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強
高三轉(zhuǎn)眼開始進入更為緊張而關(guān)鍵的沖刺階段,我們在進行了第一輪文言文復(fù)習(xí)后,在此階段應(yīng)該如何運籌備考,才更有針對性,更具實效性,使我們在高考兵家必爭的文言文陣地中斬獲佳績?在此,提出幾點備考意見,以供參考。
一、考前一百天,常識常常見
2015年全國課標卷文言文客觀題出現(xiàn)了一道新題,那就是考查考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了解情況。這道題考查的是最基本的識記能力,層級A級,層級雖低,但相信大部分考生都會輕松不起來,因為面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浩如煙海的文化常識,即便僅是識記其中的一小部分,那也是令人發(fā)憷的浩大工程。在沖刺階段考生如何強化對常識的有效識記,攻破記憶壁壘呢?我們認為:
1. 細水長流,百天“憶”始。文化常識的識記,因為量大,故要耗時,所以考前100天就要在原積累的基礎(chǔ)上,升升溫,憶憶舊,細水長流,每天不一定要花很多時間,而是利用零碎時間“過過眼”,“入入腦”,讓已經(jīng)陌生的常識變熟悉,讓尚存的舊知得鞏固。對熟者可一帶而過,對陌生難記的則做好標記,抓反復(fù),反復(fù)抓。一定謹記:常識常識,常見常識。
2. 分門別類,專項識記。古代文化常識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高考主要從八大類別考查:姓名字號、古代職官、天文歷法、古代地理、科舉制度、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很顯然,我們識記時要注意科學(xué)有序,分門別類,專項記憶,逐項攻破。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某一大類別之下,要精分好各小類型之常識,如“姓名字號”類,又細分為:直稱姓名、稱字、稱號、稱謚號、稱官職、謙稱、敬稱、賤稱等。而“謙稱”,又可再細分為:(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2)古代帝王的自謙;(3)古代官吏的自謙 ;(4)讀書人的自謙;(5)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的自謙。只要我們做個學(xué)習(xí)的有心人,必然會成為一富有“常識”的人。
3. 融入情境,理解巧記。常識并非要死記硬背,有些只要稍微聯(lián)系文本,融入語境,即使平時從沒見過,亦可迎刃而解,例如2014年高考全國大綱卷“解褐”的解釋: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只要結(jié)合文本句子“永淳初,解褐婺州參軍事”的語境,簡單翻譯: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參軍事,即可判斷其解釋是正確的。
其次我們可聯(lián)系所學(xué)課文內(nèi)容知識,輔助理解記憶文化常識,例如:“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學(xué)校,后也泛稱學(xué)?;蚪逃聵I(yè)?!睹献印分杏校骸斺孕蛑?,申之以孝悌之義。”只要熟悉課文《寡人之于國也》的考生,判斷此題不費吹灰之力。
再者,我們要善于利用我們所學(xué)過的文言文知識、文言現(xiàn)象,加以理解記憶,例如,“‘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xué)體裁,文中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這其實考查了文言文的古今異義,而這個詞考生是比較熟悉的,根本不用死記,結(jié)合文本語境即可。
最后,我們還可以聯(lián)系影視作品或其他自己熟悉的藝術(shù)樣式,融入某些情境,就可輕松喚起記憶。如2015年全國課標卷:“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贝罅康挠耙晫m廷劇都會提到“太子”這一角色,相信不少考生都知道太子是王位的接班人,具有唯一性,所以可輕易判斷出這一解釋是錯誤的。
二、考前六十天,回眸知識點
首輪文言備考,考生已經(jīng)比較系統(tǒng)地復(fù)習(xí)了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而60天沖刺階段的復(fù)習(xí),不在于全面系統(tǒng),而在于突出重點,突出實戰(zhàn)與實用。
例如對于文言實詞的復(fù)習(xí),我們主要掌握常用詞,重點義即可,刪繁就簡,突出實用與效率。所謂常用詞,是指那些古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頻率很低的詞。所謂“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對比的方法,弄懂并記住這些常用詞的常用義,特別是那些細微差別。如《漢書·霍光傳》“光與左將軍(上官桀)結(jié)婚相親”。初學(xué)者質(zhì)疑: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為左將軍,自然也是男的,說二人“結(jié)婚”,不可理解。其實“結(jié)婚”在古代指“聯(lián)姻結(jié)親”,這里指霍光的長女嫁給上官桀的兒子做妻子,雙方成了“親家”??梢姂?yīng)該從古今比較之中逐步掌握這些常用詞。
