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儒家關于“時”的思想及其生態(tài)倫理意蘊

      2016-05-26 09:23:18楊世宏
      船山學刊 2016年1期
      關鍵詞:生態(tài)倫理時令

      楊世宏

      摘要:儒家“時”或“四時”的思想包含了豐富的生態(tài)學知識,構成儒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基礎。“時”體現了宇宙與生態(tài)系統(tǒng)運行的基本節(jié)律,自然萬物隨“四時”的演替而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順時”“適時”對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具有根本價值;“違時”“失時”都會對人與自然造成損害。為了維護人與自然生存與發(fā)展的利益,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進化,就必須應時而變,順時而為,與時偕行。因此,“時”就被賦予了豐富的生態(tài)倫理內涵,成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這是從“事實”過渡到了“價值”,由“是”推出了“應當”,凸顯了儒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形成的內在邏輯。

      關鍵詞:時;時令;生存與發(fā)展利益;順時;生態(tài)倫理

      “時”或“四時”是儒家自然觀的重要概念,對“時”的探討,直接關系到對儒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形成的內在邏輯或致思理路的理解和把握。有人探討過儒家的“時中”思想,①據筆者所知,目前尚無專文論述儒家“時”與生態(tài)倫理的關系。本文嘗試通過對先秦儒家關于“時”思想的分析揭示儒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形成的基本理路。儒家關于“時”的思想包含了豐富的生態(tài)學知識,儒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就是以此為基礎,并結合人的道義而生成的?!吧鷳B(tài)學的科學知識(事實)轉變?yōu)榈赖乱?guī)范(應當),是通過生態(tài)規(guī)律與人的道義的結合實現的。這就是從‘是(描述)到‘好(價值),最后得出結論‘應當(道德)?!雹谌寮艺J為“時”是宇宙與生態(tài)系統(tǒng)運行的基本節(jié)律(生態(tài)學的描述為真),“順時”、“得時”對人的生存與發(fā)展而言是一種根本的價值,“違時”、“失時”都會危害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利益(價值評價為真),我們要維護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利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道義前提),就必須順時而動、應時而變。這樣“時”就被賦予了豐富的生態(tài)倫理內容。從“事實”過渡到了“價值”,由“是”推出了“應當”,這是儒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內在邏輯。

      一、“時”是宇宙與生態(tài)系統(tǒng)運行的基本節(jié)律

      儒家思想中“時”的基本含義是自然節(jié)律、時令及其變化?!墩f文》云:“時,四時也,從日,寺聲?!薄胺菜臅r,成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氣以著時?!雹邸皶r”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普遍特征?!拔锲溆幸?,唯其時矣?!雹軓摹抖Y記· 月令》、《呂氏春秋》來看,先秦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其他活動對自然具有高度的依賴性。自然因素的周期性變化會影響各類生物群落的相應變化,這是人們深切感受到的,儒家將這種感受上升為理論,就形成了“時”的觀念。

      (一) 從宇宙論的“時”到生態(tài)學的“四時”

      生態(tài)學的“時”是宇宙論的“時”在生物與環(huán)境關系上的具體體現,即自然節(jié)律的周期性變化引起生態(tài)系統(tǒng)各因素的周期性變化。儒家的宇宙論主要涉及日月等天體運行及其對地球發(fā)生影響等內容。從宇宙論上說,儒家認為“時”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保ā墩撜Z·陽貨》)四時的運行,百物的生成體現了天的運行,日月運行造成了寒暑交替,四季更迭,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會有什么差錯。“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周易·豫卦·彖傳》)可見,“時”是自然萬物最普遍的屬性,“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周易·豐卦·彖傳》)時間的流逝是世間萬物變化的表征,日在中天為盛,但總要西落(昃),月圓之后又變?yōu)樘澣?,自然界的變化就是這樣彼消此長或相反,盈而虛,虛而盈,這些變化都是以“時”為進退的,人自身就是處在這種變化之中(而況于人乎),人與自然的內在統(tǒng)一就因此而顯現。因此,“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預之時,義大矣哉”。(《周易·豫卦·彖傳》)圣人能夠順時而動,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刑罰分明,民眾歸附,預卦所蘊含的順時而動的意義多么偉大!儒家很少在純宇宙論意義上探討“時”,即使論及宇宙運行的節(jié)律也是為了論證人應當遵循生態(tài)學意義上的“時”。人們遵循的各種禮儀都來源于天地運行的節(jié)律與法則?!抖Y記·禮運》云:“是故夫禮必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yǎng)。”禮源于“太一”,天地乃“太一”分化而成,天地化生萬物的變化皆以四時為法則,人和人類社會作為自然的產物,必須“從時”,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才能健康發(fā)展,這樣宇宙論意義上的“時”,就落腳到生態(tài)學意義上的“四時”了。

