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丹
摘 要 文章分析了中專學校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特點、形成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對這個群體的引導教育策略:積極關注群體核心人物,采取正面激勵的方式實行重點突破;注重非正式溝通和正式溝通相結合,創(chuàng)新學生教育新機制、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強家長溝通特別是對家長的育人理念教育,實現(xiàn)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發(fā)揮其合力效應,減少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參與。
關鍵詞 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 消極影響 羊群效應 引導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8.0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s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l groups in the body, causes of formation, and put forward to guide the education strategy for this population: an active interest in the group's core person, take positive incentiv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breakthroughs; focus on informal communication and formal channel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education new mechanism, new method and new ideas;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arents especially education for parents education idea,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organically, play the synergy effect, reduce anti set the size of the informal groups involved in.
Key words anti - informal Groups; negative influence; Herd Effect; guidance and education
0 導言
在校園中,時??梢妼W生成群結伴,休息時間便聚在一塊兒,他們一般有共同的喜好,對事物也有相似的看法,自發(fā)地形成一個小圈子,這就是所謂的“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指以個人好惡、興趣等為基礎自發(fā)形成,無固定目標,無成員之間的地位和角色關系的群體。①在正式群體中,由于人們社會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惡感,心理相容與不相容等情感性關系,就會出現(xiàn)了非正式群體。
從學校實際來看,校園中存在著一定數(shù)量的非正式群體,這些群體根據(jù)群成員與集體的關系,把群體分為親集體型、偏離集體型和反集體型。②其中,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通常會與學校管理相對立,對學校的管理起著干擾甚至是破壞的作用,對其他群體或個人產生消極影響。如何正確引導反集型非正式群體,成為了大多數(shù)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難點。
1 學校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特點
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在校園中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間拉幫結伙,擾亂教學秩序,違反學業(yè)校紀律規(guī)定等,主要有以下特點:
1.1 群體成員行為一致
校園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成員行為在某些情形之下表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性。當課間休息時,他們會自發(fā)聚集在樓道、廁所等地;當有成員對其他群體或個人表現(xiàn)不滿時,他們會集體為他泄憤;當有成員違反了校紀校規(guī),面對老師的查詢他們會眾口一詞或三緘其口。
1.2 群體存在不成文準則
校園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組織制度和統(tǒng)一的紀律,但有內部成員認可的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③(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哥們兒義氣”等)。他們本著只要是“哥們兒”有求就必應,不分好壞對錯,不計后果,有時甚至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大動干戈。如果有成員不“講義氣”,那就可能會受到其他成員的指責、疏遠或是武力報復。
1.3 群體核心人物自然產生且影響力大
校園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大多不是由誰指定,而是基于個人能力(擁有一技之長)、身體特征(比如體格較大)、擁有一定的社會溝通能力(朋友較多)或者自己的家庭經(jīng)濟背景,自然而然地產生。在非正式群體中成員所遵循的規(guī)則主要是以核心人物為中心,或者說,核心人物的決策和判斷影響整個非正式群體的決策和判斷,而成員的羊群效應更使得這種核心人物的判斷發(fā)揮較大的能量和慣性。
1.4 非正式群體行為具有一定的破壞性
中專學校的學生叛逆性相對較強,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所產生的破壞性也相對較大。當通覽學校公共設施的現(xiàn)狀,可以發(fā)現(xiàn):教室門窗的破壞、宿舍設備的損壞、公共資源的濫用、廁所衛(wèi)生的隨意、不時發(fā)生學生打架事件甚至是影響較大的危機事件,給學校帶來了較大的消極影響。學校的正規(guī)管理制度以及執(zhí)行在一定程度上能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但不能起到時時約束的作用。而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一些消極影響具有隱蔽性、強制性和傳染性,使得學校正規(guī)管理鞭長莫及的地方,成為了這個群體消極影響擴散的源頭。
2 學校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原因
2.1 核心人物是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最重要的原因
核心人物(有時稱謂為“大哥”、“老大”等)是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中的最重要的要素,也正是核心人物的籠絡能力和公關能力使得這個群體從無到有。憑借自己的經(jīng)濟能力以及在某方面比較突出的能力吸引成員,并作出相應有利于成員(也稱謂為“小弟”)承諾,從而使得這個非正式群體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以便實施核心人物作出的各項決策。
2.2 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利益、興趣、觀點相對一致
