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雯 黃必瑤 劉韻
“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是“生本課堂”的根本教育理念.浸潤著民主、平等、激勵和諧的人文課堂環(huán)境是生本課堂首先營造的目標.
感受課作為生本課堂的初始環(huán)節(jié)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感受課希望達到師生感知上的共通,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體驗要求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我們希望探索出低段感受課教學的有效策略,特別在課堂的趣味性方面有所突破.
一、“感受課”之實踐探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高的教學技巧就是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感受課就是提供有意義學習的智力背景.好像淺池戲水,目的是玩水、喜歡水、熟悉水、不懼怕水.感受課好像一個天然的大花園,學生在游園戲水中,將思維的觸角可以伸向任何一個地方.
依托于生本課堂的研究成果,以《100以內(nèi)的加減法——單元感受課》為例,闡述一下實踐的經(jīng)歷.
首先,在上課前1天把單元例題改編一下,如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30 + 20,50 - 20,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或整十數(shù):54 + 2,54 + 20,26 + 5,兩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或整十數(shù):45 - 2,45 - 20,45 - 8,讓孩子說說我的計算方法和我的發(fā)現(xiàn),同時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學生擁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以后,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教學質量.對于低段學生而言,在介紹計算方法時比較難達到用自己的語言組織成句,因此提示學生可用畫圖、計數(shù)器、算式等方法表達.而“我的發(fā)現(xiàn)”部分可填寫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希望提醒同學注意的易錯點.
然后是匯報點撥.學生通過預習,對整單元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每名學生的基礎不同,自學能力也有差異,因此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也有深有淺.自學之后,讓他們對預習中的收獲按知識點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在低段的課堂上對此要特別注意要求詳細、指令明確,并將其在PPT內(nèi)呈現(xiàn).例如,四人小組一人主持,其余三位成員一人選擇一題進行分享;在一名同學進行分享時,如果有疑問或補充請先等同學把話說完;如果你同意同學的分享,請用大拇指或掌聲表達你的贊賞;時間為三分鐘.接下來小組匯報環(huán)節(jié)前先給學生1分鐘時間在組內(nèi)進行分工,并對如何分工也做出明確要求.如分工要求一人主持、一人講方法、一人寫板書、一人講注意和提醒.通過這樣的方法將小組討論和匯報落到實處,避免一些學生怕出錯不敢開口或只聊天渾水摸魚.
最后是總結收獲.在課堂教學結構中,總結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總結得好,能使所學知識概括、深化、升華,真正落實教學目標.在感受課課堂,由于有“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特點,勢必會出現(xiàn)有的學生一節(jié)課之后對于一些知識點仍舊認識模糊甚至完全不理解.教師此時不急于解惑更不急于練習,在這堂課中老師說“今天我們先到100以內(nèi)加、減法這片數(shù)學大森林里轉了轉,有的同學眼神懵懵懂懂,表情也有點委屈,好像沒太聽懂.不過沒關系,接下來的課堂里我們會詳細學習這些知識.如果你有哪里不懂的,可以做個記號,在接下來的精學課可要搞明白哦.” 學生的學習興趣常??梢酝ㄟ^巧妙的語言來充分調動,從而為接下來的新授課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感受課”之操作策略
在研究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低段進行感受課教學并不是天方夜譚,完全可以達到有效、有趣的目標.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最終超越教材,積極地審視、科學地處理加工教材,同時在激活學生思維方面做文章,大家都可以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這大大增強了今后我們進行感受課研究的信心.
在最重要的操作技術方面產(chǎn)生了情境、故事、生活三個策略.
1. 情境化: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是情境教學法的核心所在.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后才影響于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nèi)游戲、角色扮演等等,都是寓教學內(nèi)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 故事化:感受課內(nèi)容中課前導案是導航針.老師上課的大概思路均可以在感受課的課前導案中體現(xiàn).雖然一年級的感受課課前導案不宜太過開放,以反映整個單元知識的主要脈絡和為課堂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為主,但在其中可以加入能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去完成,具有一定吸引力的部分.在本次課前導案中我們選擇了數(shù)學故事作為趣味性題目,讓孩子自編與題目相關的數(shù)學故事.趣味性還可以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如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nèi)容有創(chuàng)造性等.在形式上,口頭的、書面的、繪圖的、表演的,都可以采用.
3. 生活化:簡單問題、相應習題的堆砌并不是有效的自學導案.設計好自學導案,必須深刻地把握好教材,熟練掌握重點、難點和關鍵點.無效的自學導案,時間長了,會讓學生流于形式,甚至引起學生和家長的忽視.因此,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提倡有自我的構建,更有小組的合作與展示, 在設置內(nèi)容時要力爭讓作業(yè)“活”起來,讓學生做作業(yè)時“樂”起來,從而真正實現(xiàn)變教師灌輸式的教為學生自主性的學,使學生獲得學習動力.實踐證明:目的明確、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前置性作業(yè)學生完成情況較好.
三、“感受課” 之效果檢驗
本單元重難點為進位加和退位減,對于難點內(nèi)容我們希望學生能給出不同的解題方法.而在兩個班有不同的設計進行前后測之后,在沒有數(shù)學故事的初次自學中有61%的學生給出了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而在加入數(shù)學故事之后有76%的學生都能給出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提高了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單元感受課為接下來的精學課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通過感受課試教,我們探討嘗試將接下來的精學課濃縮為三節(jié),一節(jié)加法課突出進位加,一節(jié)減法課突出退位減,一節(jié)課研究第一次接觸的符號——小括號,以此節(jié)約教學時間.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要從“知識的神壇”上走下來,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并組建起“學習共同體”.又正如數(shù)學家華羅庚先生說的,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shù)學.在感受課里我們希望讓孩子們領略無限大的數(shù)學世界,也將一直為此努力!
【參考文獻】
[1]郭思樂.課堂:從短期指標課堂回到人的發(fā)展——生本教育引發(fā)的觀念更新[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11(Z2):87-94.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4.