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域
摘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物質生活日益富裕了,但精神文化生活還遠遠滯后。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需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增加對農村文化發(fā)展的投入,發(fā)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扶持民間社團組織,培育文化能人。
關鍵詞:農村;基層文化;建設
2016年寒假和暑假,筆者先后考察走訪了河南博愛、杞縣、汝南等縣的十幾個村莊,深深地感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物質生活日益富裕了,但精神文化生活還遠遠滯后。目前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仍舊偏低,大部分農民只有小學、初中文化水平,甚至還存在不少文盲。這不僅制約著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而且也阻礙著農村文化事業(yè)的開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一、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不平衡,有的村開展的很好,有的村卻開展的很差;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內容比較單一、陳舊,農村可供居民進行文化活動的途徑、渠道、場地都非常有限;從事基層文化建設的人員缺乏,其素質也參差不齊。
2. 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政府非常重視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搭建農村文化活動平臺,如不少村建立了“農家書屋”,但是據筆者了解,不少“農家書屋”實際上形同虛設,農民的借閱量非常少。書屋并沒有真正發(fā)揮群眾吸取知識營養(yǎng)、享受文化生活的作用。另外,還出現有部分農村文化場所被出租或被擠占、挪作它用的現象。
3. 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迅速增加,但缺乏鑒別能力和健康的消費理念。在農村文化市場上,大量低俗的文化產品如影視、音樂和書籍等蜂擁而入,各種盜版書刊、非法音像制品等被大量出售或出租,填充了農村居民好奇卻又饑不擇食的文化需求,嚴重毒化了農村的社會風氣。思想文化陣地,健康的文化活動不去占領,低俗的東西必然乘虛侵入。比如農村的賭博風非常興盛,人們普遍認為“大賭是違法,小賭是怡情”,法不責眾。賭博風之所以屢禁不止,與群眾缺乏健康的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動有密切關系。
4. 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被破壞嚴重,文化的多樣性喪失。例如寫春聯(lián)的習俗。過去,每逢春節(jié),農村每家每戶都要寫春聯(lián),至少也要請人寫,春聯(lián)的內容盡量符合各家自己的情況,一般不會出現內容完全重復的現象。但現在農村很少有自己寫春聯(lián)的,幾乎都是在商店或街邊購買工廠統(tǒng)一印制的春聯(lián)。這種靠機器大規(guī)模生產的春聯(lián),造成了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大門上貼的春聯(lián)幾乎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偶爾遇到哪家自己寫的春聯(lián),也多是要么字體難看,要么對仗不齊。再如古民居是農村民俗民風重要的載體,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墒怯捎诜N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現在的農村住房樣式和風格基本雷同,沒有任何特色,而且很多村莊的傳統(tǒng)古民居被破壞殆盡。
二、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思考
1.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精心打造特色文化,保護和發(fā)展有鮮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好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掘、保護和開發(fā)、利用工作;加強和加大農村文化開發(fā),針對農村和農民需求生產和提供優(yōu)質和優(yōu)秀的文化產品;發(fā)掘和保護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如民間歌舞、地方戲曲、民間書畫、雕刻以及各種民間工藝等。
2. 增加對農村文化發(fā)展的投入,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農村文化事業(yè)離不開政府財力的扶持,各級政府應從鄉(xiāng)情、村情出發(f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繼續(xù)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fā)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調動社會力量,多渠道、多方位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用于鄉(xiāng)、村文化站的硬件建設和改建、擴建,逐步改變農村文化設施落后的現狀。
3. 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和希望的田野,農村文化建設必須發(fā)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只有貼近農民群眾、貼近農村生活、貼近農村實際,結合農民群眾的切身需要,用和諧的先進文化引導他們,熏陶他們,凝聚他們,才能推動新農村各項工作順利開展。致富奔小康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廣大農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要主動適應廣大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文化需求,特別是必須與農民的致富需求結合起來。在滿足他們文化娛樂需求的同時,在各種文化活動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場知識,讓他們學到更多致富本領和職業(yè)技能。
4. 結合實際鄉(xiāng)情、村情,扶持民間社團組織,培育農村文化能人。比如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培養(yǎng)新的文化工作者,并提高原有的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素質。讓這些文化能人帶領和推動先進文化在農村生根開花。再如投入人員和經費發(fā)展農村文化社團,規(guī)范其組織,扶持其開展健康有益的農村文化活動。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于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健康的文化生活不僅可以使農民的生活從物質和精神上都得到提高,還能夠培育農村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國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5-12-12.
(作者單位:鄭州外國語新楓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