在整理文言詞語時,沒必要將常用實詞的每個義項都列出,弄得眼花繚亂。比如看“見”的“見”:只須強調(diào)“見”有表“被動”的意思以及“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相當于‘我,詞性副詞”即可,記準兩個例子“信而見疑”和“慈父見背”,剩下的“看見”“拜見”“召見”“會見”“見解”等跟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都有關(guān)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險的“危”,考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險”,其實在古漢語中“危”經(jīng)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語“危言危行”(講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詩歌“危樓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钡摹拔kU”“危難”“危害”義項,大概考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難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復(fù)習(xí)時重點注意這些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義項,掌握了這些不同,其他的義項基本就可以應(yīng)付裕如了。
三、形意兩相聯(lián),句斷分秒間
斷句題相對而言應(yīng)當是一道可輕松笑對的題型,只要考生們能從“形”“意”二字上做足功夫,準確斷句當是“秒殺”之事。
所謂“形”,主要指外在的形式、特征、標志等,我們據(jù)此可進行快速斷句。具體“形”法包括:據(jù)語法結(jié)構(gòu)斷句、據(jù)虛詞斷句、據(jù)句式特點(對偶句、對應(yīng)句、排比句、頂真句等)斷句、據(jù)修辭斷句、借助文史常識(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官名等)斷句、據(jù)總分關(guān)系斷句、特殊動詞(“曰”“云”“言”等)斷句。
所謂“意”,指的是內(nèi)在的含義和意蘊,包括對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義、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的意思理解和句子意蘊的挖掘解讀。
有些句子,單從外形特征,就可迅速斷句,可以不必咬文嚼字,過多糾纏于某些難懂字詞的意思解讀;有些難度較大句子,則重點從內(nèi)在意思理解上突破,再加以外“形”輔助,準確斷句,當為易事。
四、翻譯何沉甸,精譯文之言
翻譯分值達10分之多,占文言文總分值一半還多,分量之重,考生自知。在沖刺階段的文言復(fù)習(xí)中,如何讓句子翻譯更準確精當,我們針對考生在翻譯中容易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提出幾點看法:
1. 要勤于動筆,用心總結(jié),口頭大師,筆頭侏儒。翻譯是要求動筆的一道題型,不少考生卻嫌“麻煩”,嫌“耗時”,只喜歡口譯,只喜歡“心領(lǐng)神會”,而懶于動手筆譯,這種做法是要不得的。因為翻譯要求字字落實,如果不寫在紙上,你如何校對答案,如何精確比對,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做好批注,及時修正呢?
所以建議考生在沖刺階段,一定勿嫌麻煩,多動筆頭翻譯。除了翻譯文段所提供的那兩個句子外,可以擴大范圍,在文本中自己再挑選三五個文言知識點富集、文言現(xiàn)象較突出的句子進行翻譯練習(xí),這樣不但增加了練習(xí)量,也增強辨別得分點意識,提升準確翻譯能力。同時還要把翻譯中的一些重點字詞、易錯字詞等記在筆記本上,時時復(fù)習(xí)。切記千萬勿做口頭上的大師,筆頭上的侏儒。
2. 要瞻前顧后,聯(lián)系語境,急于求成,欲速不達。不少考生做翻譯題時,有一個壞習(xí)慣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不回歸原文,結(jié)合語境去理解翻譯,而是直接就“硬譯”。殊不知,此舉反而欲速則不達。例如,“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庇行┛忌褎澗€句子的“任座”不假思索,翻譯為“在座的各位”,其實只要聯(lián)系下文,很容易發(fā)現(xiàn)“任座”其實是一人名,根本無需翻譯。這些淺顯的錯誤,只要稍微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要記住,當碰到個別字、詞、句一時無法理解時,就需要根據(jù)上文、詞義的慣性來順推,或根據(jù)下文的語脈、文義來逆推。
