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盛唐邊塞詩中的馬意象

      2016-05-30 08:46:11張安昊
      北方文學·下旬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邊塞詩

      張安昊

      摘 要:意象是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像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傳統(tǒng)的意象,馬意象就是其中之一。馬意象多次出現(xiàn)在盛唐邊塞詩中,在詩歌藝術(shù)上形成了獨特的美感,在馬意象的背后也蘊涵著盛唐邊塞詩人的價值取向。本文基于這一特定時間內(nèi)的特定文體,試對馬意象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所含內(nèi)容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盛唐;邊塞詩;馬意象

      盛唐是唐詩的一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邊塞詩在這個時期的唐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以來都是唐詩研究中的一個重點。馬意象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慣常話語,它經(jīng)歷了幾個時代的重要發(fā)展后,到了唐代,馬意象它在先前的基礎(chǔ)上有了整合和擴充。馬意象在唐詩中多處出現(xiàn),就近些年來研究唐詩馬意象的動態(tài)來看,作者們多從唐詩整體通觀馬意象,很少有論述一個時期、一個流派的馬意象專題,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深入一個時期、一個文體繼續(xù)探討馬意象的作用和文化意義。

      一、盛唐邊塞詩中大量出現(xiàn)馬意象的原因

      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是與其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相一致的,由于政治對文化的發(fā)展具有深刻的影響,政治集中代表了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它擁有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強大的物質(zhì)力量。所以,政治可以成為強大的動力促進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由此,一個國家的文化精神也是自上而下發(fā)展的,在詩歌藝術(shù)方面,盛唐邊塞詩中大量馬意象的產(chǎn)生,就源于這種自上而下的發(fā)展原則,這包含了以下兩方面內(nèi)容。

      其一,從文化上看,唐王室有著一半的鮮卑血統(tǒng),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各民族的文化也在互相影響與融合,這是歷史的必然。所以自唐初始,帝王自小受到的教育一半是漢民族文化的教育,一半游牧民族文化的教育,游牧民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對馬有特殊的感情,這就使唐初帝王愛馬成為了可能,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的《昭陵六駿》浮雕便是個很好的例證。這種愛好即有民族性又有統(tǒng)一性,民族性是具有游牧民族文化的對馬的喜愛,統(tǒng)一性是以馬為代表的兩種文化的統(tǒng)一,這正體現(xiàn)在漢民族的詩歌藝術(shù)方面上,唐太宗李世民就寫了大量帶有馬意象的詩,如《詠飲馬》:

      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luò)纓。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

      水光鞍上側(cè),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里,騰波龍種生。

      在唐王室中,對“馬”的這種喜好從初唐一直延伸到了盛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就很好的繼承并發(fā)揚了這一王室傳統(tǒng)。盛唐時期的宮廷娛樂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項目——舞馬,即訓練馬匹隨著音樂節(jié)奏舞蹈,一般都是百駿齊舞;同時唐玄宗李隆基還要求科場的讀書人要會打馬球,每當科舉后,進士及第的人們照例要到長安月光閣聚會,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讓進士們打馬球。同樣,在詩歌藝術(shù)方面,唐玄宗李隆基在其《校獵義成喜逢大雪率題九韻以示群官》等詩作中也大量的運用了馬意象。所以,基于統(tǒng)治階級對馬喜愛的意識形態(tài),民間便產(chǎn)生了追隨統(tǒng)治階級喜好的思想,并大量的在生活中付諸實踐,盛唐有過邊塞從軍經(jīng)歷的詩人們在宣泄這種追求時,手段之一就是通過大量運用馬意象,甚至去夸張的贊美和馬有關(guān)的物品——馬具,比如高適的《詠馬鞭》:

      龍竹養(yǎng)根凡幾年,工人截之為長鞭,一節(jié)一目皆天然。

      珠重重,星連連。繞指柔,純金堅。繩不直,規(guī)不圓。

      把向空中捎一聲,良馬有心日馳千。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詩人這樣不遺余力的贊美馬鞭的目的實際上是要贊美配得起這根好鞭的良馬。

