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晨
【摘要】:利瑪竇是十六、七世紀來華傳教人士,《利瑪竇中國札記》記載了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的所見所感,他以一個西方傳教士的眼光去審視中國,以偏見的眼光來介紹佛教,重頭到尾都將之斥為“邪教”。利瑪竇的偏見無疑與其作為一名天主教傳教士,來華傳播天主教,攻擊佛教爭取教徒的意圖有著莫大關(guān)聯(lián),顯示了利瑪竇的宗教狹隘性和歷史局限性。
【關(guān)鍵詞】:利瑪竇;中國佛教;《利瑪竇中國札記》;基督教
一、利瑪竇其人及《利瑪竇中國札記》
利瑪竇(1552—1610),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明萬歷年間前往中國傳播天主教,發(fā)展了徐光啟等知名士大夫,被尊稱為“泰西儒士”。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他還傳播西方天文、數(shù)學、地理等科學技術(shù)知識,所著甚多,,譽為“東西方交流第一人”?!独敻]中國札記》詳盡記錄了利瑪竇在中國的傳教經(jīng)歷。利瑪竇來華宣傳天主教,必不可少與中國佛教和道教兩大宗教接觸。本文試圖通過《利瑪竇中國札記》來了解利瑪竇眼中的佛教,并分析利瑪竇中國佛教觀的根源。
二、利瑪竇眼中的佛教
利瑪竇初至中國將自己打扮成“西僧”形象,但是隨著傳教事業(yè)的發(fā)展,由“附佛”逐漸轉(zhuǎn)向“辟佛”,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對佛教從佛、法、僧三寶角度進行了全方位性的批判,力圖構(gòu)建基督教自己的權(quán)威,擴大影響力。
1、佛教教義與宗教儀式
利瑪竇較早認識到佛教與基督教具有相同之處,因此來華初期,利瑪竇將自己打扮成“西僧”的形象,以“和尚”自居,對佛教加以利用。但是隨著基督教影響的擴大,利瑪竇則做了相應的調(diào)整,鼓吹佛教教理來自西方,佛教的大量理念是“從西方借來的”的思維。利瑪竇以佛教的宗教儀式為例, “一些非宗教的禮節(jié)在某些方面,和我們教會的儀式很近似”,針對佛教的誦經(jīng)和塑像,利氏認為“格里高利式的唱經(jīng)沒有什么差別”?!八麄兊膹R宇里也有塑像,他們獻祭時所穿的袍服也和我們差不多?!盵1]利瑪竇舉出由于兩者的相似性,撒拉遜商人“誤認為這個民族信仰基督教?!盵2]同時利瑪竇認為中國佛教教義體系不完善,易誤入歧途,“原始的宗教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變得模糊,以致當他們放棄對那些沒有生命的神靈的迷信時,很少有人能不陷入無神論的更嚴重的錯誤之中。”[3]他以基督教的靈魂永生的觀點否定了佛教的轉(zhuǎn)世輪回的觀點。
2、寺院僧侶
利瑪竇在札記介紹了寺院僧侶的來源,“來自最底層的群眾,年幼時就被賣給和尚們?yōu)榕K麄冇勺雠投蔀榈茏印?。[4]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信仰者,不遵循清規(guī)戒律,甚至為非作歹,“沒有一個是心甘情愿為了過圣潔的生活而選擇了參加這一修道士的卑賤階層的?!盵5]同時弟子“和師父一樣既無知識又無經(jīng)驗,而且不愿學習知識和良好的風范”。[6][7]利氏在參觀南華寺時,也得出這樣的言論:“有的和尚過著放蕩的生活,有很多子女;還有許多和尚攔路搶劫,使得行旅不安?!盵8]利瑪竇指出,有許多和尚住在皇城中,名聲顯赫。他們不僅把百姓、顯貴、后妃“引入歧途”?!斑€從富有的太監(jiān)那里征集大量的資金”。[9]通篇之中,利瑪竇將佛教僧侶描繪成一群不守戒律、為非作歹的惡人。但在另一處史料中,利瑪竇又提到“虔誠的信徒堅持吃齋,并供奉偶像經(jīng)常祈禱?!盵10]可見利氏間接承認佛教徒中也有許多信仰堅定的信眾。
3、佛教寺院與寺院活動
由于得到廣大信徒的供奉,尤其是王公大員的捐奉,修建寺廟和塑造偶像活動極為頻繁。而在利瑪竇眼中卻是“寺廟裝飾奢華,偶像面目猙獰”, “廟旁有高塔,塔中有貴重的大鐘和其他宗教用品。”[ 11]廟中的偶像“身軀巨大、面目猙獰”。而利氏所言偶像“面目猙獰”,在寺廟中以驅(qū)魔伏妖為職責的神靈,其面目看上去表情兇狠,但這是對妖魔邪惡兇狠,并非是對蕓蕓眾生。更多數(shù)神靈塑像是以慈祥和藹的面目出現(xiàn),如彌勒佛、觀音菩薩等。利瑪竇攻擊佛教偶像面目猙獰,無疑出于辟佛的需要,充斥著偏激的感情色彩,并非客觀、理智的介紹。