      (二) 天地變革、更新演替形成“四時”

      儒家從宇宙論的“時”推出了生態(tài)學的“四時”?!疤斓馗锒臅r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保ā吨芤住じ镓浴ゅ鑲鳌罚┨斓刈兓镄滦纬闪舜合那锒囊来胃妫匀蝗f物隨之而變,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湯武革命是改朝換代,革故鼎新,但這種革命也要適時,應革時則革,不應革時則不革,這都取決于是否順天時應民心,即符合天時地利人和。對于“四時”的形成,儒家還從事物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作了解釋,指出:“當位以節(jié),中正以通,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節(jié)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周易·節(jié)卦·彖傳》)天地之中有陰陽二氣,彼此相互制約,相互節(jié)制,天地之“節(jié)”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時,四時之間也是相互節(jié)制的,如春節(jié)制冬,使之適可而止,秋節(jié)制夏,使其恰到好處,但“節(jié)”本身也體現了一定的規(guī)則,這在自然界是一種客觀秩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的行為規(guī)則與天地運行規(guī)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禮必本于天),因此君子也必須處理好“節(jié)”的問題。“當位以節(jié),中正以通”,這是說節(jié)制作為君子之事,要適度、正確,當節(jié)則節(jié),不當節(jié)時則不節(jié),這就能使節(jié)之道暢通。節(jié)制要以國家的法令、制度形式規(guī)定下來,既不傷財,也不害民,厲行節(jié)約,不揮霍浪費。對民眾的剝削也要有所節(jié)制,不能橫征暴斂,這在客觀上會限制人們對自然貪得無厭地索取行為,有利于保護自然環(huán)境,于是作為宇宙論意義上的“節(jié)”,經過一番推演,就獲得了生態(tài)學意義。

      二、“順時”“適時”對人的生存發(fā)展具有根本性價值

      (一) “順時”、“適時”成為人的生存智慧

      在古代農業(yè)社會,人的生活高度依賴自然,人們切身感受到的事實是,隨著自然界的季節(jié)時令不斷交替,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種動植物也不斷地改變自身的形態(tài)、形式而適應時令之變化,否則就不能生存甚至導致生命的終結,人處在進化鏈條的頂端,人作為萬物之靈,但終歸是地球生命大家庭中的一員,“萬物中之一物”,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不是為所欲為,而應遵循大自然的時令節(jié)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這體現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依賴自然、與自然相通的一面?!霸凇兑讉鳌匪媸詹⑿畹乃枷氩牧现?,‘時這一概念甚為突出,在某種意義上,它似乎已經成為所謂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的一個扭結點了?!雹菰凇吨芤住方泜鞯乃枷塍w系中“時”的觀念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易”的根本含義是變易、變化,而變易離不開“時”,或者說是“時”的體現。世間萬物變動不居,否泰轉化,動靜行止,潛見躍飛,離開“時”均無法理解。王弼《周易略例》云:“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是故卦以存時,爻以示變?!雹?/p>

