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審判中心主義的構建為視角"/>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檢視與重塑:無罪判決異化困境與理性回歸
      ——以審判中心主義的構建為視角

      2016-05-26 02:11:26張元華
      西部法學評論 2016年2期

      張元華

      ?

      檢視與重塑:無罪判決異化困境與理性回歸
      ——以審判中心主義的構建為視角

      張元華

      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司法機關基本上不敢也不愿直接宣告無罪,無罪判決異化現(xiàn)象突出,引起了廣泛關注。無罪判決作為一種法定的刑事判決類型,系人民法院生殺予奪之重器,關乎當事人權益保障、犯罪分子懲治與社會和諧穩(wěn)定,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間。我國無罪判決率走低之現(xiàn)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司法人員在定罪量刑上逐漸趨同,辦案素質與能力不斷提高。但無罪判決率持續(xù)走低乃至趨零,逾越了其本應存在的合理區(qū)間。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程序的遵守不盡法,刑事司法程序中公檢法之間的制約不足、配合有余;二是次生的責任不易避,無罪判決所引發(fā)的諸如績效考評、責任追究、國家賠償?shù)却紊鷨栴}不容低估,更不敢忽視;三是出罪的環(huán)境不寬松,綜治維穩(wěn)形勢、黨政機關、社會輿論壓力(包括被害方)以及法官缺乏依法宣告無罪的勇氣等案外因素,極大地擠壓了無罪判決的適用空間。無罪推定若要固守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雙重目的,唯有從制度規(guī)范層面找準切入點與突破口,嚴格貫徹罪刑法定與無罪推定原則,限縮影響無罪判決異化的各種干擾因素,無罪判決方能依法理性回歸。

      關鍵詞:無罪判決;異化困境;審判中心主義;理性回歸

      細數(shù)近期發(fā)生的重大冤假錯案,如河南趙作海案、湖北佘祥林案、海南杜培武案、河北聶樹斌案、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浙江張輝、張高平案,最終皆宣告無罪,雖國家賠償也無法彌補被告方的傷害,更給司法公信力造成極其嚴重的損害。英語中使用“exoneration”來表示“無罪裁決”,實指一種官方行為,旨在宣布被告并未實施其先前被定罪的犯罪行為。*[美]薩繆爾·格羅斯等:《美國的無罪判決:從1989到2003年》,劉靜坤譯,第1頁。這是法官依法從檢控有罪到確定無罪推翻檢察官控訴的過程,需要嚴格的法律程序與獨立的審判權力等制度保障。一般而言,除非立法或刑事政策的驟然變化,刑事案件數(shù)量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而無罪判決率卻持續(xù)走低趨零,冤假錯案又不斷出現(xiàn),二者形成明顯反差。受個人有限理性、訴訟效益及主觀認識之于客觀事實的局限性等限制,控訴到法院的有罪判決不可能都準確無誤,從另一側面也體現(xiàn)出法官與檢察官、法院與檢察院、不同層級法院在事實認定、證據(jù)采信和法律適用上的價值歸屬。無罪判決雖涉價值判斷,但應有一個讓社會與民眾易于接受的合理比率?;诖艘暯牵疚倪x取應該宣告無罪而沒有作出無罪判決的刑事案件為對象進行研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jù)經得起法律的檢驗”。據(jù)此,《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綱要》要求,“到2016年底,推動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促使偵查、審查起訴活動始終圍繞審判程序進行?!睍r間之短暫,任務之艱巨,時下之關鍵在于找準問題癥結并進行多維程序解構,在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之間做到依法把控,實現(xiàn)“既不罪及無辜,又不放縱罪犯”的理性回歸。