利瑪竇認為寺院過多參與了世俗活動,甚至是違法的行為,異端勢力充斥佛教,寺院成為囂囂之地。在介紹寺院時,他提到了“每個成員在他任職的崗位上都可以隨意建造多少房屋……這些房間以低價租給來求指導的外人。這一習俗的結(jié)果便是,這種普通住房原是用來作為宗教中心的,但看起來卻像是嘈雜的大旅店,人們在那里聚會,花費時間來崇拜偶像或?qū)W習這種邪教教義?!盵12]利氏還提到在韶州的教堂建起后,當?shù)氐拿癖姲呀烫卯敵伤略嚎创耙堰@所房子當作他們崇拜偶像的廟宇那樣來用,廟宇老是大開大敞著而且常常是輕浮鬧事的地點?!盵13]在他眼里,佛教寺院沒有自己清規(guī)戒律,顯得很“輕浮”。在《利瑪竇中國札記》第三卷第一章《傳教團又恢復了在韶州的新居留點》,他提到在購買光孝寺附近一塊空地時,“官吏已經(jīng)收了寺里方丈的行賄,”故而官吏在索價時把價格提高了十倍。[14]在第五卷第二十一章《利瑪竇墓-中國皇帝的賜地》,他還提到一位皇宮宦官被判死刑,“為了挽救他鄉(xiāng)間的別墅不被奪占,”而將之改為寺院。而利氏已經(jīng)清楚了解到“建造私人寺院是違法的”,但很多權(quán)閹在官員的默許之下修建這類寺院,寺院悍然參與眾多違反亂紀的活動。[15]
4、佛教與士大夫
士大夫無疑是中國社會的特權(quán)階級,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占據(jù)了優(yōu)勢地位,若能爭取到士大夫的支持對于基督教的傳播大有益處。而許多士大夫與僧徒交往甚密,利瑪竇較早認識到了這點,便夸大佛教與儒教隔閡,以便拉攏士大夫,剔除佛教影響。儒教倫理與佛教教義之間固然存在著分歧,但是經(jīng)漢晉以來的融合,兩者的沖突漸趨弱化。但利氏舊話重提,夸大兩者分歧,“當時的中國儒家有告訴我們……凡是與之有關(guān)的事物最后都衰亡了。儒家指明,釋迦所許諾和吹噓的那種好運,國家不僅沒有得到反而經(jīng)歷了無窮的災患?!盵16]在參觀南華寺時,他特意記錄了一位官員言論,“這些寺里的和尚聲名狼藉……他的教規(guī)和有關(guān)教規(guī)的書籍也和他們的全然不同?!边@位官員深信“(除了儒教)教義之外,別無他教”。[17]而在和李贄的一次辯論中,利瑪竇親身感受到佛教對于佛教的一些分歧。利氏寫到李本固“贊成偶像崇拜而反對儒家祖師孔夫子的學說”,而在場的一位儒學官員“大聲抗議”,認為“這是很不得體的”。 [18]而另一位儒學者李摯,“剃光了頭,當了和尚?!辈ⅰ凹m集信徒,寫書攻擊士大夫的領(lǐng)袖們,贊揚偶像的辯護士?!钡淮堆核捅本?,因不甘忍受屈辱而“用刀自刎殞命了”。[19]利瑪竇在字里行間透露著幾分幸災樂禍,他認為這是偶像崇拜者自己遭到的失敗,無疑警世士大夫信仰佛教大無所利,反遭其禍。在認識到儒佛之間的分歧之后,無疑會加深利瑪竇“合儒斥佛”的思想。
雖然政府明令禁止僧侶與士人交往,兩派之間有很多的分歧,但佛教的思想仍會影響到士大夫。所以利瑪竇斷定由于佛教觀念在知識階層中的滲透,士大夫們“以為神就是物質(zhì)宇宙的靈魂,就仿佛是一個偉大身軀的一顆心靈那樣?!盵20]爭取士大夫擺脫佛教束縛成為利瑪竇傳播基督教的重點工作。
三、利瑪竇佛教形象的分析
利瑪竇對佛教態(tài)度有一個大轉(zhuǎn)變,“在晚明,佛教徒聲譽不好,時時受到士大夫的攻擊,聰明的利瑪竇很快地意識到了這一點,這正是利氏等辟佛批佛的原因之一。”[21]但需要指出的是利瑪竇等傳教士對佛教并非一開始就是如此敵視的。在札記第二卷第六章提到,他們剛?cè)雰?nèi)地時,將官員所送的兩塊牌匾“仙花寺”和“西來凈土”懸于教堂門楣上,此舉意在表明自己的“方外”身份,消除地方官員對他們的嫌疑與警惕。利氏也很得意地寫到“這兩塊匾大大提高了神父們在各階層百姓中的聲望。”[22]很顯然兩幅題詞將天主教與佛教歸為同類,而利氏也很坦然接受。如果這樣無法說明此時利氏對佛教的態(tài)度的話,那么另一行為就十分明顯了。1582年他初次到肇慶時,比附于僧侶的,剃須去發(fā)披架裝,“瑪竇初至廣下舶,晃首袒肩,人以為西僧,引至佛寺”[23]。顯然是一副云游四方的“西僧”模樣?!暗着鷤鹘淌坎痪帽阏J識到自己的錯誤:明末尚存的佛教不受知識精英賞識”[ 24],故而有意疏遠佛教人士,尤其是1596年利瑪竇換上儒服之后,就開始了激烈的“辟佛附儒”。