      《詩經》中有不少體現“四時”思想的農事詩歌。如《詩經·豳風·七月》就展示了一幅先人依據物候變化開展農業(yè)活動生動畫面?!拔逶滤贵畡庸桑律u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薄傲率秤艏笆?,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農夫?!边@是人們對天象、物候在不同月份的變化來安排各種農事活動的記載,也是在充分把握四時變化規(guī)律基礎之上進行的農業(yè)活動?!抖Y記·月令》特別強調認識活動要尊時順時?!对铝睢钒凑找荒曛屑竟?jié)的變化順序,準確地記載了各個季節(jié)的物候,對自然萬物在不同季節(jié)的變化有較好的把握。在對各個季節(jié)物候變化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月令》規(guī)定了人事活動要順時而動,什么季節(jié)按什么要求做什么事。即“以時示事”,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刑獄、禮樂、兵事、農事和資源利用等一系列活動都提出了特殊的生態(tài)學要求。這里以春季為例說明統(tǒng)治者是怎樣順時尊時的。孟春時節(jié),立春之時,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天子選擇吉日向上帝祈求五谷豐登。禮樂方面,天子命樂官之長到太學教練舞蹈,修訂祭祀的典則,下令祭祀山林川澤,禁止伐木和獵殺動物。農事方面,下令布置春耕之事,整修渠道、小路,整治疆界,由田官指導農民從事種植。仲春之月,天子選良辰吉日,命民祭祀土地之神,省囹圄,去桎梏,禁肆掠,停獄訟。禮樂方面,天子用羔羊祭祀司寒之神,并開窖取冰,進獻寢廟,于本月上旬丁日,命樂官之長教練舞蹈,并行菜禮,天子率三公九卿親往觀之。農事方面,農耕者有短暫間息,以整修門戶,不要興兵和搞大規(guī)模勞役,以免妨礙農事。季春之月,天子要廣施恩澤,布德行惠,命開倉濟貧,招賢納士,農事方面,禁止圍獵,令百工審察庫藏物資,并制造新的器具,監(jiān)工日號:“毋悖于時,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保ā抖Y記·月令》)宗教方面,天子著黃衣向先帝祈求福祥。禮樂方面,擇吉日大合樂,天子親往視之。

      從以上列舉的孟春、仲春和季春時節(jié)變化對人提出的生態(tài)學要求來看,儒家旨在強調以下幾點:第一,天子也要遵循大自然的節(jié)律,履行“謹其時禁”的職責。第二,天子的政治活動要同自然的時令一致。如春夏為萬物生長季節(jié),因此天子應省刑獄,已成萬物之長,秋冬為萬物蕭殺季節(jié),因此天子在這個時候要嚴刑獄。第三,天子的宗教活動也要遵從生態(tài)學節(jié)律,按時進行,也要按照一定的空間方位進行,在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儀式時,都要體現四時與四方。這都是對人事活動提出的生態(tài)學要求,強調人的活動要“順時”,這樣《月令》就認同了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時”成為《月令》的核心內容,月令是“時”的具體應用,這就形成了以“時”為核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這個模型處處體現“時”對人的要求。

      (二) “時”的實踐價值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復雜,生物群落的季節(jié)性變化明顯,在這樣的農業(yè)社會,春種、秋收和冬藏構成了農業(yè)生產的基本節(jié)奏,這就必然使農業(yè)生產十分強調“時”的觀念。“農(農)”字的字根“辰”就是“時”的同義語,“農事”也被稱為“時事”?!把财浼诜w而移用于民,以救其時事”⑦。儒家在闡述“時”的生態(tài)學內容的同時特別注重“時”的實踐價值,即闡明人依時行事則成逆時則失。

      1. “順時則成逆時則失”的農學實踐

      一定的農事活動必須在既定的季節(jié)里完成,才有可能獲得豐收,這是“得時”、“順時”,不按既定的時令進行農業(yè)生產,農作物不能正常生長,這是“失時”、“逆時”,順時則得農功,違時則失稼穡?!对铝睢分羞€列舉了“失時”、“逆時”的行為帶來的嚴重后果。這里僅以春季為例說明之。春季為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行夏令、秋令則為逆時,行冬令則為失時,所以春時行夏秋冬令皆為不妥,孟春行夏令、秋令、冬令引發(fā)的不良后果分別是“風雨不時,草木早落”、“猋風暴雨,雜草叢生”、“雪霜不已,首種難入”;仲春行行夏令、秋令、冬令引發(fā)的不良后果分別是“暖氣早來,蟲螟為害”、“大水、寒氣并來”、“陽氣不勝,麥不熟”;季春行夏令、秋令、冬令引發(fā)的不良后果分別是“時雨不降,山林無產出”、“溪雨早降”、“寒氣時發(fā),草木皆蕭”。⑧可見,儒家多是從乖舛時令的角度來看待災害成因的,注重生態(tài)學節(jié)律對人的活動的制約性,說明“順時”、“得時”的重要性。

      有人認為中國傳統(tǒng)農學思想可以概括為“順天時,相地宜,盡人力?!雹帷皶r”的地位非常特殊,盡人力是以順天時為前提的,決不是游離于天時之外的任意妄為?!胺蚣?,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yǎng)之者天也”,(《呂氏春秋·審時》)而“天下時,地生財,不與民謀?!保ā秴问洗呵铩と蔚亍罚┻@是說,種莊稼是人的行為,但收成好壞則取決于天時地宜,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孟子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所以,盡人力只是強調對天時的認識和把握,也包括對土地的利用和改造。

