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輝
我參賽的信息化教學設計題目是《歌唱的呼吸——〈康定情歌〉》。我將從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進行匯報。
【教學分析】
1.說教材
本課選自公共藝術類《聲樂》教材。所講授的“歌唱的呼吸——《康定情歌》”出自第一部分第二課,屬于專業(yè)技能課。該課所要求的技能承上啟下貫穿聲樂演唱始終,是藝術專業(yè)學生的必備技能。
2.說學情
本課針對中職學校文化藝術專業(yè)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生設計。這些學生具備樂譜視唱、鋼琴演奏的能力,但作為未來的藝術工作者,其歌唱表演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還有待提高。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掌握《康定情歌》的演唱,明確呼吸訓練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②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歌唱的呼吸方法,使其具備演唱《康定情歌》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通過學唱歌曲,讓學生了解民歌的地域特色,體會歌曲熱情奔放的情感表達。
4.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是掌握歌唱的呼吸訓練方法。教學難點是將歌唱的呼吸方法運用到歌曲《康定情歌》的演唱中。
【教學策略】
此次教學設計充分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職業(yè)教育理念,按照體驗策略、探究策略和應用策略的設計流程開展教學,通過個人演唱、小組討論和集體創(chuàng)作等不同形式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多元化的魅力。教師可使用藍墨云班課、百度搜索等信息化教學手段,貫穿探究策略分析,與學生共同探討歌唱的呼吸方法。課中運用3D動畫展示歌唱呼吸原理,解決呼吸困惑。運用APP完美鋼琴、酷我K歌音樂軟件準確演唱歌曲,傳情達意。課后運用酷我K歌錄音制作功能進行作品錄制,并上傳至藍墨云班課展示、評價總結。整個教學設計以體驗歌唱的呼吸貫穿始終,使學生明白聲樂學習是在分析模仿、練習體會中學會表達音樂情感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實踐活動。
【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用兩課時完成。通過查、學、思、做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1.“查”課前預習發(fā)現問題
課前運用藍墨云班課發(fā)布預習提綱。學生圍繞提綱中的問題運用百度搜索、圖片查找、賞析音頻等信息化手段,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2.“學”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初識)理論分析模仿體驗:通過3D動畫展示,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歌唱的呼吸器官和氣息流動的方式,小組討論得出橫膈膜的上下運動規(guī)律,是歌唱呼吸的關鍵。再看尖嘴吸動畫創(chuàng)造無實物手勢練習,體會歌唱氣息的吸和呼。同時解決“歌唱時如何吸氣”的疑問,引出呼吸的兩種方法。隨后學生通過無實物手勢練習總結得出緩呼緩吸是完成歌唱的最佳呼吸方法。
(探究)體會規(guī)律訓練技能:通過唇顫音、五元音、跳音的發(fā)聲訓練,體會呼吸在發(fā)聲中的運用。唇顫音練習:通過學生錯誤示范、教師糾錯、小組比賽形式,體會橫膈膜上下運動的規(guī)律。五元音練習:通過發(fā)音與唇顫音帶動五元音發(fā)聲的口型對比,探討得出氣息運用對發(fā)聲的影響,達到加強氣息訓練的目的。跳音練習:分組模仿腰腹擴張的感覺,感受橫膈膜上下運動規(guī)律,加深對歌唱氣息控制的體會,為接下來歌曲的演唱打下基礎。
(運用)掌握氣息實際運用:通過播放視頻欣賞歌曲—展示曲譜分析歌曲—APP完美鋼琴學唱歌曲—手勢帶動體驗呼吸歌唱(解決教學重點)—酷我K歌演唱歌曲(突破教學難點)—小組推薦評選“音樂之星”的環(huán)節(jié),完成《康定情歌》的學習。結合分組討論、演奏、演唱、比賽、互評等形式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歌唱的呼吸在歌曲演唱中的運用。
3.“思”欣賞升華拓展思路
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欣賞藝術家不同版本的演唱。小組討論發(fā)言,闡述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方法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了音樂審美能力。而后,改變速度表演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呼吸是歌唱的基礎和動力,是歌唱的關鍵,重溫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4.“做”要點回顧課后作業(yè)
學生通過手勢講解歌唱呼吸的運行方式和運行規(guī)律重溫了本節(jié)課的要點。課后完成以下作業(yè):彈奏APP完美鋼琴聽音進行發(fā)聲練習,鞏固歌唱呼吸訓練;通過小組節(jié)奏練習,體驗不同的創(chuàng)作形式;上傳酷我K歌練唱結果,把歌唱的呼吸訓練有效地延伸到課下。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設計在傳統(tǒng)聲樂課教學中融入了信息化教學。課前通過藍墨云班課發(fā)布預習提綱,學生收集資料,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犹骄?。課中運用3D動畫、音樂軟件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由單一教學模式變?yōu)樘骄?、體驗、應用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課后繼續(xù)進行音樂軟件的實踐,使學生自我練習的能力得到了鍛煉。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讓學生在積極探索中學習知識、掌握方法、提升能力、體驗情感?!?/p>
(責編 陳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