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文言文的一個??键c,其解題方法課堂上老師講得多。本文擬用高考題進行簡析,請大家仔細閱讀。
例1 (2014年高考全國課標卷Ⅱ)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以其羨易粟萬石,備振貸 振:救濟。
B.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當之 當:承擔。
C. 至臨大事,剛斷無所撓 臨:面對。
D. 核所積金銀,著之籍 著:彰顯。
分析 A項的“振”是常見的多義詞,有“揮動”“振作”“整頓”“救濟”等義項。此處的“振”同“賑”,意為“救濟”。B項的“當”也是個常用多義詞,既可用作實詞,有“面對”“承擔”“適應”“抵擋”“判罪”等義,又可作為虛詞,有“將要”等意思。此處釋為“承擔”。C項的“臨”有“降臨”“來到”“面對”“臨摹”“接近”等多個義項,此處釋為“面對”義,符合語境。D項的“著”字有“顯露”“寫作”“明顯”“登錄”“穿戴”“服裝”等意思,此處根據(jù)“著之籍”這一具體語境可推知應為“登錄”義,試題釋為“彰顯”,于理不通。答案D。
啟示 ①文言實詞的考查體現(xiàn)常見性。“常見”應以教材尤其是必修教材要點篇目中的要點實詞為重點,這就要求我們把識記的重點要放在課文中常見經(jīng)典實詞的典型例句、常見義項(尤其是古漢語特有的義項)等方面,如本題考查的四個實詞教材要點篇目中多有涉及,如“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賈誼《過秦論》,“揮動”義)“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司馬遷《鴻門宴》,“抵擋”義)“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蘇軾《赤壁賦》,“面對”義)“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孔雀東南飛》,“穿戴”義)。
②高考文言實詞不回避往年已考實詞,往年已考過的文言實詞再次重復考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而,在復習文言實詞時梳理往年已考過的實詞很有必要,如本題中所考查的文言實詞“振”在2013年全國課標卷Ⅰ文言實詞試題(第4題C項“振鞏昌、臨洮饑民振:救濟”)中就已考過,且考查的義項相同,屬典型的重復考查。
例2 (2013年高考全國課標卷Ⅱ)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家于鄭州,代為冠族 代:世世。
B.少聰敏好學,善屬文 屬:撰寫。
C.深昧求賢之意也 昧:冒犯。
D.經(jīng)籍在此,請恣尋檢 恣:任意。
分析 A項中的“代”在古漢語中有“代替”“輪換”“交替”“朝代”“世代”等常見義項。根據(jù)語境可知,句中的“代”字應是“世世”“世代”,即“世世代代”的意思。C項中“昧”字相對較為生僻,有“幽暗”“愚昧”“冒昧”等義項,原文語境為:“(李)揆嘗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實,徒峻其堤防,索其書策,深昧求賢之意也?!币馑际牵豪钷裨蛑鞴懿块T錄取士人時,大多不考查實際能力,只是在考試時嚴加防范,搜索士人們攜帶的書冊,大大違背了求賢的本意??梢娋渲械摹懊痢辈⒎恰懊胺浮绷x(“冒犯”的作用對象應是“人”),應為“違反”“違背”。D項中的“恣”為“任憑、聽任”義,釋為“任意”,符合上下文語境。答案C。
啟示 ③高考對常見的文言實詞考查不避生,所考查的文言實詞有些并不常見,至少在高中語文教材上并不“臉熟”,如本題中的“昧”。隨著高考試題對教材內(nèi)容的日益淡化,一些相對生僻的文言實詞在考卷中出現(xiàn)應是新常態(tài),這點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并非該詞的詞典義,大多是語境義,如本題中的“代”“恣”;可能是引申義,如“昧”;還可能是通假義、比喻義、詞類活用義等臨時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做題時要特別注意,不可膠柱鼓瑟。
例3 (2014年高考全國課標卷Ⅰ)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自幼好學,善屬文 屬文:撰寫文章。
B. 值祿山構難,肅宗踐祚 踐祚:帝王即位。
C. 肅宗自鳳翔還京,勵精聽受 勵精:專心致志。
D. 時中原蕩覆,典章殆盡 蕩覆:動蕩傾覆。
分析 文言實詞題通??疾閱我艄?jié)的實詞,本題考查雙音節(jié)的詞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A項的“屬文”在古漢語中是一個常見詞語,要點詞素是“屬”,“屬文”意為“寫文章”。B項的“踐祚”是考查難點,類似于考查古代文化常識?!佰`祚”古代特稱帝王即位,含有禮尊帝王的意思。雖然“踐祚”在教材中未曾出現(xiàn),相對較為生僻,但根據(jù)語境“值祿山構難,肅宗踐祚”來判斷釋義“帝王即位”的對錯,并非特別困難。C項干擾性較大,句中的“勵精”本是“振作精神”的意思,如成語“勵精圖治”,此處交代“肅宗”回到京城后的作為,意為:肅宗自鳳翔回到京城,振作精神,聽納諫議。如做題時不仔細揣摩語境,望文生義,將“聽受”曲解成“聽人授書”之類,就會踏進陷阱,誤錯為對。D項的“蕩覆”本指“波浪起伏”,此處釋為“動蕩傾覆”, 取其比喻義,喻指“局勢不穩(wěn)定、不平靜”,符合語境。答案C。
啟示 ⑤判斷文言實詞短語釋義的對錯,首先要注意抓重點語素的意義;其次要根據(jù)語境推斷,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先根據(jù)語境去推斷句意,在界定句中實詞短語的具體含義;其次,在解答文言實詞選擇題時我們可用“代入法”來逐項驗證釋義的正確與否,若釋義與語境相齟齬,則釋義有誤;再者,若一味以今義解釋文言實詞的,多半釋義有誤。
例4 (2015年全國課標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B. 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
C. 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D. 闕是宮門兩側(cè)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分析 本題考查古代文學文化常識,也屬于對文言實詞的考查。A項考查古人的“名”和“字”,B項考查“謚號”,C項“嗣位”解說有誤,“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嫡長子(及皇后所生長子)繼承制,說“長子繼承制”,擴大了范圍,釋義不準確。D項“闕”是宮門兩側(cè)的高臺,也可借指宮廷,“詣”是“拜訪、到”的意思,“詣闕”可指赴朝廷,后也指赴京都。答案C。
啟示 ⑥2015年的兩套全國卷均在文言實詞題中考查了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對文學文化常識的了解我們別無他法,只能多看多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