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宏軍
在電子閱讀盛行的當下,在淺閱讀幾近娛樂化的時候,在語文教育快要被邊緣化的時候,當前高中語文教學回歸本真的探究尤顯重要,它的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已毋庸置疑。
一、語文回歸本真,師生教學相長
教與學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語文教學就像在舞臺上演戲,主角配角相互交流,切磋,這臺戲才會熱鬧,觀眾才會有所收獲。
1.課前積累常堅持,水滴石穿能力強
我們要求全校語文課前搞一個活動,相當于“唱戲”前的熱身活動,內(nèi)容包括誦讀經(jīng)典詩文,講讀成語故事,發(fā)表人生感言,形式不拘。雖然開始可能有些被動,但時間久了,學生就體會到了課前積累的好處,每過一段時間,再選出一些表現(xiàn)突出的同學加以表彰。如此豐富的活動,學生樂于參加,日積月累,學生背誦的詩文多了,知道的成語故事多了,感悟多了,語文素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2.教學設計個性化,閱讀教學情趣化
(1)改變以往刻板的“串講式”“填鴨式”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鼓勵教師教學設計個性化,形式不拘一格。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表演戲劇、演講、分組辯論,師生雙向交流,演繹多彩課堂。
(2)課堂教學要有思辨性,學習《老人與?!?,可以讓學生討論“如何衡量人生成敗”,讓學生感悟“人的靈魂與尊嚴”;學習《蘇武傳》,可以將蘇武與李陵作對比,進而拓展到課外,將周作人與西南聯(lián)大的許多教授作對比,贊揚民族氣節(jié)的可貴,見證民族脊梁的偉大。
(3)當然,語文教學不光注重趣味性,我們還應探究人性之美。學習沈從文的《邊城》時,可引導學生延伸閱讀《蕭蕭》和《沈從文自傳》,讓學生走進湘西,想像那里明凈的天空,淳樸的民風,體會人性之美。
(4)語文課堂一定要給學生閱讀的自由,讓他們體悟“情”,感受“美”,領悟“理”,不要先入為主,不要越俎代庖,要尊重學生獨立、自由體驗的心理活動。
二、讀寫緊密結合,落實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文應用、審美及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學生對社會生活的了解,除了與社會直接接觸外,另外一個途徑就是閱讀,而語文教學對其審美及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更要通過寫作來實現(xiàn)。
反觀近幾年來的語文教學,往往將閱讀與寫作割裂開來,只是單獨傳授給學生閱讀與寫作的技巧,二者不能相互促進。為此,我們就要求學生堅持寫讀書心得,定期交流,文體不限,長短不一,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針對學生閱讀功利性強的現(xiàn)象,我們平時在作文課堂上力求選材的“準”“新”“精”,要求學生從課本中、課外讀物中,選取素材。比如在講“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的影響”這一材料作文時,我們選取了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張愛玲的遺憾》,文章將張愛玲和魯迅、夏衍、何其芳作比較,指出她沒有從著名作家變?yōu)閭ゴ笞骷业脑蚓褪撬冀K將自己囿于簪纓世家的圈子,而沒有投身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同學們讀了這篇文章后,不僅為作者的獨特觀點所打動,更為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廣闊的文化視野所折服。一時間,研究蘇東坡、朱元璋、李鴻章、左宗棠、張居正、王安石的讀書活動蔚然成風。對于寫作,課本中的素材俯拾皆是,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擔當精神”。王安石:“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的百折不回的改革精神。毛澤東:“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搏擊時代浪潮的革命精神。試想,學生如果能從課本中找到如此龐大的素材庫,他們還懼怕作文嗎?讀寫結合,以寫促讀,勢在必行。
三、課內(nèi)閱讀激興趣,課外閱讀拓視野
1.課內(nèi)師生共質疑,探異求新點熱情
沒有波瀾的水是死水,沒有疑問的課就沒有興趣,語文如果沒有趣味,學生還會喜歡閱讀嗎?
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可以就金圣嘆對林沖用大石頭堵住廟門這一細節(jié)的真實性發(fā)出的疑問進行討論。林沖一個人能抱起的石頭,陸虞侯他們一伙人難道推不動嗎?推不開門,明知廟內(nèi)有人,陸虞侯們在門外就敢毫不設防的說出火燒草料場的實情嗎?學習《邊城》時,引導學生去想“儺送”最終回來了嗎?語文課以疑激趣,讓學生盡覽其中風光。
2.課外拓展闊視野,胸懷天下有擔當
語文課應該體現(xiàn)“大語文觀”的理念,將課文中的人、事、情理進行延伸,鼓勵學生結合社會現(xiàn)實,思考人生,勇于擔當。
在這方面,我們每學期給不同年級學生開出書目,有文化經(jīng)典著作《論語》《孟子》《莊子》等,小說有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雨果、巴爾扎克、歐亨利、沈從文、路遙等人的小說,還有海子、舒婷、普希金、泰戈爾、余光中等人的詩歌,余秋雨、朱自清、郁達夫、林語堂等人的散文,王實甫、曹禺、莎士比亞、老舍等人的戲劇。為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各班成立讀書會,組建讀書沙龍,每周社團活動時,讀書會成員聚在一起,交流讀書感悟,分享讀書樂趣。
四、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語文真正回歸本真
由于應試教育的導向作用,語文教學急功近利,忽視基礎教育,語文課缺乏個性化特色,服務高考的意圖明顯。學生大量時間用來完成各種測試卷,沒有文學閱讀的時間,閱讀習慣差。語文教學完全背離了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幾乎淪為了高考的“工具”,無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要想實現(xiàn)語文教學真正回歸本真,就要著眼長遠,從閱讀入手,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閱讀上我們不能搞“一刀切”,應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選取不同領域的課外讀物,老師不可干涉限制,在比較中,提高學生甄別優(yōu)劣的能力,讓學生互相推介優(yōu)秀習作,擴大閱讀范圍。
★作者單位:陜西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