      一、無罪判決異化之困境

      (一)無罪判決之現(xiàn)狀

      為了從宏觀上把握我國無罪判決趨勢,筆者查閱了2000-2014近十五年間的相關資料,分別梳理出無罪判決人數(shù)及公訴、自訴案件無罪判決人數(shù)(見表一)。*表中相關數(shù)據(jù)主要根據(jù)《中國法律年鑒》、《最高法院工作報告》及權威新聞媒體的報告歸類分析得出,具較強的真實性和可信性。自2000年以來,我國無罪判決率從1%下降到了1‰左右,下降幅度非常明顯,呈現(xiàn)兩種反?,F(xiàn)象:一是“一升一降”現(xiàn)象,即隨著法院收案數(shù)量增加,被告人總數(shù)也日趨增多,而無罪判決人數(shù)則不斷下降,形成了明顯的“剪刀差”;一是“同步下降”現(xiàn)象,即由于無罪判決總數(shù)日益減少,公訴、自訴案件中無罪判決人數(shù)也呈現(xiàn)不斷減少的趨勢,且每年公訴案件無罪判決人數(shù)都比自訴案件無罪判決人數(shù)少。這與域外普遍穩(wěn)定且較高的無罪判決率形成鮮明比照。近年來,美國聯(lián)邦法院通過陪審團宣布無罪判決的比例高達16%,而法官宣告無罪的高達40%以上,整個美國無罪判決率保持在17%-25%左右。*Donald C. Clarke. China' slow acquittal rate,at http://www.typepad.com/services/trackback/6a00d8341bfae553ef00d834fea37a69e2(2015-4-12).德國輕罪案件有罪判決率從1968年的64.8%降低到2000年的41.8%,重罪案件的有罪判決率則降到6.5%,該司法系統(tǒng)能否公正審判不禁讓人懷疑。*Nita.Comparison of the conviction rates of afewcountries of the world . at http://nitawriter.wordpress.com/2007/09/27/comparison-conviction-rates-world(2015-4-12).日本刑事訴訟法賦予檢察官具有偵查和提起公訴的權力,并規(guī)定嚴格的起訴標準,所以法院無罪判決率很低,其無罪判決率雖然相比美國而言有些低,即便如此也保持在1%左右。*DavidJohnson,The Japanese Way of Justice : Prosecuting Crime in Japan(2002),reviewed here.我國香港裁判法院的無罪判決率在45%左右,遠高于大陸無罪判決率。

      除此之外,筆者還檢索了北大法寶(pkulaw.cn)*http://203.0.64.54:8266/index.aspx menuname=case,其司法案例欄目共有案例與裁判文書2812318篇(含案例報道36199篇)。根據(jù)該網(wǎng)案例數(shù)量,宣告無罪案例占比0.602%,筆者認為該隨機抽樣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于2015年6月5日訪問。欄目,獲取“宣告無罪”刑事案件220件(另有行政案件1件、國家賠償案件2件)。從案件分布來看(見表二),無罪判決的地域性規(guī)律基本上不存在,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也沒有直接關聯(lián)。其中,無罪判決數(shù)量依次為湖南20件,廣西20件,云南16件,四川14件,福建13件,貴州13件,上海12件,海南11件,江蘇10件,其余省份均在10件之內。從法院審級來看(見表三),中級法院作出的無罪判決占比高達三分之二,在當前無罪判決率低的形勢下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其中,一審程序41件,占比18.64%;二審程序146件,占比66.36%;再審程序30件,占比13.64%;其他審理程序3件,占比1.36%。從案由來看(見表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73件,占比33.18%;貪污賄賂罪60件,占比27.27%;侵犯財產罪28件,占比12.73%,三者之和占比高達七成,其他類型案件占比各在一成之內,數(shù)量相對較少。

