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
摘 要:在當前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形勢下,電視新聞面臨著市場的巨大考驗。電視新聞媒體必須精準地把握市場動向,深入群眾并了解其心理需要,對節(jié)目的采編工作增加獨特的創(chuàng)意,制作出貼近群眾、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新聞節(jié)目。這樣才能不斷提開電視新聞的竟爭力,為電視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鋪平道路。本文主要闡述了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希望可以為有關人士提供借鑒價值。
關鍵詞:電視新聞報道;增強;貼近性
在新形勢下,電視媒體迅速發(fā)展,市場也逐步完善電視新聞媒體。電視新聞報道一直為觀眾提供實時新聞,成為觀眾了解國家及世界發(fā)展動態(tài)的窗口。電視新聞報道除了要向群眾提供一些傳遞信息的功能外,還應該制作出貼近群眾心理的新聞節(jié)目,吸引更多的群眾觀看,提高收視率,從而贏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但近年來,電視新聞節(jié)目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弊端,這些弊端不利于電視新聞媒體的發(fā)展,降了其市場竟爭力,電視采編與群眾心理偏離是電視新聞發(fā)展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使電視新聞報道貼近民眾的生活,并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
(一)聚焦平民視角
普通老百姓是電視收視對象中的主要群體,民眾都渴望獲得需求、權益和價值的尊重與關注。因此,將新聞鏡頭重點聚焦在平民身上,節(jié)目才會令觀眾喜聞樂見。首先,在選題或策劃上,應首要考慮平民新聞和話題。其次,在節(jié)目內容上,要重點關注民生問題,以百姓“身邊事、麻煩事、稀奇事”作為報道的主要題材,體現(xiàn)出對普通民眾生存狀態(tài)的精神關照及價值觀念的正向引導,倡導人文精神,滿足民眾的人文關懷需求,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主流價值觀和人文精神的傳播貢獻力量。同時,平民視角也是新聞的源頭活水,多到生活中去,一定能夠找到合適的新聞線索。
(二)關注本地熱點
地方性電視臺的新聞欄目與央視、省級衛(wèi)視相比,競爭力明顯不足。因此,地方性電視臺的新聞應突出本地特點,關注本地熱點事件和特色性新聞,通過與居民生活形成的強烈的緊密性博取收視率。在選擇新聞熱點時,要選擇本地群眾關注而又富有新意的熱點。例如,本地即將或正在舉辦的一些旅游節(jié)、美食節(jié)等,幫助民眾推薦游覽路線、項目,尋找美食小店等,使民眾在觀看和親身體驗中感受到生活的愜意,從而培養(yǎng)起本地民眾的收視習慣、興趣。再如一些新電影的下檔時間,商家各類打折活動的團購時間等,都會激發(fā)相應各類民眾的收視熱情,從而提升節(jié)目的忠誠度與美譽度。
(三)運用平民化語言
語言運用方面,應保證語言的生動性與活躍性。從新聞內容在語態(tài)表達方面,時政新聞記者需從平民化視角選取語言的應用,可使語言的表述更為親切、準確、易懂,從百姓的角度對黨與政府相關政策方針進行解讀,同時在新聞報道的標題制作、文章的整體結構以及導語設置等方面都運用一些手段,以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但這個過程要注意貼近群眾實際,這樣才能夠引起普通群眾的共鳴。以導語的設置為例,時政新聞工作者應注意在實際報道過程中選取吸引受眾眼球的精彩畫面,避免完全將畫面依托于稿件內容進行,通過導語的合理設置引起觀眾注意。
(四)突出嘗議新聞的亮點
時政新聞中亮點的突出是時政新聞吸引群眾眼球的重要途徑。時政新聞記者應注重從會議新聞中尋找更為新鮮的素材,從中尋找亮點所在。一般情況下,新聞會議中都會出現(xiàn)一些較為專業(yè)性的詞語,這些詞語的運用會使得呈現(xiàn)在百姓眼中的時政新聞更加枯燥與單調。因此,時政新聞記者可以在報道過程中運用較為鮮活的手段,通過新聞畫面將會議中的內容具體反映出來,如表格、線條以及圖示等,這些方法都可以讓會議內容更為直觀地展示在群眾面前,讓觀眾更容易理解會議所要表達的中心內容。例如,會議新聞中關于各行業(yè)的年終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若單純依靠語言報道表述,很難為受眾所理解,而利用圖示或表格等方式對內容進行展示則更加生動與直觀,便于普通觀眾理解。由近年來會議新聞改革的具體內容便可看出,電視時政新聞需要發(fā)揮輿論導向功能,在宣傳黨的方針路線的同時,更加貼近普通群眾,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正因如此,會議新聞的報道方向更應該從平民視角出發(fā),挖掘新聞中的亮點,提升時政新聞對普通群眾的吸引力。
(五)堅持創(chuàng)新,運用各種技術手段使報道貼近群眾
任何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創(chuàng)新,廣播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也一樣,一個具備足夠賣點的新聞必須擁有三大基本要素,即好看、重要、有用。廣播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要想體現(xiàn)貼近群眾,就必須通過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方式、充分運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能實現(xiàn)觀念和服務的創(chuàng)新,從而使時政新聞報道更加貼近群眾。例如,通過采取網絡調查的途徑廣泛征集群眾對時政新聞報道的真實看法,或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其他途徑,真正做到好看,符合群眾口味;時政新聞報道的熱點從領導會議轉向群眾關心的熱點事件、難點事件,真正做到重要;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報道的語言形式,選用群眾喜歡的語言風格,摒棄傳統(tǒng)的官面文章,才能真正做到有用。同時,廣播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要巧妙地、充分地運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來體現(xiàn)貼近群眾。例如,合理安排并運用同期聲技術、拍攝鏡頭的方法、記者采訪等,以提高時政新聞報道的民生性,使其與群眾更加貼近。當然,廣播電視媒體工作者們還要注重強化時政新聞報道的原生態(tài)與個性化,突出其紀實性,牢牢把握時政新聞報道的現(xiàn)場感、震撼感,從新聞與群眾的貼近性著手,立足細節(jié),大力發(fā)掘新視角,通過活潑而生動的趣味性新聞報道來吸引群眾。廣播電視時政新聞采編人員也要努力貼近群眾生活,深入群眾中間去真實記錄群眾所需、所想、所求,著力研究群眾的民生問題,搭建一個能真正反映群眾問題的平臺,促使時政新聞報道不斷貼近群眾。
二、結束語
廣播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貼近群眾是其不可阻擋的發(fā)展趨勢,需要廣播電視臺站在群眾的角度進行改革,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挖掘亮點、堅持創(chuàng)新,力爭幫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依靠高質量的、貼近群眾的時政新聞報道在廣播電視新聞界立足,有效提升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主格.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節(jié)目的話語轉變[D].遼寧大學,2012.
[2]汪黎黎.電視民生新聞反思與提升[D].南京師范大學,2006.
[3]李勇.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生產研究[D].武漢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