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東方之星”號沉船事故報道框架研究
——以《人民日報》為例
劉洋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摘要:在“6·1東方之星旅游客船傾覆事件”發(fā)生之后,《人民日報》在其報紙、微信和微博平臺上都進行了一系列的報道,它們在報道形式、報道來源、報道主題和報道基調(diào)上有著共同之處,也各有特點。總的來說,《人民日報》通過多元主題框架,多角度地來報道此次事件,其中的分配比例不均衡,報道基調(diào)是謹慎、客觀、中立的。同時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關(guān)鍵詞:“東方之星”號沉船事故;多元主題框架;報道基調(diào)
2015年6月1日21時30分許,從南京開往重慶的載有400多人的旅游客輪“東方之星”,在長江中游湖北監(jiān)利水域因突遇龍卷風翻沉。沉船事件發(fā)生后,有關(guān)各方于第一時間開始救援行動,調(diào)集動員大批人員,采取多種方式相配合,在事發(fā)地及下游水域開展搜尋。
截至2015年6月13日,經(jīng)核實確認,“東方之星”號客輪上共有乘客454人,其中成功獲救12人,遇難442人,全部遇難者遺體均已找到。船上乘客多為上海一旅行社組織的“夕陽紅”老年旅游團成員,年齡在50至80歲不等。
針對這次的重大突發(fā)災難事件,《人民日報》在其報紙、微信和微博三個平臺上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跟蹤報道,時間從沉船事件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搜救工作結(jié)束。它們報道形式多樣,內(nèi)容各有特色,從中可體現(xiàn)出《人民日報》對于這一災難事件的報道框架。
本次研究以“6·1東方之星旅游客船傾覆事件”為典型研究案例,以《人民日報》的報紙、微信和微博對于這一事件的報道為研究樣本。經(jīng)過筆者的仔細篩選,共找到《人民日報》報紙相關(guān)報道47篇,微信相關(guān)推送18篇,微博相關(guān)消息151條。這些相關(guān)報道均是開始于沉船事件發(fā)生后隔天(6 月2日)或6月3日起,持續(xù)時間未超過兩周,即6月13日搜救工作結(jié)束之時。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法和內(nèi)容分析法,即以客觀系統(tǒng)的視角,以定量研究的方法,對《人民日報》的有關(guān)“6·1東方之星旅游客船傾覆事件”的所有平臺上的報道,進行報道形式、報道來源、報道主題和報道基調(diào)四個類目方面的分析,進一步推導出《人民日報》對于此次事件的報道框架,并對此進行分析和反思。
1.報道形式。筆者根據(jù)新聞學中對新聞體裁的定義分類,對研究樣本進行分類,整理出了三大類:純新聞、評論和其他。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表1 《人民日報》三個平臺對“東方之星”號沉船事故的報道體裁比例
同時,純新聞報道中內(nèi)容各有其特點:報紙以文字消息為主,有的加以一點配圖,這樣的形式共有35篇,純粹的圖片報道只有6篇;微信則是圖文并茂;微博除了“文字+圖片”的形式外,還有視頻形式的報道。
2.報道來源。媒體的消息來源影響著其報道內(nèi)容、立場和傾向。經(jīng)筆者整理分析,《人民日報》的47篇報道均來自于本報記者和新華社記者,消息來源專一。微信和微博消息來源更加多樣并且都是來自官方媒體,例如央視新聞、湖北日報等中央、地方媒體和新浪、騰訊、鳳凰等門戶網(wǎng)站。
3.報道主題。筆者經(jīng)過對《人民日報》報紙、微信和微博三個平臺報道內(nèi)容的分析整理,得出了表2中的七個報道主題。筆者的分析結(jié)果顯示,《人民日報》的三個平臺分別使用了不同主題來形成報道框架。
4.報道基調(diào)。根據(jù)新聞學相關(guān)知識和我國一直以來的實踐來判斷,因為“東方之星”號客輪沉沒屬于負面事件,所以《人民日報》對于此次事件的報道屬于負面新聞報道。這次的客輪翻沉事件雖然是因龍卷風而起,可以說是“天災”,但是事故背后,真的沒有“人禍”嗎?那么《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guān)報和我國最具權(quán)威性、發(fā)行量最大的綜合性日報,是否承擔起作為一個新聞媒體的職責,為探究事故背后的真相、反映社會對此的輿論而發(fā)聲呢?同樣是做負面新聞報道,《人民日報》在不同平臺上的報道基調(diào)又有著怎樣的區(qū)別?