      表一

      表二

      表三

      表四

      (二)無罪判決之異化表征

      異化源自拉丁文“alienation”,《新華漢語詞典》將之定義為:“(一)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漸變得不相似或不相同。(二)哲學上指把自己的素質或力量轉化為跟自己對立、支配自己的東西?!?新華漢語詞典編纂委員會:《新華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1456頁。結合我國無罪判決的兩種類型,即“情節(jié)顯著輕微,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情節(jié)顯著輕微型(法定)無罪判決,以及“證據(jù)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證據(jù)不足型(存疑)無罪判決,筆者認為,無罪判決異化應指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本應宣告無罪的案件被作出有罪處理(廣義上)的一種違法裁判過程。無罪判決率之所以持續(xù)走低,正是因為案件在司法機關及辦案人員商談、權衡下被異化處理,即違反了正常的依法處理之軌道。異化方式主要有*高通:《論疑罪處理原則——以疑罪從無的異化為視角》,載《中山大學法律評論》第九卷第1輯,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197頁。:一是從有,將本應無罪處理的被告人進行有罪化處理(狹義上);二是從輕,將重罪案件作出留有余地的判決;三是從撤,后一程序司法機關要求前一程序機關撤回起訴或撤銷案件;*據(jù)有關司法統(tǒng)計,我國刑事公訴案件每年撤訴案件數(shù)量都特別巨大。僅2001-2005五年間,共計7112余件刑事公訴案件被作撤訴處理,相繼有10余萬人曾經被不合法或不合理地送上法庭接受審判而后又撤回起訴。參見郝銀鐘:《“撤回起訴”現(xiàn)象應予廢止》,載《法制日報》2006年9月28日第9版。四是從掛,將案件擱置不理待證據(jù)充足后再行處理等等。有學者就無罪判決比率進行實證分析后指出,“證據(jù)不足,指控犯罪不成立”是司法實踐中最主要的無罪判決事由。*高通:《論無罪判決及其消解程序——基于無罪判決率低的實證分析》,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3年第4期。不論無罪判決以何種形式異化處理,無罪判決率低將導致程序預設功能偏頗,產生諸如刑事司法程序無法體現(xiàn),法院審判職能作用無法凸顯,被告人合法權益無法保障,裁判指引作用無法發(fā)揮等嚴重不良后果,難以維護公平正義的良序社會環(huán)境。

      二、無罪判決異化之原因透視

      法律異化的深層次原因是,人們不同的需求與欲望帶來的人們直接或間接的利益沖突。*[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沈宗靈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32-48頁。依循龐德的法學思想,無罪判決之所以異化,應是利益沖突下人為干擾導致刑事司法程序扭曲。司法人員作為理性經濟人,除了盡可能地實現(xiàn)案件處理的公平正義外,尚有滿足個人或單位利益最大化的欲求,不惜犧牲畸弱被告人的個體利益甚或社會整體利益,其痼疾在于審判中心主義缺位,刑事司法程序無法有效發(fā)揮作用。

      (一)司法機關博弈:弱勢的法院與法官

      我國刑事司法權力的配置,作為居中審判的法院相對處于弱勢,法官判決案件時受到掣肘制約。在職能分配上,檢察機關掌有反貪反瀆權及法律監(jiān)督權;公安機關的實力及綜合地位又比法院高;人大則享有法院主要領導任免權、監(jiān)督權、聽取報告權及質詢權;對當?shù)攸h委與政法委的協(xié)調,法院不可能置若罔聞。*朱桐輝:《案外因素與案內裁量:疑罪難從無之謎》,載《現(xiàn)代法學》2011年第5期。法院雖擁有證據(jù)裁量、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等職權,但當無罪判決影響到公安、檢察機關集體榮譽與個人利益時,難以抵擋強勢羈絆。檢察機關同時作為瀆職偵查權擁有者與刑事案件起訴者,前者可保后者準確無誤,二者固有矛盾致使公正難以達致。瀆職偵查權作為懸在法官頭頂之利劍,檢察機關常利用其逼迫法官對證據(jù)不足的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或對刑法不認為犯罪的被告人作出輕罪判決,損及被告人權益。法官與法院深知檢察機關考核獎懲體系,一般能體諒檢察官而主動采用建議撤訴、建議退偵等措施,只有檢察院堅持起訴的才從輕判決,極端情況下才判無罪,無辜被告人如此成為協(xié)調后的犧牲品。*同上注。在職權配置上,不少地方公安局長由黨委常委或政府副職兼任,同時任政法委副書記,而“法檢兩長”僅為政法委員,地位懸殊不可謂不大。法院在面對公、檢“雙重把關”的產品,即使出現(xiàn)依法應予宣告無罪的情形,苦于“領隊”分量,也難以對公、檢產品“逆襲”裁判。而績效考核則是另一把利劍,影響著各層級司法機關。由于審判中心主義的刑事司法制度缺失,公檢法不時從各自利益出發(fā),多方爭相主導,多頭考核倒逼,考核指標不乏簡單化、數(shù)字化、表面化,考核初衷目的和程序科學構建南轅北轍。在檢察系統(tǒng)考評機制中,公訴案件被判決無罪的,直接影響到檢察機關集體榮譽以及檢察長個人前途等,推動其直接濫用或者間接利用瀆職偵查權,迫使法院作出符合其口味判決的并非絕無僅有,以致法官進退維谷,不依則職業(yè)潛在風險明顯增加;依之雖可緩解該風險但可致法官責任。在法院系統(tǒng),二審法院直接改判無罪或發(fā)回重審要求改判無罪的,同樣受制于績效考評制度。因上級的無罪改判或者以無罪為由的發(fā)回重審,都將影響到下級法院的考核排名,下級法院與法官的抵觸情緒自然強烈,二審法官慮及此時,法定的二審功能可能被虛置。因此,在司法績效考評機制驅動下,機關博弈后果必然是配合過度而制約不足,疑案的共識要求更是不斷強化。