      其二,從軍事上看,馬是主要的軍備之一,甚至到了近代它在軍事上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很高,《后漢書·馬援列傳》中馬援表曰:

      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尊卑之序,

      有變則以濟遠近之行,而兵所以恃以取勝也。

      在我國歷史上,到戰(zhàn)國末期,騎兵開始進入戰(zhàn)斗序列,漢武帝對匈奴用兵正是我國騎兵第一次大發(fā)展時期,奠定了以騎兵為住的作戰(zhàn)體系,而唐代對突厥、土蕃、回鶻、奚、大食等游牧民族的戰(zhàn)爭發(fā)展并鞏固了這一體系。唐代是“馬上得天下”,再加上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威脅,統(tǒng)治階級自然認識到馬的重要軍事作用,因此唐代非常重視訓練騎兵與飼養(yǎng)馬匹。整個唐代的邊地軍中多有馬匹,舉目可見,甚至還放養(yǎng)軍馬,馬匹在邊地深入到了生活的每個角落,抬頭即見馬。岑參在其詩《逢入京使》中寫到: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馬上相逢無紙筆”尤為人叫絕,邊關(guān)外,人不離馬,所以說在馬上相逢,紙筆不便書寫,所以說“無”,而使者不能稍停,詩人一時來不及,才囑其口傳,這真是邊塞生活的真實寫照。再如高適的《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馬嘶》:

      征馬向邊州,蕭蕭嘶不休。思深應(yīng)帶別,

      聲斷為兼秋。歧路風將遠,關(guān)山月共愁。

      贈君從此去,何日大刀頭。

      這首詩寫得是在邊塞送別,前四句圍繞著馬嘶來渲染離別之苦,用“蕭蕭”描繪馬嘶鳴不息,然后寫馬的“思深”(心態(tài))和“聲斷”(聲態(tài))都和離別自然的聯(lián)系起來,征馬嘶鳴的畫面形象鮮活,正好為后面的贈別之語做了鋪墊和過渡。

      看來盛唐時期有過邊塞從軍經(jīng)歷的詩人們深入了到邊地軍中,他們發(fā)現(xiàn)和注意了現(xiàn)實,并自覺的把馬做為意象反映到的他們作品當中。由此看來,唐政府的軍事行動在無意識中促進了盛唐時期邊塞詩里馬意象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二、“以漢喻唐”模式中的馬意象

      盛唐邊塞詩人有著濃厚的漢代情節(jié),“以漢喻唐”模式在盛唐邊塞詩中大量出現(xiàn),基于這種模式出現(xiàn)的意象是多樣的,其中馬意象中的“天馬”就是這樣的一個鮮明代表。

      人們對某一階段的歷史所產(chǎn)生的態(tài)度,不僅取決于人們對現(xiàn)實的的態(tài)度,也取決于歷史于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的程度,因此“漢代情節(jié)”不僅是盛唐邊塞詩人對歷史的理解,還是現(xiàn)實的反映和和對理想的追求?!吧a(chǎn)力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任何一個時代的主體精神都是承上啟下的,盛唐兼容并包,所以這個時代更需要從歷史沉淀中尋找符合時代精神的泉眼。

      漢代和盛唐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強盛的時期,從地域上看,兩個時代都定都長安,兩個時代都受到來自西北游牧民族的威脅,漢代有匈奴和西域三十六國,盛唐有土蕃和回鶻;從軍事上看,兩個時代都在邊地不斷用兵,重視邊防建設(shè);從文化上看,自唐太宗開始就有大量學者在研究“漢書學”,而政府又把前、后漢書列為科舉試題之一,再加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邊塞詩是唐邊塞詩的直接淵源,因此在盛唐邊塞詩人看來,只有漢代才有可比性,也只有漢代才是汲取精神資源的寶庫。

