。有的教師依然延續(xù)長期以來的教學習慣,按老套路理解“強”字;還有的教師直接避開這個充滿爭議的注釋,教學時一筆帶過。
另外,許多教師在執(zhí)教《湖心亭看雪》時會引用張岱的自我介紹(選自張岱的《自為墓志銘》),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生平?!吧贋榧w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乍一看,這段文字給人的印象是張岱的嗜好很多。雖然文字中沒有提及張岱好酒,但許多人認為一個吃喝玩樂樣樣精通的紈绔子弟會喝酒是正常的,不會喝酒反而不正常。于是,這段文字經(jīng)常被教師拿來作為張岱能喝酒的依據(jù)。
(3)張岱其實滴酒不沾
新教材把“強”字注釋為“盡力”是正確的,因為張岱酒量極差。《陶庵夢憶》中有一篇《張東谷好酒》,文中介紹張岱的太公非常能喝酒,到后代就失傳了。張岱的父親遇到招待客人敬酒時,總是悄悄地溜走,一輩“滴酒不能沾”“酒只是不吃”。張岱同樣是滴酒不沾。
(4)張岱為什么要喝金陵人的酒
既然張岱平時滴酒不沾,他為什么要喝下金陵人遞給他的幾大杯酒?教師可以引導(dǎo)學生深入分析文本想要表達的情感。
淺層的情感解讀,張岱把金陵人當做知音,內(nèi)心欣喜萬分,所以大杯喝酒。這樣的解讀不是很合理。張岱既然滴酒不沾,他面對任何人,包括知音,都可以不喝酒。
深層的情感解讀,除了涉及張岱為什么要喝酒,還要思考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在喝完幾杯酒后,張岱馬上和知音告別了。古人總說知音難求,張岱為什么要馬上告別知音?
其實,張岱對自己的怪異行為作出了說明,就是接下的一句“金陵人,客此”。“金陵”“客此”是張岱永遠無法擺脫的精神痛苦??梢韵胂?,張岱不是因為偶遇知音的喜悅而喝酒,他是為了如同游客匆匆而過的故國。那一刻,他是用酒祭奠早已遠去的明朝。那一刻,國仇(明朝滅亡)、家恨(許多親人死于抗清斗爭)一起涌上他的心頭。于是,喝完酒后張岱馬上離開了傷心之地湖心亭,結(jié)束西湖賞雪之旅。
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張岱掩映在《湖心亭看雪》淺顯文字背后的復(fù)雜情感,值得細細解讀、品味。
[參考文獻]
[1]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尋夢[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2]張岱.夜航船[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