      (二)次生責任考量:各自算計中程序功能缺失

      無罪判決后面臨的國家賠償責任,必然引發(fā)案件質量倒查與責任追究問題,法官不得不考慮無罪判決的諸般后果。在“和為貴”觀念而非“法為上”思想的影響下,司法人員既考慮法律規(guī)定,也考慮各自利益,三機關之間的監(jiān)督制約明顯不如配合,導致非法證據(jù)難以排除,庭審舉證、質證、認證流于形式,法官居中裁判、控審分離、控辯對抗等關鍵性的庭審中心制度難以奏效,故而成為書本上的閃爍其詞,實踐中,法官、檢察官的作用難以發(fā)揮。具體表現(xiàn)為“二不”:一是檢察官不愿為。檢察官在心理上將自己設定為控訴官,證明被告人有罪是出庭唯一目的,導致其客觀中立立場發(fā)生偏離。尤其是在案件裁判涉及個人利益時,檢察官必然慮及案件背后的考評績效等個人利益,雖不至于罔顧法律與被告人利益,但總想公私兼顧實現(xiàn)“雙贏”,采用權衡之術、妥協(xié)之策,向法官訴說無罪判決所帶來的不利境地;檢察官一旦與案件裁判存在利害關系,都注定以自己利益最大化擴張和最小化損失作為職業(yè)活動的最高目標。*陳瑞華:《程序性制裁理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49-58頁。二是法官不敢為?!傲魉鳂I(yè)”模式中法官難以擺脫公、檢辦案人員的影響,加上“有罪推定”觀念左右,經常帶著“有色眼鏡”辦案,容易受前位程序鉗制,基本上跟著推定有罪,易生疑罪從輕、疑罪從掛?!巴贫ū旧碇挥性诜ㄖ嗡季S下才能產生,無罪推定只不過是一種先假定、再證明的法治思維方法?!?陳光中、張佳華、肖沛權:《論無罪推定原則及其在中國的適用》,栽《法學雜志》2013年第10期。《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雖體現(xiàn)了“無罪推定”理念,但實際上只規(guī)定法院享有排他審判權,而未明確法院判決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律地位。由于我國法治環(huán)境不佳,法官作出無罪判決與公訴愿景相悖,因觸碰檢察官“奶酪”而易撕破臉皮致使“水土不服”,可謂投入大、效果差。雖說法官得過且過、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難覓,但作出有罪判決在當前體制下更為“適宜”,可使公檢法三家“相安無事”。而對于同一法院辦理的申訴案件,因部門之間監(jiān)督乏力,無罪判決更是難上加難,更多體現(xiàn)在二審中予以改判無罪。

      (三)外部干擾圍堵:多重擠壓下程序作用限縮

      在當前司法裁判難以真正具有終局性、涉訴信訪未能依法有效終結的形勢下,法官作出無罪判決后,必然面對被害方非理智的信訪、上訪壓力。法官與法院不僅要面對被害方的壓力,還要面對網(wǎng)民、媒體等社會輿論力量。暫不論民眾對司法裁判正確無誤的希望,如果一審宣告無罪而二審改判,民眾通常會認為一審錯判不可饒恕之時,借助網(wǎng)絡與媒體,鼓吹司法不端行為,斷章取義來顛倒黑白是非,給法官帶來巨大壓力,一定程度抑制著法官宣告無罪的法治思維與勇氣。當今社會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大數(shù)據(jù)時代,新興媒體不斷涌現(xiàn),信息傳播不僅僅便捷快速,而且覆蓋面廣大,網(wǎng)絡炒作僅需舉手之勞,負面影響便可能傳遍大江南北,尤其是在強調報應型的刑罰文化社會中,無罪判決更是挑戰(zhàn)了公眾的社會正義觀念,容易被貼上司法腐敗的標簽,進一步壓制無罪判決的適用空間。另外,對于一些有重大影響、社會關注度高的大案要案,當?shù)攸h委有時也會搬出非法治的治理思維,從綜治維穩(wěn)、平安考核等角度出發(fā),以地方維穩(wěn)大局名義提出要求,讓無罪判決消解于無形。

