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旭
一、比較和聯想的內涵分析
(一)比較教學法的內涵
比較教學法是指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同時向學生呈現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內容,并使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辨別兩事物間的相同屬性和不同特征。
(二)聯想教學法的內涵
聯想教學法是指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表象的鏈接而展開思考,按照一定的標準由一種事物推延到另一種事物,由一種意境聯系到另一種意境,利用事物和意境的相關性,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和情感的發(fā)展。
二、語文教學中比較和聯想運用的現狀
(一)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處于城鄉(xiāng)結合部的一所完中。該學校高中部現有語文教師為36名,學歷基本為大學本科,5名教師教學經驗在20年以上,8名教學經驗在15-18年,10名教師教學經驗為10年以內,13名教師教學經驗為6年內。在校學生數為5000余人,高一有30個班、高二和高三各有21個班,班級按成績差異搭配劃分,分為特長班、重點班、素質班、次零班、零班五個層次。
(二)研究過程的介紹
本次研究以訪談法和觀察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采用訪談法對全校36名語文教師進行團體訪談,訪談分為3組2次,每組由12名教師組成,每個教師2次,訪談內容包括對比較聯想教學法的認識以及課堂教學后的自我評價和認識。該校一名語文教師帶兩個自然班,本研究采取每個班級隨機觀察一次教學(即一位教師兩次教學),對72次教學按照比較聯想教學法的使用頻率、比較聯想教學法的結合使用程度以及比較聯想教學法的有效性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三、語文教學中比較和聯想運用存在的問題
(一)對比較和聯想法的內涵認識不足
比較和聯想教學法的運用以教師對比較聯想教學法的理解密切相關。在對該校語文教師進行團體訪談后發(fā)現,教師對比較聯想教學法的認識呈現出兩個特征。第一,對比較聯想教學法的認識存在片面性。首先表現為,使用范圍的狹窄。教師對于比較教學法在語文教學內容的運用上存在偏狹認識,普遍認為比較法運用于詞語內涵的辨析方面,而聯想法運用于情感的體驗方面。第二,存在比較和聯想是相互分離的認識誤區(qū)。比較和聯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但在訪談中發(fā)現,教師對比較和聯想的認識是獨立的。第三,課堂教學中比較聯想教學法運用的隨意性。經過對教師們的深度訪談發(fā)現,教師對比較聯想法的運用存在隨意性的特征,一般在課前并沒有將相關內容進行設計,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隨性使用。
(二)相對于比較法,聯想法的運用方式呈現單一性
與教師的自我認識不同的是,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無意識地運用比較法的情況比較全面,內容比較豐富。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學中,教師使用了比較法的四種類型,類比、對比、橫比和縱比。教師在課堂總結時,使用縱比,將朱自清的幾篇文章進行比較,理解荷塘月色的描寫特色。通過橫比,總結散文的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從比較的內容上看,包括詞句的比較,語言的比較,情感的比較。但在聯想方法的使用上,則不容樂觀,教師對聯想的使用主要表現在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以及在單元知識的總結中。
(三)比較和聯想法的運用呈現相互分離的特征
比較使學生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更加明確,但是比較需要學生將先前知識與新知識相聯系,而先前知識的提取需要學生的不斷聯想,同時比較的過程需要學生通過聯想尋找比較的維度。但在課堂教學的觀察中,教師在利用比較教學法認識詞義、學習語言和體會情感的過程中,常將需要的先前知識和比較的維度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在此基礎上回答問題。這樣的過程缺乏學生對先前知識的自主回顧,缺乏對比較動態(tài)過程的掌握,即未與聯想相聯系,其效率就會有所降低。
四、有效開展比較聯想教學法的策略
(一)組織教師學習比較教學法
比較和聯想在教師的教學中使用非常頻繁,在筆者所觀察的24次課堂教學中,每節(jié)課平均有三次使用比較或聯想教學,這與訪談中教師對比較聯想教學法的認識形成反差。教師對比較聯想教學法的不系統(tǒng)認識,導致在教學中使用比較聯想教學法的隨意性以及課堂教學的低效性。因此,加強比較聯想教學法的系統(tǒng)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包括比較聯想教學法的內涵、種類、使用技巧等,并實行課堂教學與理論學習相結合,課堂反思與理論學習相互促進。
(二)對比較聯想教學法進行精心設計
比較聯想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開展課程之前,結合本節(jié)課的內容精心設計比較和聯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在文章的哪些內容上使用比較聯想教學法;例如,在《我有一個夢想》中,設計兩處比較聯想法,第一處通過類比聯想,學生聯想自己的演講或者通過的名人演講,類比演講的共性特征;第二處,在文章的幾處排比中,聯想過去學習排比的分析方法和作用,比較文章每一個排比段中分句間的不同。第二,比較和聯想的具體呈現過程。第三,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比較標準和聯想內容。
(三)比較聯想教學法需要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先前知識相聯系
比較聯想教學法的目標是有效開展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新內容的主動建構,而聯系學生的先前知識則是新內容有效學習的前提條件。比較聯想法的設計要圍繞新的課程內容展開,例如,《蜀道難》的比較聯想設計,要圍繞主題展開對蜀地地形的聯想。其次,比較聯想要以學生的先前知識為基礎,蜀道學生并未見過,教師可以通過ppt圖片的展示來引起學生對蜀道難的感性認識。
★作者單位:江西于都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