文化間的差異造成了天主教與佛教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像斯賓格勒所說“兩種不同的文化,各自存在于自己精神的孤寂中,被一條不可逾越的深淵隔開了?!盵25]被隔開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利瑪竇最終選擇了一條“補儒易佛”的文化傳教路線,把天主教與佛教的矛盾凸顯出來。[26]這種文化的差異性也使得利瑪竇在理解佛教教義上,有很多缺憾,“由于他……并不理解佛性體現(xiàn)于萬物中的觀念,更不明白佛教徒視萬事萬物為一體,且可將此移至意識之中的信念,是利瑪竇成為佛教和道教不可調(diào)和的敵人”。[27]利瑪竇與三淮的辯論,與袾宏等人論戰(zhàn),其批判主要集中在佛教的教義和禮儀等方面。所以說,利氏對佛教的批判是一種直觀的、不深入的、簡單的以基督教的立場為基點的批判。
傳教士所確定的“補儒驅(qū)佛”策略是利氏排斥佛教的指導方針?!八麉s毫不掩飾地對佛教表示反感。也許這一態(tài)度追本溯源至耶酥會為布道而確定的策略性警句‘補儒驅(qū)佛”。[28]作為一名虔誠地執(zhí)行其傳教使命的傳教士,利瑪竇對佛教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拒斥,因為佛教是一種正式的宗教,擁有最多的信眾和教徒,而佛教徒在他看來都是偶像崇拜者,利瑪竇把佛教視作天主教在中國的對手。其他宗教,如道教,因其競爭力小而較少受到利瑪竇的激烈排斥[29],如能對佛教的批判獲得成功,則必然會擴大基督教在華影響,起到其他宗教批判所起不到的作用。
在對待佛教人士態(tài)度方面,利氏有很多情緒化的因素。“在佛教與天主教的關(guān)系中,佛教的態(tài)度是開放的”。面對利瑪竇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從文獻資料來看,較少有大幅度的文章來回擊利瑪竇的挑釁行為[30]。天主教與佛教關(guān)系的破裂的主要責任在天主教一方?!盵31]利瑪竇“在表達摒棄佛教時的粗暴語氣,這與他一貫十分高雅的姿態(tài)格格不入?!盵32]可見,利氏對佛教的批判帶有很多的個人情緒。
四、結(jié)語
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對佛教的非難,必然會導致佛教勢力的反擊。佛教文化在兩漢時期傳入我國之后,到明代,經(jīng)過了一千多年的發(fā)展,它已經(jīng)和中國文化充分融合。中國文化在“攝取了佛教以后,便使中國思想界擴大了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儒教方面完成了宋學和陽明學。”[33]傳教士對佛教的仇視,對佛教文化的激烈批判,必然會走向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極端,從而導致士大夫的敵視。事實上,不久佛教勢力很快就與士大夫聯(lián)合起來了,公開批判天主教。萬歷四十四年(1616),“南京教難”爆發(fā),儒家學者與佛教僧眾向天主教修士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批判運動。晚明中國佛教的確出現(xiàn)了衰頹的現(xiàn)象,佛教義理無有發(fā)展,佛門風化敗壞,黃宗羲批評到“今之為釋氏者,中分天下之人,非祖師禪勿貴,遞相囑付,聚群不逞之徒,較之以機械變詐,皇皇求利,其害寧止洪水猛獸哉”[34],但更應看到佛教主流勸人為善恪守教規(guī),利瑪竇書中列舉大量實例,從頭到尾都將佛教斥為“邪教”,實際上反應的是作為一名天主教傳教士的利瑪竇在與佛教爭取教徒中不惜抹黑中國佛教,是利瑪竇狹隘宗教觀的表現(xiàn)。
注釋:
[1]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06頁。
[2]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543頁。
[3]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07頁。
[4]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08頁。
