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業(yè)
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選文內容主要是社會科學類文章,一般有文藝理論、歷史科學、社會倫理等,表現(xiàn)出社會性、時效性和學術性等特點。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考查內容
1. 理解,能力層級為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重要概念,一般是文章的論述對象。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對文章的思想、觀點、情感、結構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 分析綜合,能力層級為C。
主要包括: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等。
二、論述類文本閱讀的命題特點
新課標全國卷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題目設置,主要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現(xiàn)。題干內容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分析、歸納或概括,雖然回答的時候不需要考生用語言表述,看起來似乎簡單一些,但一念之間,得分、失分,涇渭分明。
每題的選項一般包括四個,內容均出自于文本自身。選項的表述無非是對文本內容的改造。某些選項粗略地看,基本上保留了原文詞句,但脫離了一定的背景,重新組合意思就會發(fā)生變化。常見的改造手法有:
1. 改變陳述對象。如(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Ⅱ·3·B):“宋代政府引入行會管理方法,既規(guī)定從業(yè)者必須加入行會,并按行業(yè)對經(jīng)營者進行登記,又對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商品進行質量把關。”選項中的敘述對象是“宋代政府”,它的行為是引入、規(guī)定、登記等,并對生產(chǎn)進行質量把關。而原文中是“各個行會對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商品進行質量把關”。
2. 改變陳述對象的行為。如(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Ⅱ·3·B):“隨著城市民間工商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宋代統(tǒng)治者出于對從業(yè)者監(jiān)管的需要,設立了行會這一政府機構。”選項中說“宋代統(tǒng)治者出于對從業(yè)者監(jiān)管的需要,設立了行會”,原文中是說“為了加強對食品摻假,以次充好現(xiàn)象的監(jiān)督和管理,宋代規(guī)定從業(yè)者必須加入行會”;關于“行會”原文表述為“商人們依經(jīng)營類型組成行會”,可見“行會的設立”不是政府行為。
3. 改變句式關系。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Ⅱ·2·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結構,由于接受者對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所以這種結構會影響接受者對文本的理解?!边x項中添加了“由于……所以……”的因果關系,而原文表述為“接受者作為主體,他對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海德格爾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結構,這種結構影響著理解?!逼渲械谝痪湓捠钦f接受主體對文本接受的主動性特點;后一句才提到“前理解”結構對理解文本的影響,二者沒有因果關系。
4. 改變陳述范圍。如(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Ⅱ·1·C):“《二年律令》中的規(guī)定注重對主使官員責任的追究,而《唐律》則更加強調對傷害生命的犯罪行為的追究?!边x項中說“對主使官員責任的追究”,原文中說“否則將處罰當事人及相關官員”,“處罰”的范圍縮小了。
5. 改變發(fā)展程度。(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Ⅰ·2·C):“當悲劇以文學藝術的形式出現(xiàn),悲劇事件與觀眾或讀者之間就會具有一定的心理距離,這樣人們就不至于獲得悲劇感,從而不至于介入悲劇沖突之中?!边x項中說“人們就不至于獲得悲劇感”,原文中說“使人們不容易介入其中”,程度加深了。
6. 改變事情性質。(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Ⅰ·1·D):“在甲午海戰(zhàn)中,清軍致遠艦在中彈累累、艦身傾斜、彈藥耗盡的情況下,開足馬力,沖向日本吉野艦,最后被魚雷擊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壯烈殉國?!边x項中把“甲午海戰(zhàn)”當作悲劇,而原文中說“悲劇的審美價值的載體只能是文學藝術”,“甲午海戰(zhàn)”是歷史事件,不是文學藝術。
三、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解題方法
1. 通讀原文
通讀原文可以把握文本的結構脈絡,要根據(jù)文本材料安排的順序,弄清文本各段落的大意,了解全篇的結構層次,明確作者的論證思路,從而確定文本重要信息的分布區(qū)域。
例:對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Ⅰ論述類文本選文的梳理(見下頁)
2. 精讀題干
閱讀文本后面問題,迅速抓住題干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區(qū)別出答題要點、限制范圍等內容。例如“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說明選項內容基本上保持了文本表述的原樣,只做稍微改動,解題時要注意其中細微的變化;而“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說明選項內容對文本進行了較大的改動,“理解”和“分析”是對文本內容的重新表述。
還要把選項內容分解成幾個考查點。如(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Ⅰ·1·A)“宋代的信用進入迅速發(fā)展時期,借貸、質、典、賒買賒賣等信用形式的產(chǎn)生是宋代金融的一個新特點”,可以分解成“宋代的信用是否進入迅速發(fā)展時期”“借貸、質、典、賒買賒賣等是否屬于信用形式”“借貸、質、典、賒買賒賣等信用形式是否屬于新的產(chǎn)生”“是否屬于宋代金融的一個新特點”等幾個問題。
3. 認真查找信息源
在認真閱讀題干和選項的基礎上,將題干和選項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與題干和題支相對應的語句。有時對應句可能不止一處,則要進行整合,使之互相補充,同時還要弄清對應句與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關系,以及在其中所處的地位等。
4. 精心比較原文信息,得出答案
一定要注意題干和選項所分解出的信息與原文所存在的“變”與“不變”。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1·A)“借貸、質、典、賒買賒賣等信用形式的產(chǎn)生”,原文信息在第二段句①②中,原文說“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新的特點”說明事物有新的變化,但并不是新“產(chǎn)生”。如果選項在原文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修飾、限制成分的改變,那么這個改變可能就是要尋找的答案。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3·D)“宋代各種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對當時的經(jīng)濟發(fā)展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此后各個朝代提供了借鑒”,其中的“都”為解題時應該注意的重點,原文中雖然論述了宋代新型信用工具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積極作用,但在第二段中只說了賒買賒賣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作用。
四、解題忠告
1. 注意考場心理變化
解答論述類文本閱讀題目,考生往往會產(chǎn)生奇怪的心理變化。如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考生可能會感覺每一項都有錯誤,而選擇“不正確的一項”,則會感覺每一項都正確。走出考場,感覺很多題目的答案一目了然;在考場上,常常感覺手足無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心情過于緊張。因此,辨析選項需要考生保持冷靜。
2. 慎用“無中生有”
很多人在歸納錯誤選項的時候,常常用“無中生有”一詞,但解答“理解和分析”之類的題目要慎用,因為其中選項是基于原文的重新解釋,并不是原文內容的摘抄,大部分選項的內容在原文中都不能直接找到。
責任編輯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