表2 《人民日報》三個平臺對“東方之星”號沉船事故的不同報道主題框架
總覽研究樣本,《人民日報》在三個平臺上對“東方之星”號沉船事故的報道基調(diào)都是嚴肅客觀的。微信平臺上敘述更口語化,但在一些推送內(nèi)容的標題里出現(xiàn)了一些輕佻的表達;在微博平臺上同時還兼有較為溫和的特點。同時,這三個平臺的報道集中于救援,沒有對此次沉船事故進行更深度的追問和質(zhì)疑,批判性都很弱,評論也多集中于救援乘客和記取教訓,關(guān)于沉船事故背后的真相,只有微博上的“人民微評”寫到“期待真相早日水落石出”,仍然是溫和的表達。
縱觀研究樣本,《人民日報》報紙平臺在三個平臺中基調(diào)可謂是最嚴肅客觀的,它的消息多為前一天發(fā)來的消息為主,即時性較差的同時也讓它在措詞等方面更為嚴謹。除此之外,《人民日報》報紙在報道時角度和敘述都更為宏觀,著眼于概括事件進程和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等一些黨政官員的重要指示、批示及其他活動,國際社會的慰問也有所涉及。
相比之下,《人民日報》的微信平臺和微博平臺的基調(diào)除了嚴肅客觀外,更多了些生活化的氣息,即用更口語化的語句來對沉船事故進行報道。但是微信平臺里的推送內(nèi)容中,有的標題出現(xiàn)了略顯輕佻和過于煽情的問題,例如報道救援一線官兵的一篇文章微信題為《救援一線,中國最帥的男人都在這兒啦!》,在沉重的事故面前用這樣輕松的語氣來贊美英雄,會讓讀者覺得這不是救援而是選美,起到了不好的影響。同樣可見另一篇,同樣是有關(guān)救援人員的微信題目:《謝謝!4天4夜,他們無數(shù)次游過這片悲傷的水域》。題目的煽情程度可見一斑。煽情并不是生活化表達的最好案例,尤其是在這樣的負面事件面前,因為有太多的疑問需要解答,并不是煽情的最佳時機。
1.《人民日報》通過多元主題框架從多角度報道此次事件行事件報道。不同主題框架的關(guān)注點不同。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人民日報》的多角度報道
從報道主題的分類可看出,《人民日報》對于“東方之星”號沉船事故的報道是綜合了多種角度,以多元主體框架來進
《人民日報》從不同角度來報道“東方之星”號沉船事故,可再現(xiàn)新聞事件的不同層面,讓受眾從各個不同的側(cè)面了解此次事件。多元主題框架的運用對于新聞事件的報道有著重要的意義。
2.《人民日報》對沉船事故的多元主題框架報道各部分分配比例不均衡
《人民日報》的多元主題框架仍然存在一些缺點。報道形式有很大比重是純新聞,評論、深度報道缺乏,純新聞所占比例遠遠大于評論所占比例,沒有深度報道。純新聞描述事實,并不做更多的解釋分析。在傳遞消息時是一種非常適合的報道形式,簡潔精煉、迅速及時。然而,受眾在面對“東方之星”號沉船事故這樣突發(fā)的重大災難事件時,除了對事件最新進展情況有了解的需要,對于這一事件的具體因果解釋以及各方面的責任劃分等問題也有著了解的需要,這一類需求很難通過純新聞得到滿足,因而評論、深度報道等報道方式便成了最好的選擇。因為這些報道方式包含了大量的解釋分析,有許多深入的思考和觀點。除了傳遞信息之外,解釋引導也同樣是大眾媒介的功能。
同時,在純新聞的報道中,存在幾大主題比重不均衡的情況:關(guān)于事件進展、黨政官員和救援人員的報道占到了較大篇幅,而關(guān)于船上乘客及其家屬的報道相對較少。這樣的情況在三個平臺上都出現(xiàn)了。作為嚴肅的機關(guān)報,因為自身定位而在篇幅上對于黨政軍有所側(cè)重無可厚非,但是船上的乘客們和他們的家屬也同樣是這次事件報道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考慮把報道篇幅適當提升,更多地關(guān)注沉船事件的直接當事人這個細節(jié)。
3.報道基調(diào)謹慎、客觀、中立
《人民日報》在報紙、微信和微博三個平臺上的報道都是以謹慎、客觀、中立的基調(diào)為基準的,只有在微信和微博上會加入一些口語化的敘述和網(wǎng)絡(luò)詞匯。但是報道中有些錯誤和不恰當?shù)牡胤?。例如在《人民日報》微信平臺上6月2日對于此次突發(fā)事件的一則推送中,開頭一段里已經(jīng)說是“目前已救起20多人”,然而到了下面又變成“目前救起30多人”,很明顯的錯誤沒有得到訂正便被推送出來,這就和謹慎的基調(diào)不太符合。同樣地,在《人民日報》微信平臺里有一則推送的內(nèi)容中寫到,一位進行身份驗證工作的法醫(yī)說他是念著“兒子,你不要哭”這首詩,含著淚為遇難者遺體進行身份驗證的。這種煽情的寫法,也和其報道基調(diào)不太相符。
總的說來,《人民日報》在事件突發(fā)后第一時間進行了消息的報道,并努力從多個角度來傳播訊息,營造多元主題框架,在紙媒和新媒體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呈現(xiàn)出共同的謹慎、客觀、中立的基調(diào)之外,又各有特色。盡管仍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其為了自媒體時代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做出的努力仍然是值得學習的。
參考文獻:
[1] 王聰.我國食品安全事件報道框架研究——以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報為例[J].青年記者,2012(8).
[2] 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 劉其中.諍語良言:與青年記者談新聞寫作[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東方緒]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1-0091-02
收稿日期:2015-11-23
作者簡介:劉洋,女,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編輯出版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