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媛媛
【摘要】重視教學反思能力,根據(jù)教學實際,著手探索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讓教學反思成為提高教學能力的一種高效手段。教育反思是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失敗,亮點的總結(jié)、分析,因此,教師應該在反思中解難、完善、提高,還能為自己形成獨立你的教學風格。
【關鍵詞】反思 解難 教育教學 總結(ji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46-02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結(jié)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
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還必須具備不斷反思的精神,這樣才能使自己與時俱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教材內(nèi)容,教材結(jié)構,教材重難點,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意識,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反思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jù),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fā)現(xiàn)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fā)。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追求課堂教學之美
語文教師的備課要么參考或照搬現(xiàn)成的教案,要么再加以或多或少的個人苦思冥想和千篇一律地延用“說教”。也正是這個緣故,本來十分精彩的文學作品人物形象分析,一下子變得索然無味了。
如何使用好“語文教學參考資料”,這將直接影響語文教師的成長與發(fā)展:備課先閱讀教參,參考或照搬現(xiàn)成教案,長期如此,教者思維枯竭,反之,備課先閱讀教材,梳理知識點,把握重難點,安排程序,確定教法,再以教參佐之,會使教者思維活躍,備課上課皆能出新,教書得心應手。追求課堂教學之美,沉到教材中去,方能上出課的質(zhì)量、課的內(nèi)涵、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能“教”能“研”
有人說語文老師人人能當,這是對傳統(tǒng)語文學科的曲解和對語文教師的不信任,但要想改變這種看法,還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背負著層層壓力去努力。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教研能力。不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還要注意研究我們的學校、學生、課堂,研究我們的課程??傊覀兊恼Z文教學要立足于學校自身的真實教學問題,做到“以校為本”。
語文教研應立足于語文教育教學實踐,從中歸納、匯集、反思實際的教學問題,把教學經(jīng)驗系統(tǒng)化。這樣,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總結(jié)能力和評價能力,也讓學習方法的傳授切實有效。
四、在否定中成長
直到現(xiàn)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最近,我發(fā)現(xiàn)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令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這些障礙,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jīng)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不進則退!我們要時常對教學進行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五、反思總結(jié)
我認為符合課改精神的表現(xiàn)有如下幾種:
首先,重視學生體驗學習的設計與組織。
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要善于激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充分信任學生,并鼓勵他們按自己的思路進行學習、探究,在探究中引導學生交流合作,開拓思路。
其次,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肯定他們每一個微小的進步。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恰當于否,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只要學生感覺到教師的評價是真誠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就容易接受,并產(chǎn)生震動,受到感染,增強自信心。
再次,多媒體教具的應用,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使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生動再現(xiàn)出來。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立足于人的培養(yǎng),從學情出發(fā),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不能諱疾忌醫(yī),抱守殘缺。 “變則通,通則久,久則安?!边@是戊戌變法時就已經(jīng)提出的口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正視自己的不足,發(fā)揚自己的長處,乘著新課程改革的東風,去實現(xiàn)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大偉.《有效觀課議課》,天津教育出版社
[2]邱福明.新課程語文教育批評的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3]倪文錦、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4]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