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閣
在一次畫廊看展上,重逢了一位常住海外的世家名媛。那煙視媚行,特別會穿衣的美人穿了一襲廓形簡單的黑衣,卻依然打眼。她眼風一掃全場,突然說:“難道看個畫展一定只能穿唐裝、中國風、文藝小清新?”我默默也跟著掃了一下,果然如她所說鴉鴉一片。
什么時候“穿什么去看展”,也要擺上議事日程?
我沒敢告訴她,就在去年,一個豪車俱樂部也舉辦了一個當代藝術(shù)展,不知道冒出來一群旗袍女士,你推我攘地在作品前爭相花枝招展。而且可能豪車簽約模特不用白不用的規(guī)則吧,每件作品前很還配了畫模(名詞很新鮮,功能應(yīng)該跟車模差不多),也是一片燦燦爛爛中國風耀眼,不知道該看作品還是該看美女。只是不用腦洞,都知道旗袍古風配抽象的當代藝術(shù),那畫風實在太美,真不忍看。
很多人要問,穿什么去看展真的這么重要?
當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時曾經(jīng)俯視殿下群臣,其中很多是他從亭長就跟隨的舊部,他問,人還是這些人,但是為什么感覺完全不一樣?
后來他才知道這種尊貴的感覺來自儀式。
確實,人的尊嚴還真是靠禮儀來締造的。
而服飾正好是日常各種禮儀活動中最重要最顯像的表達,對何人何事的尊重程度基本一眼望去就能夠知道。
而去看一個畫展,表達對藝術(shù)家的尊重,就如看一場音樂會一樣需要某種儀式感。其實只需要得體就好,偶爾的用力過度就是露怯了。
我前年第一次去看香港巴塞爾藝術(shù)展時,回來會和朋友說,內(nèi)地大部分的時尚趴都不用去看了,因為最會穿衣服的人都在藝術(shù)展、拍賣會上集中了。那是真正的鬢影衣香、行云流水。其實這也有可能是多年以來奢侈品牌不斷要和藝術(shù)跨界帶來的后果,在那里碰見名流、明星、藝術(shù)家也不奇怪。
有位媒體朋友有個很有趣的說法,說是看展真是以鞋跟分群體的,真正跟藝術(shù)結(jié)緣的人群,一定有鞋跟,而且高度通常在5MM。這是有跟鞋里最經(jīng)典和舒適的高度,當年的戴安娜御用鞋款設(shè)計師jimy Choo就以擅長設(shè)計這個高度的鞋出名??凑故莻€費鞋費腳的活,既要風度又要不累,5MM是最聰明的選擇。至于那些超過5MM的,本來就不想走太遠,自然是抱著作秀的姿態(tài)去的。而那些永遠平跟鞋加帆布鞋的群體通常都是跑藝術(shù)線的媒體人。進場只需要看一眼就覺得涇渭分明。
當然,私下覺得看展穿衣服最好看的典范是近年來成為網(wǎng)紅的一對老夫妻,無數(shù)的大展上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永遠的情侶裝,永遠是最吸引人的那一對。如果是草間彌生,他們會配上密集的水玉點和小粉紅;如果是莫奈,他們會配上睡蓮的藝術(shù)衍生品絲巾和袋口巾……你會看到他們真正的去了解過開展藝術(shù)家的作品,并且很認真的配合。而且最難得的是,他們永遠如此得體,拿捏得恰到好處……
或者可以這樣說,有些人可以模仿他們的穿衣風格和色彩搭配,但模仿不了他們?nèi)辗e月累的氣質(zhì)與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