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克君
摘 要:文化懷舊風潮在全球范圍內的愈演愈烈,與民族文化復興的宏大時代背景相輔相成,傳統(tǒng)文化面臨的困境似乎正在這種現(xiàn)象中得到緩解,然而透過表面去看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心理和行為機制,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復古”“懷舊”的模擬和重復只是一種行為上的簡單翻新,而在保護傳統(tǒng)文化和促進文化創(chuàng)新的意義上卻沒有實質的進步。
關鍵詞:懷舊;文化心理;行為機制
近年來,全球刮起了一股懷舊復古風,在領銜世界時尚潮流的歐美設計圈,以致敬赫本而風靡的一字肩大擺裙系列,賺足了定位高端優(yōu)雅品味女士的青睞,而背帶褲、九分褲、中筒襪、巴洛克花式等中世紀流行元素也頻頻被應用或嫁接到各大品牌和山寨單品上;在影視圈,以《甄嬛傳》為代表的古代宮斗和權謀劇也持續(xù)發(fā)力,在以“莞莞類卿”和“真真是極好的”等為代表的古體臺詞之后,《花千骨》和《瑯琊榜》等劇也因其清新淡雅的水墨韻味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在文化界,以校園文化生活為代表,學生們紛紛成立漢服社、國學社,并且在世界范圍內交流切磋,為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努力;教育界,孔子學院已遍布世界;而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鄉(xiāng)土文學似乎一直沒有退出過歷史舞臺,中國文人從《詩經》和“楚辭”里繼承來的古典文學基因一直在被反復詮釋,“鄉(xiāng)愁”與“鄉(xiāng)土”的敘述更是在當代抒寫中有了新的社會意義與價值……“溫故而知新”,這種自上而下、全方位、全世界的復古潮流,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的審美饑渴,但是文化復古也不是一個新話題,縱觀歷史,我們似乎可以找出一條暗藏的規(guī)律: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文化的表現(xiàn)總會在行為上出現(xiàn)反復,而這反復又恰好是其生命力所在。
皮埃爾·諾拉說:“懷舊是一種對回憶,對記憶的深層渴望,而這些所謂的記憶是基于斷裂的全球后現(xiàn)代文化情境的到來,而產生的對過去傳統(tǒng)家庭、社區(qū)、生活形式結構的認同?!雹僭谑澜缃洕惑w化和全球化的大潮流下,文化沖擊與交流帶來的文化趨同化與多元化現(xiàn)象,使民族文化產生危機。“懷舊”和“復古”、“民族文化復興”其實是一種基于對文化傳統(tǒng)的懷舊心理,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懷舊現(xiàn)象。
中國歷來有懷古的文化傳統(tǒng),而形成這種傳統(tǒng)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從文化背景來看,源于農耕文明的中華文化具有較強的本土意識,土地是中國人最根本的勞動生產對象,是物質的供給者和精神的依存者;從文化氛圍上看,中國長期處于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統(tǒng)治時期,文化高壓和思想控制使人民沒有自由獨立的話語權,往往被壓抑而不能夠產生有效的行為結果;從時間觀上來看,相對于西方的“逐漸推移的線性時間觀”,我國古代的時間觀“雖然在一定的時段內,是一個逐漸推移的時間序列和發(fā)展過程,但從總體上看,它是一個不斷地向原點返回的可逆的過程;”古代的空間是具有聯(lián)想意義的視覺色彩和生命動態(tài)景象滲透和充滿的空間,而與時空觀緊密相連的現(xiàn)實主義生命價值觀促使中國人少于對未來的設想,而多于對當下生命的檢視。這就造成了中國民族中 “向后看”,固定性的心理結構及安逸靜默,內斂保守民族性格的。再者,中的國傳統(tǒng)哲學,“儒家的復古主義與道家的復元古主義,深深地影響并規(guī)定了后世人們的文化復古心態(tài),前者主張回復到進入文明時代的西周禮樂盛世,為藝術設立規(guī)范化、體制化的文化框架。而后者則以‘行而無跡,事而無傳的遠古自然之世為理想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想要超越文明、文化社會中容易形成體制化、概念化的框架,以恢復人與自然的原始和諧以及對外在世界直接的、渾全的感知和接觸。”依照“文化——心理”的對應關系,“向后看”的民族心理帶來的是對“根文化”和“桃花源”式的“天人合一”的倫理和諧境界的追求,“懷舊”和“文化鄉(xiāng)愁”是這種文化心理機制的具體反映。我們一提起中華民族就想到“上下五千年”,“大唐盛世”、“天朝上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這種表現(xiàn)無異于阿Q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狹窄的文化心理阻礙了我們看向世界的視線,而對民族文化歷史的童年懷念和家園依戀,使我們沉浸在過往美夢的優(yōu)越感里無法自拔。
從更深的心理學層面看,“文化懷舊隱含著人的退行心理,退行是一種防御機制?!睆倪@一角度來看,我們之所以要求文化復興,是因為沖突,這種沖突來自于現(xiàn)代化社會的多元格局和復雜變化,一部分群體的社會位置從中心滑落至邊緣,而產生明顯的失落感,而后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到來,使信仰缺失的都市人群尋找一種感情位移。無疑,這種排斥了物理時空的、帶有個人主體情感的選擇和判斷,使記憶對象被“文化合理改造”,對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凝聚力是有一定作用的?!胺彩腔貞浻|及的地方,我們都發(fā)現(xiàn)有一種隱秘的要求復現(xiàn)的沖動?!雹诘菤v史是不可能再重現(xiàn)的,暫時的心理平衡與滿足之后,我們必須再次面臨遺留的“烏熱爾圖困境”,在缺失了傳達本民族文化符號的前提下,弱勢文化和邊緣文化面臨被強勢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文化本性消解。所以,當下的任務在于,如何解決這種固有的民族心理與文化觀念的對應關系,如何定義主流文化的價值與意義,用真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為當下文化生存找到出路,而不是打著中國夢的旗幟去空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口號。
注釋:
①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家園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1996年第五期。
②[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第113頁。
參考文獻:
[1]趙玲玲.文學與懷舊:論民族記憶的藝術傳承[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3.
[2]張婧.論大眾文化中的懷舊情結[D].山東師范大學,2013.6.
[3]趙靜蓉.懷舊文化事件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5.5.
[4]王鴻卿.當代審美文化中的尚新與懷舊[J].藝術廣角,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