      三、無罪判決之理性回歸——基于審判中心主義視角

      無罪判決要破除異化困境,必須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切實遵循司法規(guī)律,強化法律制度的規(guī)范功能?!爸贫仁且粋€社會的博弈規(guī)則,或者更規(guī)范地說,它們是一些人為設計的、形塑人們互動關系的約束?!?[美]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杭行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為此,應服務并體現(xiàn)出審判中心主義的刑事司法格局,外部強化法院地位與審判功能,堵塞消解渠道,內部以庭審為中心,充分發(fā)揮控辯平等對抗在事實查明、證據(jù)固定等方面的作用,防止司法功利化,通過制度來防范和對抗人為干擾,方能步入正途實現(xiàn)理性回歸。

      (一)提高案件入罪門檻,堵塞異化渠道

      1.限縮撤回起訴范圍。我國司法解釋確立了檢察院對證據(jù)不足公訴案件的撤訴權,這與不少國家設置嚴格條件來限制公訴部門撤回起訴明顯有異。德國《刑事訴訟法》第498條規(guī)定:“審判程序開始后,對公訴不能撤回?!庇⒚婪ㄏ禉z察官雖在撤回起訴上享有裁量權,但受到被告人制約。美國《聯(lián)邦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5條第4款規(guī)定:“總檢察長或聯(lián)邦檢察官經法庭許可可以撤銷大陪審團起訴書、檢察官起訴書或者控告書,終止起訴。在審判期間,未經被告人同意,不可以撤銷?!庇?985年犯罪起訴法》第71條規(guī)定,如果被告人已被交付審判,或者在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犯罪時,法院已開始聽取控方的證據(jù)的,檢察官無權撤回起訴;在預審階段,檢察官可以撤回起訴,但被告人在接到中止訴訟的通知后有要求繼續(xù)訴訟的權利。筆者認為,公訴案件在庭審開始后應禁止檢察機關撤回起訴,這是審判中心主義的體現(xiàn),除非經被告人同意。對撤回起訴增設被告人同意之條件,賦予被告人撤訴還是審判的選擇權,防止案件久拖不決或不了了之,有利于倒逼公訴機關審慎搜集證據(jù)、查明事實,避免國家訴權濫用,既突出人權保障,又體現(xiàn)裁判終局性,維護司法權威。

      2.確立一事不再理原則。檢察機關在宣告無罪后出現(xiàn)新的事實、證據(jù)時重新起訴之權力,引致諸如新證據(jù)范圍確定、法院裁判終局性、被告人權益保障等系列問題?!豆駲嗬驼螜嗬麌H公約》第14條第7項規(guī)定:“任何人已依一國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后定罪或宣告無罪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審判或者懲罰?!备鶕?jù)美國禁止雙重危險規(guī)則適用標準,陪審團參審的案件,一旦陪審團組成并作出宣誓,被告人就受該規(guī)則保護;陪審團不參審的案件,當控方第一份證據(jù)提交法庭或第一個證人出庭宣誓后,被告人也受該規(guī)則保護。法國、德國由于在禁止重復追訴方面實施一事不再理原則,其只有裁判生效后才產生效力,撤回起訴后再次起訴并不違反該原則;與英美法系檢察官享有較大的撤訴權相比,大陸法系原則上禁止檢察官撤回起訴。*陳學權:《避免“以撤回公訴代替無罪判決”的理性分析》,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23期。筆者認為,“重新起訴、重新審判”使“無罪推定”原則徹底落空,為限制公權力對公民的不當侵害,應嚴格遵守“一事不再理”與“既判力”原則,*參見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8th ed. Thomson West, 2004:1337.不過應該從長計議來構筑相關的制度群,對同一事實、同一證據(jù)不再理,但對于有足夠的新證據(jù)可再理,且以一次為限,通過審判監(jiān)督程序來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體現(xiàn)裁判終局性效力。