      2. “治歷明時”的政治實踐

      “時”不僅具有生態(tài)農學實踐價值,還具有社會政治價值。中國具有悠久的以農興邦、以農立國的傳統(tǒng),農業(yè)受自然條件影響最大,因而自然的生態(tài)節(jié)律就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統(tǒng)治者而言,“君子治歷以明時”(《周易·革卦·象傳》)是政治、科學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儒家認為,君子應觀察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體悟“治歷明時”的道理,做好歷法之事,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編制歷法授民以時,是古代中國的一項科學活動,也是一項極具特色的政治活動。現存最早把天象、物候和農事等結合起來逐月加以考察的文獻是《夏小正》,體現了先秦歷法的兩個重要特點,即以事別“時”,以“時”系事,隨“時”行事,二是在“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周易·賁卦·彖傳》)的基礎上對“時”加以修正或確認,力求準確把握農時,“人與天調”,在實踐上取得成功。

      在處理統(tǒng)治者與民眾的關系問題上,儒家提出“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節(jié)約用度,愛護民眾,按時令節(jié)律役使民眾,勞逸結合,農忙時節(jié)督導民眾生產,農閑時節(jié)使其休養(yǎng)生息,這是儒家民本主義的體現,如果不分季節(jié)地利用民力地力,就會勞民傷財、破壞地力,因此應適可而止,有所節(jié)制?!疤斓刂?,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jié)則饑。事者(農業(yè)),民之風雨也,事不節(jié)則無功(無收成)”。(《禮記·樂記》)統(tǒng)治者用兵、興土木等事宜不能與農時沖突,更不能貽誤農時?!昂迸d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荀子·富國》)《月令》對何時用兵何時不可用兵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如孟春之月“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倫?!边@是說軍事行動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生態(tài)學基礎之上,不能隨意進行戰(zhàn)爭,要遵守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包括遵守一定的生態(tài)行為規(guī)范。

      (三) “戡天”與“順時”的統(tǒng)一

      儒家要求人的活動要“順時”、“得時”,但也提出了“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戡天”思想?!盾髯印ぬ煺摗吩疲骸懊饔谔烊酥?,可謂至人矣?!边@是說“天”并非神秘之物,不過是獨立于人的自然界:“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宙萬物生人之屬,待圣人而后分也?!边@樣“天”就成為一個按四時戒律運行的自然界,“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因而“天人相分”的真實含義就是要求人們遵循自然的運行節(jié)律,以時而為。

      荀子所謂“制天命而用之”是強調人在自然界中的主體地位?!按筇於贾?,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保ā盾髯印ぬ煺摗罚┤耸侨f物之靈,是最為天下貴的,人是唯一能與天地相并列的,其根源就在于人的主體地位?!耙字疄闀玻瑥V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系辭下傳》)在儒家的自然觀中,天地人被看作是平行并列的三個要素,其功用各不相同,《荀子· 天論》云:“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愿其所參,則惑矣?!敝挥袑崿F天時地利人和,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如果只有天地四時的運行而無人的參與,也就不能進行生產,只能坐等天地的恩賜,就不會有人類文明的存在?!爸铺烀弥本褪且蟀l(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利用自然規(guī)律,為自己的目的服務。“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保ā盾髯印駥W》)人改造利用自然也是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進行的。所謂“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荀子·王制》)“裁萬物”是以“序四時”為條件的,《周易》提出了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原則,即“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周易·泰卦·象傳》)順應自然的節(jié)律,適應“四時”的變化,不破壞自然的物質循環(huán)法則??梢?,儒家所講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并不是要求征服自然,而是從“時四時”中派生出來的,體現了遵從自然節(jié)律和利用自然的統(tǒng)一,也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倫理意識。

      三、“時”被賦予生態(tài)倫理內涵

      既然“時”是宇宙與生態(tài)系統(tǒng)運行的基本節(jié)律與法則,遵循“時”的要求對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是一種根本價值,“違時”、“逆時”、“失時”都會危害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利益,那么如何對待“時”的問題就不僅是一個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也是一個如何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問題,這樣“時”這一概念就被賦予了豐富的生態(tài)倫理內容。