3. 要對比舊知,謹慎選取,率性大意,謬之千里。課外翻譯貌似新知檢測,其實乃舊識考查,只要我們將平日積累稍加激活與挑選、提取,就能擊破譯句中潛伏的各個得分點。然而,有些考生卻并非深思而慎取,而是率性隨意,不細比對,結(jié)果自然謬矣。例如:“光斗能知人,往往所取士能預(yù)決其得失利鈍,后皆卒如其言,無一爽者?!睂τ凇八弊值姆g,只要比對平時所學(xué):“屢試不爽”“絲毫不爽”“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再聯(lián)系上文語境,很容易就能準確譯出是“差錯”的意思。但有些考生卻把它譯為“爽快”“痛快”,顯然是把平日“心情很不爽”的現(xiàn)代文含義不加比對地率性引入的結(jié)果。
4. 要字字落實,直譯為主,隨心意譯,易遺寶珠?!爸弊g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這是翻譯的基本要求,但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總有不少考生沒有做到“字字落實”,同時遇到不會翻譯時,則把“意譯為輔”變?yōu)椤半S心所譯”,結(jié)果造成該譯的重點字詞被明珠蒙塵,輕易遺落。如:“管、晏暴君之過,取身后名,吾不為也!”不少考生以為“暴君”是一個名詞,所以把“管、晏暴君之過”譯成判斷句:“管晏是一個暴君。”而“過”字因不理解,所以干脆不譯。實際上,“管、晏”指管子、晏子兩位賢臣,“暴”通“曝”,“揭露”之意,“過”指“過錯、過失”。因為字詞翻譯未落到實處,隨意性也較大,所以翻譯的句子意思偏差太大。
五、閱讀整體先,檢索快馬鞭
考生常易犯的毛病,就是不能先將整個文段大致看懂后再去解答題目,而是對文段浮光掠影地掃一遍隨即答題,解答不下去時也只回頭一掃文段的只言片語后再硬著頭皮作答。這種方法,欲速則不達,準確率會很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高文言閱讀的效率,做到又好又快,我們認為在沖刺階段考生一定要做到:強化整體閱讀意識,提高檢索能力。
實踐證明,有效地訓(xùn)練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或準確地解答文言文試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從整體上把握文義,或叫整體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從整體(如中心、大意)到局部(如字詞句、層次、關(guān)鍵詞語等)把文章了解透徹;否則就會犯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錯誤。面對一篇文言文,通過整體閱讀,應(yīng)能快速準確地檢索出如下的信息:寫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時代(朝代),具有什么特點,干了什么事(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這些事有什么意義,文中還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怎樣等等。檢索出這些信息,就能快速把握思路,分清層次,理清關(guān)系,把握主旨,也更有利于準確完成“歸納概括”題。
縱觀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題,“歸納概括”題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選項”的方式出現(xiàn)。究其各選項的出錯方式,可歸納為“誤用因果”“事件雜糅”“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和“詞語誤解”幾種類型。只要認真讀懂原文,理清脈絡(luò),深入思考,仔細辨析,從句間關(guān)系、條件限制、原文有無表述、表述是否恰當以及詞語解釋等方面入手,對照選項逐一檢索篩選,最終就會做到去偽存真。
六、考前三十天,文段天天練
在高考前一個月里,除老師布置的文言任務(wù)外,我們建議每位考生每天做一篇文言文閱讀(包括翻譯),其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良好的語感,最好選擇附有答案的習(xí)題,以方便自己及時了解檢測結(jié)果。這個階段的練習(xí)特別要注意速度和效果,并時時做好失誤筆記,反思原因,及時調(diào)整方法與心態(tài)。
七、躊躇意志堅,橫刀立馬前
最后,是對考生的提醒與希冀:一段未學(xué)過的文言文,即使是淺易文言文,也有一些詞句是一般考生不能透徹理解的。對這些地方,能猜個大概意思即可,不必深鉆死摳。因此說,對文言文閱讀不必畏懼,消除一切顧慮,以輕松的心態(tài)“輕裝上陣”。同時,也希望考生們一定要有自信心,要有必勝的堅定信念,橫刀立馬,拿出奮戰(zhàn)沙場的勇氣,有志者,事竟成。
責任編輯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