      3.建立刑事案件申訴提級審查制度?,F(xiàn)行的刑事案件申訴規(guī)則設計中,并未建立類似于民事申訴案件的提級審查機制,導致實務中弊病良多。刑事案件申訴如在原審法院進行,原審法院申訴審查部門自然難以撼動其他業(yè)務部門的已決案件,更有不少案件是經過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形成,即使符合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申訴條件,郁于審判委員會領導的集體討論決定,也難以啟動再審程序。刑事案件申訴難、申訴成功率低,已為人們所詬病。因此,建議修改刑事申訴規(guī)則,明確由上一級法院直接受理與審查刑事申訴案件,最大限度地避免同一法院的內部利益保護,暢通那些因案件存疑而被判決有罪被告人的被救濟途徑,改變刑事案件申訴的形式化審查、走過場局面,優(yōu)化法官資源配置與功能地位,切實發(fā)揮出申訴程序的作用。

      (二)深化庭審方式改革,彰顯司法規(guī)律

      1.賦予法官獨立裁判地位?!叭魏稳瞬坏米鲎约喊讣姆ü佟!狈ü倥c控辯雙方利益無涉才不至將自身利益需求作為裁判依據(jù),才能在案件審理中保持超然立場。法官還應與控辯雙方保持同等距離,不偏不倚,同等考量控辯意見,不主動建議控方撤回起訴等消解處理。糾紛解決者不應有支持或者反對某一方的偏見;對各方當事人的意見均應給予公平的關注;糾紛解決者應聽取雙方的論據(jù)和證據(jù);糾紛解決者應只在另一方在場的情況下聽取一方意見;各方當事人都應得到公平的機會來對另一方提出的論據(jù)和證據(jù)作出反應等。*[美]戈爾?。骸斗烧軐W》,齊海濱譯,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240頁。當前,刑事庭審呈現(xiàn)“倒三角形”而非“正三角形”之架構,既無法體現(xiàn)法官的居中立場,也無法體現(xiàn)法官的主導地位,更無法有效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最終損及司法公信力,真所謂“如果控告人成為法官,就需要上帝作為律師”。*[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米健、朱林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頁。因此,法官在庭審三方格局中的地位應高于控、辯雙方,掌握程序主導權而不至庭審“群龍無首”,且完善交叉詢問與證人出庭等配套制度,將法官裁判權落到實處。為此,建議將地方法院的法官任命權上提一級,合理提高法官等級與薪酬待遇,強化法官職業(yè)保障,確保法官獨立公正裁判。

      2.筑牢控辯地位平等模式。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雖已建立庭審抗辯模式,但實質上仍是職權主義模式,辯方地位遠不足以與檢察機關抗衡?!捌胶夥侥苡垒峁庇袡嗔Φ娜藗兪褂脵嗔?,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會休止……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想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做到以權力來約束權力。*[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張雁琛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154頁。要樹立“一主一從”不如“平等對抗”的理念,轉變檢察官角色定位,僅限于公訴權而剝離法律監(jiān)督權,削減其對法官的庭審制約,防止其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由庭審錄音錄像來固化和監(jiān)督法官庭審言行,既界定權力行使范圍,又以權利有效對抗權力,讓“對抗制”模式落地生根,推動庭審程序實質化。沒有雙方對抗原則,就沒有正義,越早引入此原則,爭議目標實現(xiàn)的機會就越大。*Stewart Field and Andrew West , A Tale of Reforms : French Defense Rights and Police Powers in Transition , 1995 Rutgers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Camden , NJ Criminal Law Forum.應在訴訟中遵循刑事司法雙重目的,用制度來強化被告人及辯護律師的訴訟地位,突出被告人的訴訟主體性,防止其淪為刑事訴訟活動之客體,以有效制衡公訴權濫用。