      “以漢喻唐”模式中的馬意象集中體現(xiàn)在了“天馬”上,近來學術(shù)界也有探討“天馬”的,但并非從“以漢喻唐”模式入手,再這里我將對“以漢喻唐”模式中的馬意象進行初步探討。

      盛唐邊塞詩中出現(xiàn)的“天馬”,就是詩人基于追求這種歷史精神的心理而產(chǎn)生的。盛唐邊塞詩中的“天馬”實際上指得是大宛馬,也就是汗血馬,但在漢代,“天馬”最初指得是烏孫馬。漢朝與匈奴打仗,訓練騎兵,需要種馬,烏孫馬的質(zhì)量在漢代享有盛譽,最初從烏孫去內(nèi)地的馬匹,因其品質(zhì)優(yōu)良,遂稱“天馬”。直到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建元三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后,才知道大宛馬的質(zhì)量在烏孫馬之上,于是漢武帝派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出使大宛買馬。然而大宛王不但不肯賣馬給漢使,且“令東邊郁成王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消息傳道長安后,武帝震怒,乃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征討大宛。在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第一次征討中,由于沿途小國堅壁清野,使得征討失敗。在總結(jié)教訓后,武帝派李廣利于公元前102年第二次征討大宛,此次李廣利率軍攻滅大宛,乃選大宛好馬數(shù)十匹獻于長安。自此大宛馬為“天馬”,而烏孫馬遂名“西極馬”。

      看來“天馬”這一名詞的出現(xiàn)是具有深厚的歷史沉淀的,“天馬”作為意象出現(xiàn),不僅是詩人對漢代的歌頌,也是對現(xiàn)實的描述、對現(xiàn)實追求,如周存的《西戎獻馬》:

      天馬從東道,皇威被遠戎。來參八駿列,不假貳師功。

      影別流沙路,嘶流上苑風。望云時蹀足,向月每爭雄。

      稟異才難狀,標奇志豈同。驅(qū)馳如見許,千里一朝通。

      從表面上看詩人描寫的是天馬的威風形狀,但實際上詩人是通過對“天馬“的描寫來來贊頌李廣利的軍功,從而表達對當時國家在邊地戰(zhàn)爭上取得勝利的喜悅。在詩人看來,征服少數(shù)民族后最大的犒賞,就是效仿漢代,讓他們獻上寶馬良駒,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一個征服者的“貪婪”,滿足一個社會尚武的風氣,從而激勵作者本人和讀者去邊地建功立業(yè)。

      除此,“天馬”還可以用來贊譽一個人的勇武與氣概,再看高適的《送渾將軍出塞》:

      將軍族貴兵且強,漢家已是渾邪王。子孫相承在朝野,

      至今部曲燕支下??叵冶M用陰山兒,登陣常騎大宛馬。

      銀鞍玉勒繡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廣從來先將士,

      衛(wèi)青未肯學孫吳。傳有沙場千萬騎,昨日邊庭羽書至。

      城頭畫角三四聲,匣里寶刀晝夜鳴。意氣能甘萬里去,

      辛勤判作一年行。黃云白草無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此詩作于天寶十三年,高適在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渾將軍為哥舒翰麾下之云麾將軍、皋蘭府都督渾惟明。高適在描寫渾將軍時用到“控弦盡用陰山兒,登陣常騎大宛馬”,渾將軍率擅長騎射的“陰山(山名,今內(nèi)蒙境內(nèi))兒”箭無虛發(fā);騎一日千里的“大宛馬”(天馬)所向披靡。一位將軍昂揚矯健的氣勢,豪雄堅勁的姿態(tài)躍然紙上,而他胯下的“大宛馬”正是其英勇善戰(zhàn)的表現(xiàn),其往日軍功的證明。但高適卻不直接寫“天馬”,而是用了別名,是因為這位渾將軍其祖先是漢代匈奴渾邪王。當初漢武帝名義上是為求良馬滅大宛,實際上是為斷匈奴右臂,如果高適在此直言不諱的言“天馬”來炫耀渾將軍的戰(zhàn)功,勢必會引起歧義,造成民族矛盾。但是唐代胡漢一家,民族政策比較開明,所以高適才會以“天馬”來贊譽一位匈奴后裔的將領(lǐng),可見詩人用心良苦。

