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鵬程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血漿B型鈉尿肽(BNP)與C反應蛋白(CRP)聯(lián)合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5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組, 同期46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兩組均進行血漿BNP與CRP檢測并比較。同時將研究組患者按照心功能分級分為Ⅰ、Ⅱ、Ⅲ、Ⅳ級, 四級均進行BNP與CRP檢測并比較。結(jié)果 研究組CRP與BNP兩項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71、30.59, P<0.01)。心功能分級越高(病情越嚴重), CRP、BNP水平越高, 不同分級之間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9.447、10.511, P<0.01)。結(jié)論 B型鈉尿肽與血清C反應蛋白均能很好地獨立預測慢性心力衰竭嚴重程度, 但二者聯(lián)合運用, 可更加客觀反映患者心臟功能及病情嚴重程度, 值得臨床借鑒。
【關(guān)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B型鈉尿肽;C反應蛋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27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因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障礙引起的心臟疾病, 具有發(fā)病率高、預后差等臨床特點, 以老年患者最為多見, 死亡率較高。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提高臨床療效, 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大意義[1]。作者旨在聯(lián)合應用血漿BNP與CRP兩種檢測手段, 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5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組, 其中男22例, 女29例, 年齡46~79歲, 平均年齡(63.5±10.8)歲。另選46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20例, 女26例, 年齡45~80歲, 平均年齡(64.1±11.1)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①研究組患者均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②對照組對象均健康, 未見心臟及心血管疾??;③本文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②合并惡性疾病者;③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者;④臨床資料不全或配合度較低者。
1. 2 方法 本研究所有受檢者均于清晨空腹取肘部靜脈血4 ml, 加入抗凝劑, 低溫冷藏保存待檢。其中2 ml以3500 r/min離心, 取血漿,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BNP;另外2 ml不做抗凝處理, 在血液凝固后將血清分離出, 使用特種蛋白儀檢測血清CRP, 采用免疫比濁法。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 1 兩組BNP、CRP水平比較 研究組CRP與BNP兩項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71、30.59, P<0.01)。見表1。
2. 2 不同心功能分級間BNP、CRP水平比較 心功能分級
越高(病情越嚴重), CRP、BNP水平越高, 不同分級之間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9.447、10.511, P<0.01)。見表2。
3 討論
心力衰竭是多種心血管疾病共同作用所導致的結(jié)果。心血管病變到一定程度后, 心肌收縮力會出現(xiàn)減弱, 心排血量減少, 不能滿足機體細胞代謝需要, 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心腦血管癥狀和體征。
BNP廣泛分布于體內(nèi)各組織, 尤其是心臟, 以右心房居多。血漿中的BNP主要來自于心肌細胞的分泌。當心力衰竭引起心室壁張力和心室壓力負荷增加時, 大量BNP合成后分泌入血, 發(fā)揮生理作用, 促使血漿BNP隨著病情加重而顯著升高。臨床研究顯示[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負荷會隨著病情加重而增加, 而BNP水平可隨之顯著提高, 二者呈正相關(guān)。CRP具有激活補體、促進吞噬細胞活性等作用, 在健康人血液存在極微量, 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為損傷的心肌細胞膜大量出現(xiàn), 與CRP結(jié)合后, 會激活補體、啟動凝血系統(tǒng), 從而導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4, 5]。因此, CRP一直視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獨立危險因素。
本文研究顯示, 研究組CRP與BNP兩項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71、30.59, P<0.01)。說明CRP與BNP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中具有指導性意義。心功能分級越高(病情越嚴重), CRP、BNP水平越高, 不同分級之間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9.447、10.511, P<0.01)。說明CRP、BNP水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情發(fā)生程度。
綜上所述, B型鈉尿肽與血清C反應蛋白均能很好地獨立預測慢性心力衰竭嚴重程度, 但二者聯(lián)合運用, 可更加客觀反映患者心臟功能及病情嚴重程度, 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唐世凡, 王朝暉, 朱秀華, 等. B型鈉尿肽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預后的關(guān)系研究.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2, 14(4): 343-346.
[2] 孫海英.螺內(nèi)酯聯(lián)合非洛地平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鈉尿肽前體及心功能的影響.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4, 21(4):492-494.
[3] 張鳳美, 王素梅, 劉樹業(yè), 等. BNP、hs-CRP聯(lián)合檢測在慢性心力衰竭預后評估中的價值.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2, 16(8): 1448-1451.
[4] 宋杰, 白晶.血清N端B型鈉尿肽原、心肌肌鈣蛋白I及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心力衰竭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4, 11(A01):69-71.
[5] 章小軍.血漿B型鈉尿肽與血清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臨床應用.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2, 9(12):1462-1463.
[收稿日期: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