      3.切實強化辯方對抗能力。《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3款規(guī)定:“受刑事追訴的人不被強迫做不利于自己的證言或強迫承認犯罪”。沉默權之賦予標志著人類司法進入了以人權保障為特征的文明時代,但客觀上也增加了辦案人員定案的難度。*楊文革:《沉默權之賦予與證明標準之轉型》,載《法學雜志》2012年第1期。作為法治國家,不能為了懲罰犯罪而犧牲被告人權益,而應通過合法程序來達致辦案目的。《刑事訴訟法》第50條規(guī)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第118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雖已接受“反對強迫性自證其罪”原則,但尚未宣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接受訊問時有權保持沉默,對此應予明示,范圍不僅涵蓋審理程序,更需包括審前階段,但涉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及職務犯罪等案件除外。同時,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受被拘、被捕及法律素養(yǎng)欠缺的局限,難以保障自身合法權益,有必要借力于辯護律師,通過確立辯護律師在場權,保證警方、控方訊問被告人時律師在場,律師不在場時有權利拒絕陳述。同時賦予律師單獨調查取證權,有關單位與個人負有協(xié)助配合義務,切實改善律師社會地位,提升辯護質量與效果。

      (三)重置政法機關權力,突顯審判功能

      1.公檢法關系合理。借鑒中國古代御史制做法,實行單向度、不可逆的監(jiān)督機制,賦予公安機關撤回立案建議權,在符合條件時可向檢察院、法院提出撤回立案的建議,被告人經法院宣告無罪后對經辦警察予以免責;改革檢察機關權能配置,將公訴權與法律監(jiān)督權剝離,檢察官僅享有公訴權,在庭審中履行代表國家提起公訴、查明犯罪事實的職能;發(fā)揮庭審錄音錄像的功能,由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必要時可以個案調取庭審錄音錄像;賦予法官懲戒委員會行使法官懲戒的啟動權,沒有法官懲戒委員會的啟動不得對法官進行任何追責,為法官破除各種不合理的制度障礙,有效消除“前怕狼后怕虎”的畏懼心理,推動其勇于依法作出無罪判決。

      2.理正偵查權能。在刑事案件偵查實踐中,基層派出所通常距離案發(fā)地較近,可迅速到現(xiàn)場調查、取證,成為了初期偵查的主力軍。此做法本無可厚非,但基層派出所基于行政管理之需,維護當?shù)厣鐣伟膊攀瞧渲鳂I(yè),且不少民警缺乏法學基本常識。而偵查權本質上屬于司法權,讓一個以履行治安管理職責的公安派出機構履行司法權,導致司法權與行政權之間權屬不明乃至混同,必然影響偵查取證的質量。因此,應合理區(qū)分司法權與行政權的職能,一方面,在基層派出所設立專門的刑事偵查部門,或如交通警察般在較大鄉(xiāng)鎮(zhèn)設立專門的刑事偵查機構,由具備一定法學基礎并通過司法考試的人員專司刑事偵查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刑事案件繁簡分流偵查機制,由市級公安專業(yè)刑偵人員對重大案件偵查,與重大刑事案件一審在中級法院的工作機制相匹配。

      (四)構建良性獎懲機制,避免司法功利化

      1.改進法官業(yè)績考核辦法。最高法院于2014年底取消了對各高級法院的考核排名,要求各地法院取消考核指標,除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留審限內結案率等若干必要的約束性指標外,其他評估指標一律作為統(tǒng)計分析的參考性指標,作為分析審判運行態(tài)勢的數(shù)據(jù)參考。*“最高法取消考核排名回歸司法規(guī)律”,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12/29/c_133883830.htm,2015年7月5日訪問。此舉有喜有憂,喜在改革朝遵循司法規(guī)律的方向邁進,為科學管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憂在地方法院執(zhí)行不力,檢察、公安系統(tǒng)尚未取消考核指標,依然存在無罪判決率、破案率、逮捕率等指標,無形中倒逼檢察官、警察向法官說情施壓,法官尚需面對績效考評所帶來的人情帳,難以做到如馬克思所言“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建議中央政法委協(xié)調最高檢、公安部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不必要的指標考核,實現(xiàn)公檢法三機關的良性對接;最高法院應明確區(qū)分審判管理與績效考評,合理界定院庭長的審判管理職權范圍,統(tǒng)一審判管理的目標與具體內容,通過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實現(xiàn)“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切實讓辦案人員成為真正的法官,防止地方法院領導出于政績考慮而致使審判管理變相,泯滅法官心中美好的司法改革圖景。