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成員在利益、興趣、觀點等相對一致。比如,具有一定攻擊性偏好的群體(向低年級學生收保護費)、不愛學習的群體、同是受到懲罰的群體、籃球發(fā)燒友或者具有相同或相似其他個人愛好的群體、具有相似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九零后非主流崇拜)等。以年級、班級為管理單位的正規(guī)模式只能從一定程度上起到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制度設計,而學生自主地結合成非正式群體是學生課外生活的一種主要方式,也是學生尋求個人認同、定位歸屬感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情感基礎也是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原因之一。
2.3 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受到較多的消極社會影響
當前是一個網(wǎng)絡化、信息化時代,信息外溢和獲取比較便捷,學生除了被動接受學校教育之外,還會主動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吸收網(wǎng)絡信息。比如,網(wǎng)絡社交平臺(QQ、微信等,通過這些方式也可以隱性地傳播不良信息)、電影(特別是中國當前電影業(yè)不分等級,青少年較易接觸到暴力等消極信息,香港的“古惑仔”系列電影是影響當時青少年價值觀并對其行為產生直接影響的典型代表)、網(wǎng)絡電子書(中國當前不規(guī)范的下載渠道和網(wǎng)絡監(jiān)管的不健全也使得一些具有消極影響的書籍、雜志流向青少年,從而對其產生不良影響)、社會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比如拜金主義、敗德社會事件的間接影響),而這些消極社會影響潛移默化地內化至這些學生的價值觀中,并進一步體現(xiàn)在學生行為上。
2.4 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家庭教育缺失相對嚴重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其重要性等用于學校教育。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的三重合力。中專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社會經(jīng)歷相對較少,這時,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根據(jù)調查,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核心人物以及依賴該團隊的成員,大都有一個共性的情況:家庭教育缺失相對嚴重。比如,家長囿于養(yǎng)家糊口的經(jīng)濟壓力而外出打工,忽視了對學生的說教;或者是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好,但父母沒有和孩子說話相處的意識和使用恰當?shù)姆椒ǎ换蛘呤歉改覆蛔R字,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一種本能的想法就是,讓孩子來讀書,就是單純讓學校負責的想法和態(tài)度……家庭教育的“軟性約束”和學校教育的“硬性約束”相得益彰,形成學生行為的有效約束矩陣。而缺失的家庭教育不能彌補學校正規(guī)管理制度的空白地帶,從而給一些學生召集或者“青睞”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形成了條件。
3 對學校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引導教育策略
3.1 積極關注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核心人物,采取正面激勵的方式實行重點突破
核心人物是一個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發(fā)起人和帶頭人,積極關注,并采取合適的方式實行重點突破。這些核心人物雖然發(fā)起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具有一定破壞性,但如果我們搭建較好的平臺(比如,讓其當班委或其他方式),通過一種正面激勵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減少其消極影響,并將這些聰明才智用在整合班級凝聚力,組織動員班級成員這些班級管理活動中來,既能夠減少這些具有破壞性非正式群體的負面影響,也能夠將這些人的才智資源放在一個合理的位置并發(fā)揮效應,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和能力。當然,班主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充當鑒定師和引導者,并關注整個過程的變化,掌控局面。
3.2 注重非正式溝通和正式溝通相結合,創(chuàng)新學生教育新機制、新方法和新理念,進一步彌合學生和老師、學校的隔閡
正式溝通是一種適用于普遍的、關乎全班同學的宣傳和講解,而非正式溝通主要適用于重點談話和個別談話。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的核心人物或者成員在學生中是少數(shù),對于班級管理,比較適合采用這種談話方式。要與學生形成有效溝通,需要首先融入學生心里,讓學生接受你,處在一種較為輕松、無防備的狀態(tài)下,才能與學生交心談心。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或者其他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除了掌握正式溝通的技巧之外,也需要靜下心來,平等地與學生進行非正式的有效的溝通。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學生管理工作方法、工作理念和工作機制,形成“班主任—學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機制,從而不斷消除學生對老師、班主任、學校的誤解和敵對,彌合多方隔閡,達成學?!蠋煛獙W生多方均衡格局。
3.3 加強家長溝通特別是對家長的育人理念教育,實現(xiàn)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發(fā)揮其合力效應
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構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向互動機制,構建家庭教育的軟約束和學校教育的硬約束,形成約束合力,從而更大程度上糾正學生的非理性行為和想法,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遠離具有破壞性的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而不至于誤入歧途。家長聯(lián)系制度的方式可以靈活設置,或者家長到訪學校、班級,或者班主任聯(lián)系家長的方式,或者采取家長會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使家長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單單是學校的責任,同時,也是家庭的不可推卸的責任,是家庭和學校共同完成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yǎng),缺少任何一支都不行。如果一些家長不識字或者其他特殊情況,可以構建親屬聯(lián)動機制,通過清楚地告知家長育人理念,并由其親屬進一步解釋給其父母,這也是一種間接但十分有效的方式。
4 結語
我們需要正視學校反集體型非正式群體,采取正面激勵的方式,創(chuàng)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強家長溝通和對家長的育人理念的教育,最終構筑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軟硬兼?zhèn)涞墓芾砩鷳B(tài),從而減少這類非正式群體的生成及破壞性,為我們學校構建和諧校園、安全校園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學校升為專科院校做好前提鋪墊。
注釋
① 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472.
② 王永春.班主任與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J].職業(yè)教育研究,1996(7):23.
③ 劉寶.高職學生非正式群體探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3(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