      (一) “與時偕行”是君子履行“贊天地之化育”生態(tài)使命的要求

      中國古代哲學和倫理學中,要求統(tǒng)治者和君子“與時偕行”,(《周易·益卦·彖傳》)已成為一種價值取向。“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辭下傳》)“仁者,天地生物之心”,⑩人是萬物之靈,是自然價值最集中的體現,仁人君子的生態(tài)使命就是完成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即完成對自然界的化育、管理,引導自然進化,這是天賦予人的責任,或者說人對自然的義務和使命,正如杜維明所說:“天使我們成為人,但人同時要幫助天來完成它自己。”B11因此,仁人君子應當“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保ā吨芤住で难浴罚┻@是說有圣德之人其行為遵循四時的變化而有序的變化,有時可能先于或后于天象而行動,都不違背天道,人的行為要以預見自然規(guī)律才會成功。《禮記·中庸》論述了如何實現人的天職:“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边@里所說的“盡物之性”就是掌握世界運行的規(guī)律(天道),“四時”運行的節(jié)律最能體現天道。天道不可違,圣王君子應當與四時合拍,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要“得時”、“趣時”(《周易·系辭下傳》)、“與時偕行”。孔子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典型。他曾經視西周社會為理想,但面對春秋末年禮崩樂壞的動蕩局面,他非常無奈,不得不采取了一種權變應時的態(tài)度,正如孟子所說:“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鬃右??!保ā睹献印とf章下》)孟子以“時”字來概括孔子,確實抓住了孔子思想和實踐的一個本質特征。先秦時期,“順時”、“應時”、“適時”、“趣時”、“得時”等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人們對待各種事物的基本原則與方法論原則,這在儒家那里又顯得特別突出,如“中庸”這一概念就反映了這種情況,有學者指出:“作為表征儒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中庸思想始終同‘時這一概念糾纏在一起的以至于只有同時對‘時這一概念有所把握,才能較為深刻地認識‘中庸,認識先秦儒學?!盉12

      儒家不僅重“時”,而且尚“中”,有學者認為“‘中實際上是從‘時派生出來的”,B13“時中”在儒家文化中多以“中庸”、“中正”等詞來表達,“時中”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態(tài)度與方法,更是一種倫理精神和生態(tài)智慧。儒家“時中”精神體現在生態(tài)觀上就是強調和追求人與自然生態(tài)的內在和諧性,并把這種內在和諧性看作世界本原性的內在規(guī)律,“民胞物與”、“萬物一體”、“視天下無一物非我”,等等都體現了儒家機體主義的自然觀和“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倫理觀。

      (二) “順時”、“得時”思想的生態(tài)倫理內涵

      1.對待自然物能否“順時”、“得時”關乎道德問題

      儒家通過“時”的觀念使人際倫理擴展到自然,形成了生態(tài)倫理。“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孟子構造了一個道德系統(tǒng),其中親親、仁民屬人際道德,愛物屬生態(tài)道德。董仲舒發(fā)揮了孟子思想:“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春秋繁露·仁義法》)孔子說:“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保ā抖Y記·祭義》)“孝”本來是一個人際道德范疇,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保ā墩撜Z·學而》)為何不以時砍伐樹木被看作是不孝的行為呢?儒家認為“孝”有三種:“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保ā抖Y記·祭義》)“不匱”就是“博施備物”,以時伐木就是“不匱”的體現,這是按照生態(tài)學季節(jié)砍伐樹木,使砍伐的力度不超出樹木的再生能力:“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摹对铝睢返囊?guī)定來看,這里的“時”指秋冬兩季。為了保證森林資源的永續(xù)利用,《月令》根據樹木生長發(fā)育的季節(jié)演替規(guī)律,就人們采伐利用森林資源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時間表。不按一定的時節(jié)砍伐樹木,就會破壞森林資源,不能保證資源的永續(xù)利用,從而損害人的生存發(fā)展利益,不能“博施備物”(不孝),當然是不道德的行為?!皹淠疽罆r伐焉”,(《禮記·祭義》) 《禮記·王制》云:“木不中伐,不粥于市”,“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粥于市”。未成材的樹木和未成熟的果實不能投放市場,可見,“孝”的意義遠不止于人際關系,“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禮記·祭義》)這樣“孝”就具有了生態(tài)道德意義。