[5]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08頁。
[6]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08頁。
[7]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08頁。
[8]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237頁。
[9]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437頁。
[10]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09頁。
[11]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08頁。
[12]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09頁。
[13]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75頁。
[14]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第241頁。
[15]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第633頁。
[16]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07頁。
[17]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第239頁。
[18]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第364頁。
[19]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第436頁。
[20]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 第369頁。
[21]李新德:《利瑪竇筆下的中國佛教形象》,《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
[22]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第173頁。
[23]張爾歧:《篙庵閑話》,叢書集成初編,第12頁。
[24](法)謝和耐著、黃建華譯:《中國社會文化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06頁。
[25]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753頁。
[26]韓月香:《晚明天主教與佛教沖突的文化蘊義—以利瑪竇為例》,《肇慶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27](德)彌維禮:《利瑪竇在認識中國諸宗教方面之作為》,《中國文化》1990年2期。
[28](德)彌維禮:《利瑪竇在認識中國諸宗教方面之作為》,《中國文化》1990年2期。
[29]孫尚揚:《利瑪竇對佛教的批判及其對耶穌會在華傳教活動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30]戴繼誠:《利瑪竇與晚明佛教三大師》,《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2期。
[31]王公偉:《略論晚明天主教與佛教的沖突》,《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11月。
[32](德)彌維禮:《利瑪竇在認識中國諸宗教方面之作為》,《中國文化》1990年2期。
[33]鐮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第3頁。
[34]黃宗羲:《明儒學案》,中華書局,1985年,第7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