      2.支持法官依法判決無罪。受制于“疑案”難定及權力掣肘、他人說情等外在因素,法官并非不知犧牲了被告人合法權益,扭曲了法律應有的權威,而是政法機關自身將無罪判決視為“畸形兒”,層層設卡采取所謂的“精密司法”,導致宣告無罪難以過五關斬六將而“流產”。法官作為司法裁判的作出者、司法權威的捍衛(wèi)者,理應勇于抵制不良因素影響,對無罪的案件大膽依法作出無罪判決,推動司法改革規(guī)范化、程序化、法治化。法院作為司法改革的重鎮(zhèn)、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需從法院管理及制度設計上提供鼓勵支持,通過制度規(guī)范來扭轉人為干擾導致無罪判決率走低乃至趨零的不良現(xiàn)象。各級法院領導要率先正視無罪判決的風向標作用,鼓勵法官嚴把法律關、人情關,吃透法律、拋棄人情,不斷限縮案外的不確定因素,對敢于作出無罪判決的法官給予充分肯定。因無罪判決而給法官帶來不公正的評價、待遇,法院領導及上級法院要勇于擔責、嚴管厚愛。

      3.協(xié)調推進責任追究與國家賠償制度。刑事法官因故意或重大過失,將本應宣告無罪而作出有罪判決造成嚴重損害,應積極落實國家賠償責任,嚴格依法向其追責。“如果給一個無辜的人定罪,那么其威懾作用不僅不是正的,而且是負的;它減少了罪犯的凈預期刑罰成本。所以,給一個無辜者定罪的社會凈成本可能會超過制裁對他造成的成本如果以監(jiān)禁的形式進行制裁,那么監(jiān)禁他的成本就會增加,所以錯誤定罪的社會凈成本就會很高。”*[美]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蔣兆康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721頁。針對當前國家賠償中的“獲償難、賠償?shù)图白穬旊y”現(xiàn)象,應統(tǒng)籌考慮、全面推進,明確追責標準與賠償程序,杜絕國家機關用錢買平安的做法,嚴格依法追責與賠償,實現(xiàn)責任追究與國家賠償?shù)耐交?、協(xié)調化、制度化,檢察機關對賠償方式、標準及程序做好檢察監(jiān)督,合力破解賠償義務機關不愿意賠償、不承擔否定性評價及經費沒有財政預算的錯誤做法。

      四、結語

      正如黑格爾把惡看成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借以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一樣,無罪判決率走低乃至趨零同樣需要辯證看待,有其發(fā)生與存在的合理性因素。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無缺,也不可能將所存問題完全化解。無罪判決異化困境的有效破解與理性回歸,遠非本文舉措之所能,作為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既需從理念轉變、制度重構、程序設計及司法現(xiàn)實等多個層面考量,也需理性明確近期與長期目標,分清輕重緩急,積極穩(wěn)步推進,達致程序與功能的同步重塑。作為一項刑事司法改革,關乎民眾權利保障與社會穩(wěn)定和諧,既有內憂也有外患,但只需真正遵循司法規(guī)律,讓刑事訴訟程序從權力商談型向權利保障型轉變、從偵查中心向審判中心轉變、從倒三角形向正三角形的庭審中心主義轉變,無罪判決必將走向法治化、規(guī)范化與科學化的康莊大道,更好地發(fā)揮出時代所賦予人民法院與法官的應有功能。

      作者簡介:張元華,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

      收藏| 建湖县| 辽源市| 玛沁县| 临湘市| 清徐县| 玉山县| 弥勒县| 青州市| 车险| 德兴市| 巴楚县| 虎林市| 黔江区| 宁晋县| 静海县| 安仁县| 贵阳市| 三明市| 南澳县| 陵川县| 竹北市| 五指山市| 淳化县| 英超| 旬邑县| 栾城县| 蓬溪县| 唐山市| 关岭| 镇宁| 东乌珠穆沁旗| 桃源县| 玉龙| 澎湖县| 丹棱县| 抚顺县| 和田市| 舟曲县| 蒙阴县| 江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