      既然是否以時砍伐樹木涉及道德問題,那么是否以時宰殺動物也一定具有道德意義??鬃诱f:“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保ā抖Y記·祭義》)《荀子·大略》繼承了這一思想,提出:“殺大蚤,非禮也。”“大”同“太”,“蚤”同“早”,“殺大蚤”指的是不以時宰殺或獵殺動物的行為。荀子為何把“殺大蚤”看作是道德問題(“非禮”)呢?“禮”原本是標示人際等級秩序的德目,“事君盡禮”,“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保ā墩撜Z·八佾》)但這只是“禮”的一個方面,事實上“禮”是無所不包的,“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保ā盾髯印ざY論》)儒家認為“禮”與自然萬物有必然聯系。就起源來看,“禮”源于對天地、四時、陰陽、人情的效法與模仿,天地自然萬物是“禮”的摹本?!胺捕Y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訾之者是不知禮之所由生也?!保ā抖Y記·喪服四制》)就作用來說,“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保ā抖Y記·禮器》)禮的作用就在于根據天時地宜來區(qū)分、歸類、整理萬物,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梢姡Y并不局限于人際關系,只有將禮運用于天地自然萬物,運用到人與動物的關系上,禮才是全面的,才是真正的禮,不按一定的季節(jié)宰殺捕獲獵物,就不合禮的要求,不能“上事天,下事地”,不利于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盾髯印ね踔啤氛f:“故養(yǎng)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命時則百姓一,賢良服?!睋秴问洗呵铩ぞ邆洹酚涊d,孔子派巫馬旗考察宓子賤的政績。巫馬旗“往觀化于亶父,見夜?jié)O者,得則舍之。巫馬旗問焉,曰:‘漁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對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魚也。所舍者小魚也。巫馬期歸,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嚴刑于旁?!辈遏~時不捕小魚,實際上就是依時捕魚,這體現了可持續(xù)利用資源的生態(tài)倫理??鬃幼约壕褪沁@樣做的:“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保ā墩撜Z·述而》)即釣魚時不用大繩網橫斷流水一網打盡,射鳥時不射殺歸巢的鳥。不一網打盡,是為了讓魚兒繁衍生息,以盡其天年;不射殺宿鳥,是為了讓鳥兒能夠團聚,享受生命,因為歸巢之鳥可能有幼鳥待哺。正如一句詩所云:“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可見孔子是有熱愛生命的情懷的,這不僅是仁愛的流露,也是一種深層生態(tài)意識。

      為了保持動物資源的永續(xù)利用,儒家提出遵從動物的生長發(fā)育節(jié)律利用動物資源。捕獵活動不能隨意進行,應當按照禽獸的生長發(fā)育時令進行,為的是不破壞動物資源的再生能力,以便于人類永續(xù)利用。如孟子所說:“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殿故羌毭苤W,連小魚鱉也能捕撈上來,這種破壞物種的工具,孟子要求禁用。在動物的孕育哺乳階段,嚴禁捕撈和宰殺?!抖Y記·王制》強調:“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薄扒莴F魚鱉不中殺,不粥于市”。荀子說:“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荀子·王制》)“謹其時禁”是要求不得在春夏捕獵行漁?!扒莴F以時殺焉”(《禮記·祭義》)這里的“時”指的是秋冬兩季,一般說來秋冬兩季是動物的成熟期,可以進行捕獵,即使這樣,也應有所節(jié)制,不能破壞其再生能力。所謂“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就是為了不破壞物種,不斬盡殺絕,這是對自然恩賜的感恩,對生命的敬畏,蘊含了深刻的生態(tài)倫理。

      (三) 從“時”出發(fā)先秦儒家構想了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生態(tài)理想社會

      1.先秦儒家生態(tài)理想社會是一種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

      在保護生態(tài)的基礎上,孟子從“仁民愛物”出發(fā),描繪了生態(tài)理想社會。“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可以看出,孟子的描繪突出了一個“時”字,要求一切農事活動都要圍繞“時”進行,這是成功的關鍵。

      首先,要根據桑樹生長發(fā)育時令特點,在它長葉時保護好它,使桑葉旺盛,為蠶提供充足的食物,蠶吐得絲多,人的穿衣問題就不難解決。其次,要依據牲畜的生長發(fā)育節(jié)律特點,及時繁殖,六畜就會興旺,人的食肉問題才可以解決。再次,依據農作物的生長發(fā)育時令,搞好農業(yè)生產。統(tǒng)治者“不奪農時”,農業(yè)才有可能豐收,吃飯問題才會解決。最后,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植物——牲畜等動物——人構成了一個食物鏈,在太陽能的推動下物質、能量實現了良性循環(huán)。