      由此看來,在盛唐邊塞詩中“以漢喻唐”模式下的馬意象,詩人們不僅用其稱頌了盛唐的豐功偉績,還贊譽了那個時代的文人武將,但由于民族矛盾,馬意象在使用方法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馬意象中的英雄意識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強盛而又充滿活力的朝代,它疆域遼闊,經(jīng)濟發(fā)達,政治開明,軍事強大,詩人們在時代的感召下,呈現(xiàn)出了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和雄渾的氣魄,他們對生活充滿著希望與執(zhí)著。帝國的強盛賦予整個社會以無限的活力,這種時代精神孕育了整個社會都具有英雄意識,整個時代都有崇尚英雄的風氣,這是盛唐邊塞詩中產(chǎn)生英雄意識的基礎(chǔ)。

      首先,盛唐時期有過邊塞從軍經(jīng)歷的詩人們的英雄意識是通過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羨慕的心理來體現(xiàn)的,他們心中的英雄是以軍武英雄為主的,以英雄為榜樣,渴望建功立業(yè),封侯拜相。在我們看來,英雄一般都會毫無節(jié)制的喝酒吃肉,他們會向掌柜的大喊:“來兩斤牛肉,酒盡管篩來!”。因為我們會認為,填滿英雄胃腸的酒和肉可以轉(zhuǎn)化為征服敵人的能量,這也正是我們理解的英雄的人格。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展現(xiàn)英雄人格魅力的另一個方式——馬意象。馬上看壯士,在盛唐邊塞詩中,馬所背負的一定是強者,在那些歌吟勇武英雄的詩句里,駿馬是英雄生命的一部分,詩中常常以馬意象壯其行色,而那些英雄就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如杜甫的《高都護驄馬行》:

      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此馬臨陣久無敵,

      與人一心成大功。功成惠養(yǎng)隨所致,飄飄遠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氣猶思戰(zhàn)場利。腕促蹄高如踣鐵,

      交河幾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

      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掣電傾城知。青絲絡(luò)頭為君老,

      何由卻出橫門道。

      這首詩表面上是在詠馬,一匹形制壯麗,桀驁不訓的寶馬,但實際上是在贊頌它的主人高仙芝的英雄氣概,近代的高步瀛在《唐宋詩舉要》中說:“妙在句句贊馬,卻句句贊英雄”。再比如岑參的《衛(wèi)節(jié)度赤驃馬歌》中:

      ……紅纓紫鞚珊瑚鞭,玉鞍錦韉黃金勒。

      請君鞲出看君騎,尾長窣地如紅絲?!?/p>

      岑參描寫的馬有高貴華麗的裝飾和又長又柔如紅絲一般的尾巴,為我們展示了一匹非凡的良馬,但詩人的用意卻是在贊頌衛(wèi)節(jié)度的勇武。英雄騎寶馬,寶馬襯英雄,兩者相配,不能錯位,寫馬實則寫人,戰(zhàn)將的勇武一刻也離不開馬的配合,因為戰(zhàn)馬與戰(zhàn)將的配合,正是古代戰(zhàn)場拼殺的一個基本戰(zhàn)術(shù)構(gòu)成,所以杜甫在《前出塞九首》中這樣說:

      ……射人先射馬……

      其次,盛唐邊塞詩中的英雄意識是對自己渴望建立功業(yè)的心理寄托而產(chǎn)生的。唐代文人投筆從戎走向邊塞,投身于戰(zhàn)斗生活當中,渴望在邊塞一展身手,這對他們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盛唐邊塞詩中,馬意象成為了詩人建功立業(yè)英雄意識的集中體現(xiàn)符號。岑參在《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中這樣寫到:

      火山六月應(yīng)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知君慣度祁連城,

      豈能愁見輪臺月。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此詩可以看作是岑參勉勵李氏立功揚名,創(chuàng)造英雄業(yè)績,但這又何嘗不是詩人自己的理想和壯志呢?他內(nèi)心蘊藏、煥發(fā)出來的功業(yè)追求,渴望實現(xiàn)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這一切都通過“馬上取”得以揮斥、訴說,其英雄豪氣使后世多少讀者為之激動振奮。在這種建功立業(yè)的豪情中,馬意象還成為了詩人自己的化身,它象征了詩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懼艱難險阻,一往無前的信念。良馬的神速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也自信,如岑參的《衛(wèi)節(jié)度赤驃馬歌》:

      ……草頭一點疾如飛,卻使蒼鷹翻向后?!袃悍Q意得如此,

      駿馬長鳴北風起。待君東去掃胡塵,為君一日行千里。

      又如高適的《畫馬篇》:

      ……荷君剪拂與君用,一日千里如旋風。

      飛馳的良馬寄托著詩人馳騁戰(zhàn)場的壯志,盛唐欣欣向榮的時代環(huán)境和詩人的建功理想在馬意象上達成了默契,成為詩人個人英雄意識的寫照。

      在盛唐邊塞詩中,馬意象就是這樣充滿了英雄浪漫色彩,它們在形象上雄姿英發(fā)、器宇不凡,在精神上承載著的是一個一個邊庭健兒和詩人自己高貴的夢

      四、馬意象同邊塞風光

      盛唐邊塞詩中的馬意象向我們展示了神秘、雄偉、豐富多彩的邊塞風光,同時也反映出了邊塞生活的艱辛。

      邊塞的春天,李益在《塞下曲》中這樣寫到: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西北高原,天高云淡,鳥兒群飛,北方民歌飄蕩在廣袤的草原上,馬群在綠色的草地上狂歡奔跑,撒歡鳴叫,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雖然歌聲中飽含了邊塞軍士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但也飽含了歌唱者對邊地的熱愛和身處邊地的自豪情懷,這種感情體由馬群的歡嘶帶來,而馬群的歡嘶也迎接來了塞外的春天,這是怎樣的一種壯美豪情。

      春天是美好的,然而邊塞的景色并不總是這么詩情畫意,實際上邊塞自然條件而劣,生活艱苦,人煙稀少。從歷史地理學上講盛唐邊塞地處新疆、甘肅、內(nèi)蒙的西部等地;從地理學上講,這些地方在氣候類型上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是干旱區(qū),沙漠較多,降水稀少,冬季時間長而且寒冷、狂風肆虐,邊塞自然條件而劣,生活艱苦人煙稀少。這些在盛唐邊塞詩中的馬意象里均有體現(xiàn),有描寫沙漠多的,特別指出的是岑參的《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

      ……胡沙費馬蹄……

      詩人在這里提到了馬蹄,這個馬蹄實際上指的是馬蹄鐵。蹄鐵是中國的發(fā)明,大約發(fā)明于漢初,蹄鐵的發(fā)明是為了減少馬蹄的磨損,從而增加馬的“腳力”。日日在沙中奔跑,可見對蹄鐵的磨損很嚴重。同樣提到蹄鐵,卻描寫氣候惡劣的有岑參的《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交河城邊飛鳥絕,輪臺路上馬蹄滑……

      馬踏在邊塞冬天的路上,由于路上冰雪覆蓋,而馬蹄上又有蹄鐵,因此馬和路之間的附著系數(shù)很小,才會打滑走不穩(wěn)。還有岑參的《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馬蹄脫指的還是蹄鐵,由于嚴寒,釘進馬掌的鐵釘熱脹冷縮,從馬掌中滑落,導致了馬掌脫落。釘蹄鐵的鐵釘比較粗,會是怎樣的嚴寒才使其脫落的呢?這不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酷寒,而詩人在邊塞卻實實在在的經(jīng)歷了這種寒冷。邊塞除了酷寒,還有大風,如王昌齡的《變行路難》:

      向晚橫吹悲,風動馬嘶合……

      馬兒嘶叫并不是應(yīng)和風聲,而是因為風太大、太冷,已經(jīng)超出了馬的承受力。而高適的《自薊北歸》里這樣寫到:

      驅(qū)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

      “哀”字正是形容了馬的這種嘶叫是痛苦的。

      這就是邊塞的風光,既有它溫存的一面,也有它冷酷的一面,詩人們通過對馬的描寫,側(cè)面的勾勒出了邊塞的艱苦生活,畢竟在酷寒多風的冬天,馬背上的正是詩人自己,但這絕對不詩人的滿腹牢騷,而是證明了他們建功立業(yè)的決心和信心,他們讓我們通過馬看到了一個個投筆從戎、錚錚鐵骨的盛唐讀書人。

      五、結(jié)語

      最后,意象是由物像加工而來的,作為事物的馬雖然千差萬別,但意象本體——馬是一致的,都具有同一類的相同特征,馬意象在盛唐邊塞詩中廣泛運用,它不僅是時代風貌的反映,也是詩人自己人生理想的的體現(xiàn),更展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這種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注釋:

      宇文所安.盛唐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扉頁。

      張玉娟.試論唐代邊塞詩“以漢喻唐”模式[J] .山東社會科學,2004,3,91-93。

      張檸.英雄的人格和語義[N] .南方周末,2007-1-18(31)。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1959年版)[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范曄.后漢書[M](1959年版)[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沈昫.舊唐書[M](1975年版).北京:中華書局,1975.

      [4]苗普生,田衛(wèi)疆等.新疆史綱[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5]翦伯贊.秦漢史[M](1999年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譚其驤等.中國歷史地圖集[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

      [7]翦伯贊.歷史哲學教程[M].(1990年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8]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9]宇文所安.盛唐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10]王明居.唐代美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11]吳懷東.唐詩流派通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12]戴偉華.唐代文學宗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13]林庚.唐詩宗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14]高步瀛.唐宋詩舉要[M](1964年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15]任文京.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6]楊鳳琴.唐詩中的駿馬意象[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7(5):

      78-81.

      [17]王立,郝明.唐代文學中的馬意象[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9(3):119-124.

      [18]任文京.唐代邊塞詩人的英雄意識[J].文藝研究,2004,3,74-79.

      [19]張玉娟.試論唐代邊塞詩“以漢喻唐”模式[J].山東社會科學,2004,3,91-93.

      [20]張檸.英雄的人格和語義[N].南方周末,2007-1-18(31).

      猜你喜歡
      邊塞詩
      邊塞詩人王昌齡
      “新邊塞詩派”的崛起
      北宋邊塞詩的概念界定、取材標準與研究回顧
      群文閱讀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應(yīng)用策略——以“邊塞詩的魅力”教學為例
      河西走廊斷想
      邊塞詩界定問題檢討與辨正
      岑參邊塞詩研究綜述
      人間(2015年29期)2015-12-02 21:35:42
      論中唐邊塞詩
      唐代邊塞詩里的情長思遠
      語文知識(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3
      邊塞詩概念小考
      兴隆县| 永川市| 佛学| 澳门| 乡宁县| 山东| 景泰县| 铜梁县| 民权县| 襄城县| 房山区| 康马县| 贵南县| 江陵县| 土默特右旗| 利津县| 舟曲县| 山东| 麻江县| 兴海县| 军事| 溆浦县| 漳平市| 从江县| 盐津县| 双城市| 察隅县| 泰安市| 丰镇市| 高淳县| 芜湖市| 林芝县| 惠州市| 抚远县| 潜山县| 分宜县| 都昌县| 徐州市| 镇宁| 延安市|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