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輝
摘 要:本文對一起SUV車型的扭桿彈簧斷裂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扭桿彈簧的斷口、金相、脫碳、非金屬夾雜物等,最終分析得出,扭桿彈簧斷裂屬于早期疲勞斷裂失效,斷裂原因為表面脫碳較多、非金屬夾雜物多,樣件表面存在磕碰、機加痕跡等缺陷時,在使用過程中,受到扭轉(zhuǎn)應力形成裂紋,最終發(fā)生斷裂。
關鍵詞:扭桿;彈簧;斷裂;脫碳;非金屬夾雜物
1 概述
扭桿彈簧是一種彈性元件,利用扭桿的扭轉(zhuǎn)變形能起作用,扭桿彈簧作為緩沖、減振和儲能元件,由于其良好的減振性能以及所用布置空間小、質(zhì)量輕、無需潤滑等特點,廣泛應用于輕型汽車、轎車和越野汽車的懸架系統(tǒng)。其中,圓形扭桿因其結構簡單、制造方便而得到廣泛應用。
本文所提到某型皮卡車的斷裂扭桿彈簧材料為60Si2MnA,扭桿彈簧總成疲勞試驗一般按圖樣要求進行;我公司扭桿疲勞壽命要求60萬次,在開發(fā)扭桿進行疲勞試驗時發(fā)生扭桿在30萬次斷裂,廠家加工工藝為下料-墩粗-加工花鍵-熱處理(經(jīng)850~890°C加熱淬火,450~480°C回火,油冷卻,表面強力噴丸處理)-預扭-噴塑。
2 檢測及結果
2.1 材料化學成分
化學成份分析結果符合標準GBT 1222-2007要求。
2.2 斷口形貌分析
從斷裂扭桿彈簧的斷口形貌可知,扭桿彈簧的斷裂為疲勞斷裂的特征,由斷口形貌分析斷裂過程為表面出現(xiàn)微小裂紋,在繼續(xù)受載后,微裂紋逐漸擴展,使扭桿彈簧的有效承載面積逐漸減??;隨著承載面積的逐漸減小,在相同載荷先,扭桿彈簧所承受的應力逐漸增大,直至超過材料的斷裂強度,造成最終的完全斷裂。
2.3 金相檢驗
①在斷裂處取金相試樣,經(jīng)顯微鏡下觀察,其金相組織為回火索氏體。
②經(jīng)分析斷口處非金屬夾雜物,發(fā)現(xiàn)故障件的D類非金屬夾雜物偏多,超過了標準的最嚴重的3級。
③脫碳層深度測量結果平均值0.25毫米,在規(guī)定范圍之內(nèi)(標準要求不超過0.2毫米)。
2.4 硬度檢驗
用洛氏硬度計測量失效彈簧表面及心部硬度,測量結果如表2
3 分析與討論
由斷口分析可知,扭桿彈簧屬疲勞斷裂。扭桿彈簧的表面狀態(tài)對疲勞強度影響很大,表面質(zhì)量包括微觀的表面殘余應力、脫碳、夾雜物和宏觀的表面粗糙度。扭桿彈簧斷裂原因為表面脫碳較多、非金屬夾雜物多,樣件表面存在缺口、凹坑等缺陷時,在扭應力作用下就可能產(chǎn)生應力集中形成裂紋,最終發(fā)生斷裂。扭桿表面存在點狀非金屬夾雜物構成疲勞源,在交變應力作用下,從點狀非金屬夾雜物處產(chǎn)生微裂紋,最終導致提前疲勞斷裂。當表面存在磕碰、機加痕跡等缺陷時,在扭轉(zhuǎn)應力頻繁作用下就可能形成裂紋,并且隨著疲勞次數(shù)的增多,裂紋不斷擴展形成疲勞斷裂擴展區(qū)。
由于非金屬夾雜物自身的強度較低,故障件材料中非金屬夾雜物多,破壞了扭桿彈簧材料晶粒的均勻性和連續(xù)性,因此在非金屬夾雜物處應力集中,成為疲勞斷裂源。而脫碳層由于其硬度、強度低在其中又加劇了疲勞斷裂。
表面噴丸可以使扭桿彈簧表面形變強化,提高了材料的表面的強度,抵消部分表層工作的拉應力,降低缺口應力集中系數(shù)和疲勞敏感度,降低疲勞損傷,提高耐久性能。而噴丸的不當,易造成扭桿彈簧的表面質(zhì)量差,出現(xiàn)凹坑形成疲勞源。
在扭桿彈簧的制作過程中,由于防護不當、加工精度差等問題,也易造成表面應力集中,使疲勞強度下降。
4 結論
此扭桿彈簧斷裂屬于材料的疲勞斷裂失效。主要原因是:扭桿彈簧表面質(zhì)量差,存在不同程度的磕碰、劃傷導致應力集中;同時材料的非金屬夾雜物超標和熱處理不當導致表面脫碳嚴重,加劇了裂紋的擴展,降低了扭桿彈簧的疲勞強度,最終造成扭桿彈簧早期疲勞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