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之美,在山、在樹、在花、在湖,尤在掩映其中的民國時期建筑群。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建筑精華的承建者,是一位寧波盲人建筑商,他叫沈祝三。
沈祝三,1877年出生在寧波南鄉(xiāng)鄞縣沈風水村。他幼年喪父,讀了幾年私塾后,被母親送去學木匠活,后轉(zhuǎn)到上海協(xié)盛營造廠工作。沈祝三做事勤快干練,抓住一切機會刻苦自學,很快學會了看工程圖紙和各類施工技術(shù)。他還從看門的印度人那里學會了英語,可以直接和洋人交流。
1905年,沈祝三受上海協(xié)盛委派,主持漢口平和打包廠大樓的施工,這幢建筑(現(xiàn)為武漢市商業(yè)儲運有限責任公司青島路倉庫)是中國近代建筑起始的重要實例之一,已被武漢市確定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
該樓的成功,使沈祝三在武漢營造業(yè)中名聲大震。1908年,他在漢口正式開辦了自己的營造廠———漢協(xié)盛。漢協(xié)盛信守承包合同,施工方法先進,注重工程質(zhì)量,很快成為武漢建筑業(yè)的“龍頭”。
1918年,沈祝三因青光眼雙目失明,他仍以驚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主持漢協(xié)盛工作。漢口總商會(今武漢市工商聯(lián)大樓)、景明洋行大樓(今武漢市民主黨派大樓)等都是在他眼睛失明后建成的。
1928年初,湖北省政府開會,通過了時任教育廳長劉樹杞等人提出的設立湖北大學的提議,并擬訂了湖北大學籌備委員會簡章。1928年5月25日,在由蔡元培擔任院長的大學院指令下,湖北省政府基本同意設立湖北大學。6月13日,蔡元培電告中央政治會議武漢分會,稱大學院決定將原議的湖北大學更名為國立武漢大學。7月24日,武漢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
1928年8月6日,蔡元培發(fā)布大學院指令,任命劉樹杞為武漢大學代理校長,任命李四光、王星拱等人為新校舍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李四光為委員長。黃岡籍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開始在武昌東湖一帶尋找校址,他發(fā)現(xiàn)東湖羅家山風光秀麗、地域開闊,適合武漢大學。后來,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將其更名為珞珈山,被校方和省政府采納。
李四光等人選定珞珈山校址后,請美國著名建筑工程師開爾斯設計校舍。開爾斯不負眾望,帶領(lǐng)助手以故宮為藍本,巧妙利用了珞珈山、獅子山一帶的地貌,經(jīng)過緊張工作,于1929年11月完成了第一期主要建筑的設計任務。
經(jīng)過市場招投標競爭,久負盛名的漢協(xié)盛營造廠承擔了新校舍大部分工程。校舍工程于1930年3月動工,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農(nóng)5個學院大樓和圖書館、體育館、六棟男生宿舍和一棟女生宿舍、10多棟教師住宅樓、學生飯廳及禮堂(俱樂部)等,造價約計400萬銀元,當時中央和省政府特撥經(jīng)費只有150萬銀元。
1931年,武漢遭遇水災,又逢經(jīng)濟危機造成原材料大幅上漲,武漢大學建在山上,沈祝三中標時漏估開山筑路費用。諸多不利條件下,他沒有要求修改合同,而是將三元里、三多里房產(chǎn)和磚瓦廠抵押給銀行,取得貸款40萬銀元,使工程得以繼續(xù)。
雙目失明的沈祝三每天從早到晚坐在辦公室,指揮調(diào)度珞珈山及其他部分的工人干活。他還堅持“三不原則”:不主動向業(yè)主提高造價,不拖欠供應商貨款,不拖欠建筑工人工資。
1932年5月26日,武漢大學舉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禮,蔡元培在典禮上稱贊珞珈山新校舍工程設計新穎,是國內(nèi)最漂亮的大學建筑。武大時任校長王世杰在開學典禮上特別提道:“他(指沈祝三)的虧累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上П拘5慕?jīng)費也在十分困難中,無法補償他??墒牵瑹o論如何我們應該感謝他,當時肯以比較低廉的標價,擔任這個巨大的而且困難的工程。”
為了修建武大,沈祝三從一代富商到一貧如洗,負債本利滾成100萬銀元。此后,武漢淪陷,漢協(xié)盛經(jīng)營更加蕭條,靠變賣存料維持。1941年,沈祝三在漢口去世,時年64歲。1949年,漢口解放,漢協(xié)盛就此終結(jié)。
80多年過去了,沈祝三修建的這批校園建筑風采依舊,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武漢大學,乃至整個武漢的一張靚麗名片。
(摘自《湖北日報》2016年5月15日,王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