      2. 儒家的生態(tài)理想社會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

      “不違農時”是儒家提出的建立理想生態(tài)社會的前提。儒家看到了遵從“農時”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重大意義。“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這段話雄辯地說明了遵從農時對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義。孟子要求統(tǒng)治者依據“四時”的變化來安排農事活動。“以四時為柄,故事(農事)可勸也?!保ā抖Y記·禮運》)怎樣做到“不違農時”呢?《月令》依據季節(jié)演替節(jié)律,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農事活動月歷。

      在自然保護方面,儒家提出了一個近乎完整的自然保護理論,并將之提升為“圣王之制”,目的是為了保持人對自然資源的永續(xù)利用,體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倫理。“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髯舆@一思想代表了儒家的自然保護理論,其特點是:第一,具有濃厚的民本主義色彩。荀子指出了保護自然的目的是讓百姓有“余食”、“余用”和“余材”,保證百姓生產生活物質資料來源的持續(xù)供給。第二,突出了“謹其時禁”的原則。保護動植物資源應當遵從動植物自然節(jié)律的變化情況,謹其時禁,明確何時該禁,何時利用,只要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取之有節(jié),就不會妨害資源的再生能力,人們就可以永續(xù)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儒家描繪的生態(tài)理想社會,是在“順時”、“得時”的前提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社會,其落腳點在于使百姓有“余食”、“余用”和“余材”,“使民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黎民不饑不寒”,具有濃厚的民本主義色彩,也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流露,當然也包含著敬畏生命和大自然的深層生態(tài)倫理意識。

      【 注 釋 】

      ①如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方東美先生認為先秦儒家有崇“時”尚“中”的特點,可喻之為“時際人”,而道家則崇尚“虛無”,可喻之為“太空人”。見方東美《原始儒家與道家哲學》,載方克立、李錦全編《現代新儒家學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李超《論儒家的生態(tài)倫理自然觀——“時中”生態(tài)智慧與同心圓生態(tài)模型》,載《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高建《“時”——先秦科學與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載《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②余謀昌、王耀先主編:《環(huán)境倫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頁。

      ③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修訂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頁。

      ④⑦⑨B12沈澤宜譯注:《詩經新解》,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頁。

      ⑤高建:《“時”——先秦科學與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⑦黃黎星:《與時偕行,趣時變通——周易“時”之觀念析》,《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⑨張云飛:《天人合一——儒學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頁。

      ⑩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第一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85頁。

      B11杜維明:《儒家傳統(tǒng)的現代轉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第395頁。

      B13李超:《論儒家的生態(tài)倫理自然觀——“時中”生態(tài)智慧與同心圓生態(tài)模型》,《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編校:龍 凱)

      猜你喜歡
      生態(tài)倫理時令
      時令為序,讓寒冬美味又溫暖
      美食(2023年12期)2024-01-02 03:03:17
      春季時令嘗鮮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2
      時令湖——艾爾湖
      Jerry&Judy:蘇州印象是彩色的,四季分明時令如期而至
      現代蘇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8
      一首春季時令菜 差點要了寶寶的命……
      試論先秦道家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
      東方教育(2016年10期)2017-01-16 21:47:00
      廣西百色市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價值研究
      藝術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3:54:45
      試析個體發(fā)生哲學理論謅議儒家生態(tài)倫理價值觀
      壯族生態(tài)倫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態(tài)倫理智慧及其現代出路
      人民論壇(2016年5期)2016-03-24 22:27:39
      平安县| 洛阳市| 林芝县| 商南县| 定远县| 开化县| 曲水县| 迁安市| 清镇市| 保亭| 安达市| 清新县| 德令哈市| 定襄县| 徐州市| 抚州市| 饶平县| 翁牛特旗| 山东省| 兴安县| 朝阳区| 无锡市| 平远县| 小金县| 越西县| 通江县| 南充市| 双流县| 乐东| 多伦县| 淮安市| 城固县| 牙克石市| 遂平县| 麻阳| 赫章县| 桂林市| 镇原县| 都江堰市| 娱乐| 平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